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最硬的‘硬骨頭’就在于成果轉化!”這是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今年兩會期間做客新華網、中國政府網《部長之聲》時發出的感慨。
事實也的確如此,科技成果轉換率低的問題已經成為困擾包括科研機構、企業等在內的共同難題。那么到底怎樣才能啃下這塊“硬骨頭”,加速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目前看來尚未有定論,但已經有企業率先探索出了可供參考的可行路徑。
困境:成果轉化成科技創新最硬“硬骨頭”
據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世界申請專利數量中國占到了4成以上,穩居第一,但中國的創新能力卻只排在第17位。
科技成果轉化難是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以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為例,作為我國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來源,它們匯聚著我國約85%的科技創新力量,但每年真正實現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卻不到10%。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研人員手拿研究成果卻“走不出”實驗室,另一方面是企業手拿需求卻“找不到”科研資源,這都導致了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率極低的尷尬局面。
探索:科技成果要從“書架”走向“貨架”
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國家也在不斷嘗試借政策推動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從1996年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法的頒布,到2016年完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三部曲”,再到最新頒布的《關于促進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成果轉化始終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核心任務之一。
與此同時,目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尤需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換句話來說,科技成果轉換的成果要應用到離生活最近的“最后一公里”,讓人們有更多的科技“獲得感”。
出路:海爾實現科技成果轉換“領先一公里”
如何能讓人們擁有更多科技“獲得感”?作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龍頭企業,海爾的探索有些獨辟蹊徑的意味,僅僅做到“最后一公里”對它來說還遠遠不夠。
相較于目前大多數企業思考如何將現有科技成果與自身需求結合,進而實現產業化轉化的方式,海爾選擇從最前端的用戶需求入手,通過完善的觸點網絡,精準感知用戶所需所想,在此基礎上實現科研成果的“定制化”轉化,不僅大大提高了轉化效率,也將科研成果的應用從“最后一公里”做到了“領先一公里”。
而之所以能做到“領先一公里”,除了累計的龐大用戶資源和用戶需求外,海爾“10+N”的全球開放創新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撐。
在這一體系下,海爾零距離交互出的用戶需求可以通過全球創新資源網絡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社群也成為了海爾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大利器,通過HOPE創新合伙人社群聚集全球智慧,海爾讓科研人員可以通過網線“走出”實驗室,也讓企業得以順著網線找到所需科研資源。
舉例來說,面對用戶對于燃氣灶燃燒效率的更高要求,海爾通過篩選全球先進技術,發現了航天領域應用的燃燒技術,并借助開放創新平臺HOPE成功與國內外高校相關領域的專家資源實現零距離交互,最終與其中一所高校達成戰略合作,確定了技術應用的初步方案。
一手掌握用戶需求,一手鏈接全球創新資源,海爾實現了創新成果的精準轉化,且從效果來看有望啃下科技創新最硬“硬骨頭”。而堅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理念在為海爾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贏下引領者位置的同時,也將作為“指南針”為其他企業提供可借鑒的新方向。
-
科技
+關注
關注
3文章
1595瀏覽量
33070 -
海爾
+關注
關注
7文章
990瀏覽量
44674
原文標題:科技創新最硬的“硬骨頭”如何啃?這家企業是這么做的!
文章出處:【微信號:haierhope,微信公眾號:HOPE開放創新平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