五年前我正值畢業季,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因為那年在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中的一些切身感受,本著分享技術經驗和職場感悟的想法在EDN上開了博客,希望結識更多的同行,也從了當時個人的職業規劃,取名“用芯創造未來”。
五年后的今天,因為關注到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中興事件的發酵,想起了5年前研電賽頒獎禮上第一次聽說芯片進口遠超石油時的情景(常識被刷新),以及當時在個人博客上寫的些有關技術“芯”規劃的博文。
因為網站改版,先附上當年的一篇博文《對做技術的一點思考》,感興趣的同行們可以先看一下,也許會勾起你的青澀記憶也說不定。
先聊聊近五年,期間抵抗各種誘惑沒跳槽,并一直堅持技術積累,參與團隊并作為骨干研制了國內第一款星載抗輻加固ASIC,更多關于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不便過多透露。
但可以明確一點,作為國內航天科技從業者,正直國內外商業航天興起階段,開放交流與創新創業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這里不談關于芯片產業鏈,以及國內缺芯的種種現狀,相信同行們早已感同身受,甚至遭其軟硬件綁架。還是回到我個人的理解邊界上,和大家分享下為什么五年前的“芯”思考會影響到今天的自己,并從中尋求核心競爭力。
很久以前我就將我的本科生涯劃進了入行(電子信息)時間,因為沿用至今的數學、專業與工程基礎知識均從大學四年的自學與電賽培訓交流中得來。而研究生生涯,通過接觸國內一流學術創新團隊和不同背景老中輕科技工作者,從學各種技能轉成干一個又一個的系統項目,雖然不是面向市場應用的產品型號,但足以接觸到當前國內電子信息行業技術從業者所使用的所有設計工具、開發平臺以及測試測量儀器,這些東西毫無例外均來自于外企。
唯獨使我感到難的東西只有認識自然層面的工程理論(比如統計信號檢測與估計、現代信號處理,數字通信與編碼等),當然這些經典工程理論也都來自于別人的英文版教材。經歷了這些,當面臨職業選擇的時候,為了更好的堅持技術道路,選擇國防事業無疑是合適的。
現在看來,當時的我是站在多高的戰略層面來思考職業選擇問題,究其原因,也許因為深處內陸視野受限,但我個人以為主要源于雷達項目經歷。
對比今天中興困局,如果它的戰略制定者能深入研究中國雷達甚至航天發展史,又何嘗會有今天的這般窘境。事已至此,我們不必責怪,核心知識體系還在,大不了把產品推倒從來,再也不用美國芯。
特朗普這招“精準打擊”式禁令給很多電子信息領域都敲響了警鐘,但反過來想,只要特朗普敢動芯片商的核心利益,中國國產半導體的機會也將重現(聽長輩們說過以前三極管,二極管國產廠商如何被招商引資來的外來半導體企業斷了自己的發展之路,希望不再重蹈覆轍)。
作為一個資深理科男,最大的特質就是喜歡迎難而上,不管是面對重大工程技術難題還是面對體量巨大的行業競爭者,不為別的,性格使然。作為一個萌芽時期的畢業生,聽聞一個又一個雷達人終其一生只干雷達的事跡,如何自立根深,發奮圖強,我想任何熱愛科學技術的年輕人都會深受感染。
面對今天中美在航天技術與體制創新力上的差距,在立足自身技術積累的基礎上,一直希望將其數倍放大切入某個關鍵技術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比如從軟硬架構上一統測控、數傳與定軌)。也許有人會覺得,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或者資歷不夠什么的。
在我看來,這都不是問題,從這些年干成的事情中明白一個重要道理:只要確定方向沒錯全靠堅持與實干,與最直接的參與者們達成共識形成默契就足夠了。
關于平臺,關鍵在利益分配、人才培養與保有量,三者缺一不可,否則一拍不和就不歡而散的風險總是有的。這里不妨分享一個朋友經歷,深圳互聯網程序員,興致沖沖在初創企業干一個共享項目,一個不務實只說不干的老板,在產品推出評測的關鍵點才發現重大結構性問題導致項目胎死腹中,企業一拍而散,老板跑路致使下面多次討薪無果。最后老板能夠擺脫公司債務跳到朋友公司,苦了一些平民員工的青春。
通過類似的眼見耳聞分享下個人感悟,任何人的青春都是無價的,只有自己能夠對自己負責,但對于一些物質尚在缺乏中的年輕人,當你決定付出自己的青春去干一件大事的時候,請務必以上面的例子為鑒。
相比之下,以團隊形式,核心成員志同道合,以形成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堅持實干,全力培養年輕人共謀大事,并建有一套顧全企業發展與利益共享的分配機制,這樣的平臺,在國防科技領域不是沒有先例,相信軍民融大背景下將會有更多掌握核心競爭力的創新企業出現。
貿易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腳踏實地只說不干。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502瀏覽量
219731 -
數字通信
+關注
關注
1文章
146瀏覽量
22512
原文標題:一名國產IC工程師的“芯”聲:貿易戰并不可怕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bee81f890fc1,微信公眾號:面包板社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