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CEO皮查伊,微軟CEO納德拉……硅谷正變成“印度谷”。
近10年中,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進入全球頂尖企業擔任高管;世界500強中,外籍CEO有75位,印度裔就占10個席位。
“印度效應”為什么而產生?印度裔CEO的管理能力為何如此超群?這甚至已經成為美國一些商學院研究的課題之一。
登頂世界級企業
2017年9月,世界制藥巨頭諾華公司宣布:諾華全球首席執行官江慕忠(Joseph Jimenez)于2018年退休,Vas Narasimhan繼任成為新一任首席執行官。
這位新履職的CEO年僅42歲,是個印度人。他有著十分光鮮的履歷:早年畢業于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后進入哈佛醫學院以及哈佛肯尼迪政治學院,分別獲得醫學博士和公共政策碩士學位。Vas Narasimhan的第一份工作在麥肯錫,2005年加入諾華公司。升任CEO前,他擔任諾華全球藥品開發負責人兼首席醫學官。
與一些CEO擁有營銷或者法律背景不同的是,Vas Narasimhan是尖端科學的倡導者,在諾華一直從事新藥品的開發。他曾因領導一系列新型藥物(如治療心臟病)的研發,為公司賺取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這位年輕銳氣的印度裔CEO,只是登頂世界級企業的其中一位。
更多如雷貫耳的國際公司,如谷歌、微軟、百事可樂、軟銀、Adobe、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等,都有過印度裔CEO掌舵的歷史,他們或曾經創造企業的輝煌,或帶領企業奮起轉型。
“出身”羸弱的印度人,能在人才濟濟的國際市場奠定不俗影響力,不免令同為人口大國的中國有些受刺激。
論聰明才智并不遜色的中國人,在國際大企業中獲得頂尖管理崗位者鳳毛麟角。多年前,來自中國***的李開復先后在微軟、谷歌任職,也僅坐到了“全球副總裁”的位置。
而剛剛經歷百度人事調整的陸奇,最頂峰則是微軟的“全球執行副總裁”。那期間,他直接匯報的對象——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便是一位印度人。
印度人“攻陷”國際企業的,不止CEO這一職位。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5年,一份研究報告中就提到一個驚人的事實:在工程師文化濃郁的硅谷高科技公司,有1/3的工程師是印度人,中高層管理者中印度裔也占有相當高的比例。
如今,更有一種夸張的說法:硅谷快變成“印度谷”了。
在大型跨國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印度人究竟比中國人強在哪里?
直至如今,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差距”——尤其是管理上的差距,在很多中國人看來依舊不以為然:印度人在國際上吃香,或許就是會說一口流利的“印式英語”吧。
出于英國殖民地的歷史,印度人在英語方面確實具備了一定優勢,但這只是一種和世界對話的基礎本領,除此之外,到底是什么原因能夠讓印度人在世界級企業大放異彩?
“精英教育”的受益者
網上曾經流傳一個段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在開學時看到一名印度新生,便好奇地問:“你們的印度理工學院也很厲害,你為什么選擇麻省理工?”印度學生苦笑說:“因為我沒考上印度理工學院。”
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是印度學子心中的神圣殿堂。這所在學術界具有世界聲望的學校,培養的IT人才遍及全球,美國硅谷更是這些IT人才的聚集地。
每年,都有大量印度學生報考這所“名校”,但奇葩的是,印度理工學院的錄取率僅有2%,遠低于哈佛大學13%的錄取率。
高等學府的低錄取率是印度教育的特點之一。至今,人口數量龐大的印度,實行的仍是“精英教育”,只有那些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考進大學,而考入印度理工學院的更是稀少。
低錄取率,加之“種姓制度”遺留問題所造成的階層隔離,催生了一個現象:每年至少有2/3的印度畢業生離開自己的國家,多數會選擇赴美深造、尋求更富前景的工作機會。
另一方面,印度經濟不發達,但同中國人的心態一樣,很多印度父母也“望子成龍”,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
“低種姓”、貧苦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唯有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
谷歌公司現任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外號“劈柴哥”,曾經是個不折不扣的“窮小子”。
1972年出生的皮查伊,成長在印度南部城市一個不富裕的家庭。兒時由于家里條件簡陋,他一直和弟弟睡客廳,甚至沒有看過電視,出門都是擠公交車。然而,他從小記憶力非凡,學習成績優異,后來順利考入印度理工學院。
大學畢業后,他前往美國求學、發展,相繼獲得斯坦福大學碩士學位、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MBA。
2004年4月,“劈柴哥”的人生徹底改變:他被谷歌選中,并且很快爆發出驚人能量——當全球都在使用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時,皮查伊提出一個想法,啟用Google工具欄,引導用戶使用Google搜索引擎以及Chrome瀏覽器,這一策略最終大獲成功。4年后,皮查伊被提升為產品開發副總裁,隨即步步高升。
2015年,長期負責Chrome、谷歌工具欄等產品的皮查伊,被正式任命為谷歌新一屆CEO。這個任命,幾乎震驚了整個印度,令他們倍感自豪。2017年7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還宣布,邀請皮查伊加入公司董事會。
更加驚人的是,目前谷歌董事會的13位高層領導中,印度裔就有4位。
和“劈柴哥”人生路線類似的,還有微軟現任CEO薩提亞·納德拉等。這些印度裔高管的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在教育履歷上卻出奇一致:在硅谷,印度裔高管幾乎清一色地讀過MBA。
相關研究顯示:在印度所有高校畢業生中,學習MBA已經成為“必選項”。
究其緣由,這與印度政府重視管理有關。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宗教和語言混雜的國家,管理難度非常大。1947年印度獨立后,政府把發展管理學院作為振興國家的一項重要舉措。
1961年,印度政府先后在加爾各答和艾哈邁德巴德建立了兩所精英教育學院——即統一名稱后的印度管理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簡稱IIM)。這是一所和印度理工學院差不多牛的商學院,現在已經發展到20個分院。
印度管理學院,將MBA課程普及到了所有高校之中。在印度,如果哪個學生不讀MBA,會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可以說,對于管理人才的培養,印度的商學院教育早早便與國際接軌。
而相鄰的中國,在1980年代才開始實現現代管理學教育。而且直至目前,中國的商學院教育在培養適用的管理型人才方面,并非“名副其實”——那些花很多錢“買”來的MBA,或者由于工作需要而去補課的MBA,總顯得有些“被動”。一大批商學院,更是由學習的地方變成了人際與關系的場所。
反觀印度,在踐行管理教育的同時,甚至開始輸出管理文化與思想。近幾年,一批印度人開始活躍于歐美知名的商學院,比如現任哈佛商學院院長尼廷·羅利亞(Nitin Nohria)就是印度裔,他也是哈佛大學百年史上首位外籍院長。
不過從另一個側面看來:“精英教育”為印度培養了頂尖的國際人才,但諸多原因也令他們陷入了人才大量流失的境地。這將使印度在未來經濟快速崛起中,面臨人才缺失的巨大挑戰。
西化的思維方式
為什么印度能培養出符合國際需要的人才,而中國卻不盡如人意?
有觀念認為,西化的思維方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長期的殖民熏陶,使印度延續了英聯邦國家的教育模式。他們注重訓練學生理論、實務兼備。在學校的引導下,所有學生至少需要具備到一家企業真正實習的經歷。
而在重視培養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方面,印度老師會教給學生很多方法,也會要求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問題。這使得學生在面對復雜難題的時候,盡可能地鍛煉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種“窮盡所能”的教育模式,造就了印度人與西方更為貼近的思維和價值觀,深受跨國公司的青睞。
相傳,各跨國公司進駐印度理工學院和印度管理學院招聘時,通常在兩個星期內,符合需要的人才都會被“搶購一空”。而后來成為高管的印度人,無不驗證了他們在管理方面的出眾。
2006年8月,著名飲料巨頭百事可樂迎來了其發展史上首位印度裔女CEO:因德拉·努伊(Indra Nooyi)。
這個在印度南部城市長大的女孩,從小被父母灌輸自己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即使在飯桌上,她和妹妹都會被母親問及一個個當前的世界熱點問題,加之在學校的熏陶,逐步煉就了努伊自信、冒險以及果斷行事的品格。
在前任CEO韋恩·克洛維力邀她加入百事前,努伊原本打算去通用電器(GE),但韋恩對她說:百事比GE更需要她。
沒想到,努伊加入百事兩年后,就遭遇重重麻煩:1996年公司業績出現停滯,旗下的必勝客、肯德基(注:必勝客、肯德基原來均是百事集團下屬部門,在1998年從百事分離獨立上市,成立后來的百勝餐飲集團)均遇到問題;在同可口可樂的海外交戰中,百事也屢受重創;更要命的是,邀請她加盟公司的CEO韋恩突然離世……
為扭轉公司危局,努伊親自跑到市場上考察,并且開創性地提出了“必勝客應提供早餐服務”的舉措。
光是這一項,就為百事節省了1/3的投資成本。努伊也因此成為百事得力的首席財務官。
在做出各項分析,確立新的發展路徑之后,努伊推動了百事公司的重組。整個過程并不順利,但她說,必須“努力表現出男子氣概,并且毅然決然地做出決策”。
期間,她大膽建議百事“應該甩掉苦苦經營的連鎖餐廳(必勝客、肯德基等)業務”,時任百事新任CEO的羅杰·恩里科及很多中高層都堅決反對:好不容易做下來的品牌,怎能說放棄就放棄?
一次次的會議上,努伊不厭其煩地陳述自己的建議,“百事一定要壯士斷臂,才能有新發展!”
最終,努伊的努力大功告成——百事做出重大戰略調整,保留碳酸飲料以及休閑食品,將快餐業務分離出去。
努伊用戰略思維贏得了勝利,最終成為百事女掌門人。2011年8月,努伊登上了《福布斯》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榜,名列第四位。
“刷新”企業的高手
戰略思維和改革的勇氣,是印度裔CEO的殺手锏。
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之所以選擇皮查伊,是考慮到他在Chrome、Android等業務方面的卓著貢獻。
谷歌工具欄成功后,皮查伊向公司提議:開發谷歌自己的瀏覽器。但時任CEO埃里克·施密特以“開發瀏覽器太貴”為由表示反對。然而,皮查伊仍然帶領團隊開發瀏覽器,以印證自己對產品和商業敏銳的眼光。
Chrome大獲成功后,皮查伊又接手了Android的開發任務,并且充分發揮了自己天才般的智慧。他將Android開發為一個系統性的平臺,吸引開發者聚集于Android平臺。這一創舉最終奠定了他谷歌核心人物的地位。
皮查伊崛起于谷歌的同時,微軟也選擇了另一位印度人。實際上,早在2014年初,微軟也曾努力向“劈柴哥”拋出橄欖枝,但最終敲定了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擔任CEO。相關舉措令業界感慨,美國高科技公司對于印度裔CEO不是一般看重!
科技巨頭們“搶人”的背后,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籍高管對新興業務的獨到理解以及運籌帷幄。
1992年加入微軟公司的薩提亞·納德拉,一直都很低調。他的第一個崗位是在Windows開發者關系部門擔任活動經理。蟄伏10多年以后,他才迅速脫穎而出。
在微軟期間,納德拉負責的各項事務,包括Dynamics ERP業務,Dynamics CRM以及Office小企業產品線的開發,還有從2011年開始領導微軟價值高達190億美元的服務器和工具業務部門,一直是利潤豐厚的“隱形現金牛”。
2008年,微軟因PC出貨量下降導致業務和財務增長出現“疲軟”。而蘋果、谷歌,則因把握住了移動互聯網而一路高歌挺進,亞馬遜也悄悄推出云服務(AWS),迅速在新興業務領域搶占了先機。
時任微軟CEO的史蒂夫·鮑爾默決定發力云服務,并邀請納德拉擔任負責人,這之后,納德拉還主導了微軟的必應(Bing)搜索。
“這可能是你在微軟的最后一份工作,如果失敗了,那可沒有降落傘,你可能會和它一起墜毀。”鮑爾默毫不客氣地說。
成敗在此一役,納德拉接受了挑戰。
后來,他親自主導的必應搜索引擎,以及基于云計算推出的Office 365,均戰績顯赫。尤其云計算業務,更是成為微軟增長最快的產品,給集團貢獻了巨大利潤。
2014年2月,鮑爾默退位,納德拉順利接棒,成為微軟第三任CEO。
彼時,納德拉面臨的是“救火”:微軟原本打算靠收購來的諾基亞移動業務,擴充自己的設備部門,卻在蘋果、谷歌面前敗下陣來;而一直以來,鮑爾默樹立的銷售導向作風已將微軟帶偏了軌道。
納德拉上任后,表以極大決心:我將不遺余力地清除創新障礙,讓公司重新回到先前的軌道上。重要的是,微軟“必須回歸硅谷創業公司的工程師文化,以開發者為導向,主力推動利潤豐厚的云計算業務”。
上任4年來,他對微軟的戰略思路進行了大幅調整:過去按件計費銷售的軟件變成基于云的免費服務;讓Azure、企業產品和服務成為公司新的“現金牛”;同時開發和收購一些較好的移動應用,如Outlook、Office 365、Sunrise等。此外,他還開放了很多產品和技術,如.NET開源、Xamarin開源、Visual Studio,以支持iOS和Android開發。
近日微軟Build 2018的開幕演講上,納德拉表示:“智能云與智能邊緣計算近在咫尺,這是巨大機遇,同時也倍感使命的艱巨。”而大會前夕,他還公布了一項顛覆微軟歷史的決定:Windows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事業部存在。
一代IT巨頭終于甩掉了“歷史包袱”,納德拉成了“刷新”微軟歷史的人。
“印度管理”效應
納德拉在極力用自己的方式讓微軟轉變,但在其所著新書《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中,他稱自己只是在幫助微軟“進化”。
這個進化,就是重塑企業文化。
納德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讓高級管理團隊每個人之間都要深入了解。甚至讓每個管理團隊成員分享自己的愛好與人生哲學。“只有當個人都將自己的熱情與組織目標結合在一起時,企業才能進入最佳狀態。”
“納德拉身上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將大家團結起來,激勵人們去做他們從未想象過的事情。”同事對他的這個評價,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個人領導魅力,另一方面也佐證了印度人比較團結的特點。
納德拉的變革在微軟形成了與蓋茨、鮑爾默時代完全不同的文化:曾經競爭至上的文化,一度使微軟在業界頻遭詬病;而納德拉式的溫和領導,正讓這家公司變得“柔性”。
自幼出身多劫但性情溫和的納德拉,懂得一個對付“暴君”(老板)的辦法:“他們對你大吼大叫,說你是瘋子,指責你試圖毀掉整個公司。但你不要被這種戲劇性場面嚇倒,只要一次次拿著數據去找他們,證明你的觀點。”
這是印度人與生俱來的思維習慣——用思辨的方式解決問題。
資料顯示:很多印度人自小就長于辯論,比如百事可樂女CEO因德拉·努伊,在學生時代就是辯論高手,這使他們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會成為爭執的靶子。
在信仰眾多、文化沖突較大的印度,這是一種絕好的人際關系處理方式。
北京大學國發院BiMBA聯席院長楊壯研究發現,印度人的思辨能力,使得他們的思維方式也和西方有同樣的脈絡。“他們在真正做事的過程中,反映出自己不僅僅是問題的解決者,更重要的是能夠發揮自己的長項。”
富于思辨力,使得印度人在職場上更注重積極溝通。
一個有趣的說法是:中國的CEO要求開會,一到辦公室就繃著臉講話;而印度籍CEO一到會議室,開場白則是“嗨,我來了……”
納德拉說,在開會的時候,不只是讓自己聽,還要盡可能地讓其他人表達自己的看法。傾聽之后,作為領導者,他才能更好地“理解”。
開會的細節反映出:中國的領導者趨向嚴謹,而印度的領導者更注重溝通的效果。
反觀被傳統教育灌輸的國人,盡管聰明、勤奮、服從、執行力一直代表著東方文化的優秀品格,但是這些,在形成領導者的素養上卻差強人意。
這些沒有貶低之意,重要的是反思我們在認知結構上的差異,甚至是差距……
不論是差異還是差距,在全球國家實力的角逐中,印度一直把中國作為競爭對象,試圖實現超越。
30年前,中印兩國經濟規模不相上下,而30年后,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印度的追趕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但是與“印度管理”的差距,卻應令中國人細思極恐,奮起直追!
2000億美金市值的Nokia和Moto失敗不是因為Apple ,恐龍滅絕不是因為對手太強,而是環境的巨變,今天的汽車業環境正在加速變化,產品迭代的目標和路徑全都變了。
美國汽車行業從1895年第一輛福特車下線,到現在已過百年歷史。1895年到1910年,美國汽車制造商超過250家,到1930年左右,這個數字迅速下降,行業整合基本完成。而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后,日系車進入美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在高度同質化的成熟產業中如何實現創新?如今,特斯拉給出了答案,那就是顛覆性技術和顛覆性商業模式的完美結合。
特斯拉除了在一些關鍵技術方面有創新之外,其商業模式也很獨特。首先,特斯拉是用互聯網的思維做汽車,這點和小米有相似之處,當然它定位的人群是愛好科技、有環保意識的高端人群。其次,它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其內設充滿前衛的人性科技感。第三,它顛覆了傳統的營銷模式,不斷制造新鮮新奇的話題。
隨著汽車逐漸進化成為垂直整合的互聯計算設備,在未來汽車行業的競爭中,蘋果和特斯拉比傳統汽車廠商有著更好的機會。
在其他汽車中,所有系統的工作都是獨立的,不同部分有著不同的處理器,例如安全系統和巡航系統。特斯拉的電車則有著中央操作系統,更類似于你的手機。
換句話說,傳統汽車廠商仍然認為,汽車就是汽車。它們身處Windows 95時代。當時惠普開發臺式機,微軟設計操作系統,而其他廠商則在此基礎上開發應用。
然而,我們所處的世界早已并非如此。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曾說:“汽車廠商需要將車輛視為互聯設備。汽車的工作方式應當類似于手機或筆記本,從而可以通過無線方式得到優化。從安全性和功能性的角度來看,汽車廠商接受互聯的哲學非常重要。你有一臺計算設備,但卻無法聯網,這樣的狀況很奇怪。”
由于缺乏垂直整合的設計理念,而車輛也沒有實現互聯,因此福特、通用汽車以及其他傳統汽車廠商很難主導汽車的未來發展。
然而,蘋果、特斯拉、騰訊、百度等新一代互聯網公司卻有著這樣的可能性。
汽車行業分分合合,一路走來,從數百個品牌變成了四大集團九大公司。其中的通用汽車、克萊斯勒、福特汽車、大眾汽車等多家公司均曾深陷泥潭,甚至破產重組。美國和日本已經有數十個汽車品牌永遠消失了。
我們所熟悉的勞斯萊斯,已經被英國人轉賣給了寶馬;英國皇室御用的陸虎和捷豹,被賣給了印度農用車廠塔塔集團(NYSE:TTM);福特旗下的阿斯頓馬丁,也被出售給了某個投資機構。
即將消失的品牌還在繼續。日產雷諾要與三菱汽車合并了。2016年4月,三菱汽車公司承認有員工篡改小型汽車燃效值,并因此陷入『燃效門』丑聞,造成的影響會導致該財年損失1450億日元。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三菱汽車選擇了合并,以應對汽車行業的『存量博弈』。
德國大眾的日子也不好過。大眾集團主席表示十年內將裁員2.5萬人,以節約成本。同時,還要大規模建設鋰電池廠,重新構建核心競爭力,追趕特斯拉。
為什么傳統汽車行業如此『不走運』?
回顧汽車整個發展史,可以看出,動能對于汽車來說具有代表性。
一、外燃機時代,它的燃料在發動機的外部燃燒。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就是一種典型的外燃機,當大量的煤燃燒產生熱能把水加熱成大量的水蒸汽時,高壓便產生了,然后這種高壓又推動機械做功,從而完成了熱能向動能的轉變。
二、內燃機時代,這一類型的發動機與外燃機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燃料在其內部燃燒。內燃機的種類十分繁多,常見的汽油機、柴油機是典型的內燃機。不常見的火箭發動機和飛機上裝配的噴氣式發動機也屬于內燃機。
三、新能源時代,純電動汽車完全沒有傳統內燃機車的噪音與震動,從啟動到行駛都極為安靜平順,且動力響應極為迅猛。加之電動機扭矩很大,會讓車輛的加速性能極為優越。新能源在全球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尤其是在國內,各類新能源汽車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
但是如果電動汽車如此給力,為何傳統汽車行業不充分利用它呢?
這是因為許多大品牌有難言之隱。《華盛頓郵報》曾報道,通用汽車曾耗資10億美元開發電動汽車EV-1,但其造價過于高昂。通用表示,他們無法開發一種除了環保人士和科技愛好者無人使用的汽車。除了部分被租借出去外,EV-1大部分都被粉碎。
特斯拉的一項目核心資產,是領先優勢和時間。如果汽車的自動駕駛開始提速,人們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傳統車廠需要付出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
需要在短時間內,放棄幾乎所有優勢,去ALL IN電動車和自動駕駛;
需要基于自動駕駛,顛覆以往絕大多數的設計理念和流程;
需要構建一個水平很高的軟件開發團隊,超過特斯拉;
需要構建一個類似于電子品的供應鏈和生產線、電池廠、甚至代工廠;
需要迅速完成裁員,尤其是針對基于內燃機技術成長起來的核心技術人員和管理團隊。
上述這些條件,能夠實現嗎?如果可以,公司也可能垮了。十年內慢慢做,有可能;但是人工智能在飛速進化,時間不等人。
汽車業的下一步是什么?人工智能駕駛!
汽車工業是非常復雜的,零部件眾多,需要培養大量的產業工人來實現持續的迭代升級。底盤技術、發動機技術,都是需要數十年的持續研發。而且,在自動化技術相對原始的70年代之前,大部分是手工操作。老的技術體系沉淀了大量的工人,帶來了巨大的優勢,也帶來了巨大的問題。
以美國為例。汽車城底特律在二戰期間達到了顛峰。以通用汽車為首,創立了現代的企業養老金制度,大批公司還開始提供醫療保險等福利。1950年,汽車行業與工會達成了共識,即『底特律協約』(Treaty of Detroit)。這份協議,相當于給了員工鐵飯碗和長期的加薪保證。
但是,美國汽車工業沒有料到,日本汽車迅速崛起。通用汽車為了加強企業競爭力,只能延緩承諾的加薪,將加薪的部分放到未來的養老金里面支付,結果給自己埋了一巨大的坑。這相當于長期的高利貸!如果行業不能高速增長,根本還不上。
終于,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作為美國實質上最大的養老機構,汽車行業整體崩潰。據稱當時底特律產生了近35億美元的養老金黑洞。感情上無法接受降薪的工人們,只能一昧要挾困境中的政府。最后,通用汽車只能走向破產重組。
通用汽車工人上訪,各國都差不多
相比之下,特拉斯在2008年買下了豐田的廠房,大量使用機器人,在人力問題上最大程度避免給自己挖坑,沒有歷史包袱,輕裝上陣。
特斯拉工廠大量使用機器人
傳統汽車廠商最重要的資產是什么?
以豐田為例,品牌、研發、底盤技術、發動機技術、生產合作商網絡、經銷商網絡等,是豐田的核心資產。
而按照特斯拉的IT企業玩法,最有價值的是:
數據:用戶的個人數據、駕駛出行數據、地理信息數據、用戶行為習慣數據,一切能夠幫助迭代自動駕駛的數據.....
網絡:充電能源網絡,巨大的充電網絡就是電動車的銷售護城河。
服務:服務即銷售。自動駕駛服務還能幫車主賺錢,你信么?
自動找充電樁,自動跑出租拉客掙錢
在特斯拉放出的自動駕駛包里面,未來可以全自動駕駛,整個過程無需人工干預。而且途經超級充電站時會自動充電(有自動插接的充電樁)。你只需要在地圖上告訴車去哪,或者告訴車『回家』,它便會自動導航到目的地,無論什么路況,紅綠燈或者緊急情況。當你到達目的地時,你只需要關上車門,你的車會自動尋找停車位,然后發送坐標到你手機上。你可以共享你的自動駕駛汽車給親朋好友,或者通過特斯拉的網絡出租出去幫你賺錢。
現在汽車產業已經處于變革的前夜,新能源、智能化、共享經濟都在深刻地改變汽車這個產業,特別是純電動、無人駕駛為代表的新能化、智能化,對汽車產業的未來將起到顛覆性作用。
目前國際國際汽車集團的日子不好過,國內傳統汽車廠商更是進入了凜冬,內燃機汽車時代,中國汽車行業起步太晚,沒有夯實的技術積累,導致一直落后于發達國家。為了得到技術,中國汽車走了一條以市場換技術的道路。
表面上,合資汽車中外各占50%,因為關鍵部件要進口,事實上外資說了算,外資拿走了多數利潤。現在中國不少合資車企,幾乎全部淪為外企的生產車間。銷售上壟斷著汽車銷售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合資的中方卻沒有獲得多少技術,市場淪陷了,核心技術沒換來。雖然目前可以靠政府的支持去發展新能源汽車,但距離“下一個特斯拉”還為之尚遠。
相比之下,互聯網企業在新的汽車潮流之中占據著非常大的優勢:百度的無人駕駛系統已經進入完善階段,蔚來汽車、游俠汽車即將量產投入市場、小鵬汽車開始路試等等。前面筆者已分析過傳統廠商面對新晉互聯網車商,哪怕優勢也會變成劣勢和包袱,兩者并不在同一個維度。特斯拉之所以其產品技術專利全部開源,就是要更多的新入局的互聯網造車企業共同抱團,狙擊傳統廠商,不再讓他們獨自掌握汽車業的話語權。
特斯拉Jeff曾對采訪說: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創業的潮流當中去,對現有的無論是技術和模式都能夠去發出疑問能夠去改善它,提升它。總體來說,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多的去用到我們的專利,更多的去推動這么一個創新的進程。
慶幸的是,中國在第三次汽車革命中并沒有落后太多,新崛起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紛紛站了出來。
去年,隨著國內各家新造車勢力陸續發布準量產產品,并公布了生產營銷布局進度,曾被質疑的互聯網造車企業都已在2018年進入了實質性的下半段。
大家都知道蔚來汽車、小鵬、威馬,但是你知道中國第一家發布純電動車的互聯網企業是誰嗎?是被我戲稱為“小強”的“游俠汽車”。很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它。
游俠汽車自成一系的產業鏈綜合體已初步形成的核心競爭力,其產品游俠X1的技術指標均與特斯拉相同或局部超越(續航里程已達驚人的600公里以上!),中國唯一率先制造純電動轎跑并預接入L3自動駕駛系統、自建超級工廠的企業。引入了曾效力于蘭博基尼、法拉利等品牌的頂級設計團隊,并在歐洲建立了游俠全球設計中心。游俠汽車作為國內首個發布概念電動汽車產品的科技企業,迅速席卷了汽車圈和科技圈,但同時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也遭受了行業內外最嚴厲的審視。
相比其他新興造車企業,游俠汽車至今給外界傳遞的產品定位依然顯得特立獨行,大多新興造車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電動SUV作為第一代車型,而游俠汽車對標特斯拉model X,理由也很簡單,傳統汽油車里SUV的高增長,讓在沒有任何數據和市場積累的新企業有了一些可靠的選擇。游俠汽車無論從概念設計階段還是量產階段,其產品規劃則顯得更加純粹和清晰。
關于正式發布和上市的節奏,其實在上海車展前的游俠董事長衛俊在全球伙伴大會上也變相透露過,今年游俠X將發布量產版,可供準用戶進行體驗和測試,同時也在全國開始建設首批城市中心店和超充服務網絡。
值得大家開心的是,游俠汽車從產品、設計、生產到后期的營銷運營都在嘗試著創新優化,一方面緣于整個商業形式的變革,另一方面基于用戶體驗的消費升級也不斷刺激著汽車行業的發展進化,相信隨著第一批新造車企市場化投入后,國內整個汽車領域將會有一次質的變化。
整個汽車工業發展的最重要的目標,已經發生了變化。目標變了,路徑也變了,原來進化的路徑必定導致公司走向衰亡。
如果超級大都市是文明的發展方向,那么擁堵、無趣、疲憊的駕駛,有什么樂趣可言?駕駛的樂趣,最終的歸宿一定在賽場,一定在愛好。人們駕駛的技能,將會像男耕女織、操作縫紉機、做木工手藝活一樣,逐步離開大眾,成為一些專業技能和個人愛好。
整個汽車工業是缺乏突破格局的動力的,一直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性能、裝飾、成本,創新趨于枯竭。今天,最大的汽車工業集團大眾,最熱衷的就是用一款通用車型,不斷拉長一點、縮短一點、價格微調、換個名字、甚至換個商標,就賣給客戶了。是的,這就是德國工業的驕傲。
為了控制成本,整個汽車行業一直在緊繃的存量博弈中,困獸猶斗。
除了價格配置和內飾,真的有多少不同嗎?
正如柯達發明了數碼相機,然后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數碼相機干掉,Nokia很早就做了上網手機,但是既有利益網絡阻礙了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我們不能只看到恐龍龐大的身軀,還要看到它們體型龐大、沒有毛發、無法穴居避寒,溫暖時期可以稱霸,寒冬時期只能掙扎。
汽車智能化是必然趨勢,它的出現勢必在根本性上改變全球汽車產業、全球能源產業的格局。并為未來全球交通產業、AI產業、芯片產業的變局奠定基調。
如果說十年前的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政府采取的市場跟隨者戰略的話,剛剛發布的智能汽車發展戰略則是市場領導者戰略。
毫無疑問,此舉目標是顛覆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引領中國汽車在全球范圍內奪取主導權。
本次智能汽車戰略目標:
到2020年,智能汽車在新車銷售中的比例達到50%,
到2025年,智能汽車在新車銷售中的比例達到100%,
到203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享譽全球,率先建成智能汽車強國,全民共享“安全、高效、綠色、文明”的智能汽車社會
中國汽車將在全球范圍內獲得產業主導權,并且在智能汽車領域獲得成功,理由如下:
1、中國具備強大制度優勢。
強有力的領導政府,使得國家能夠在政策制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和協同推進方面更有力、更高效。
2、中國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
中國的汽車產業規模穩居世界首位,是后面美國、日本、德國和印度四個國家之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比較完備,電池、電機、電控及整車 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為智能汽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中國擁有汽車產業鏈優勢。
截止2017年,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汽車制造鏈條,最強大的制造能力,豐富的人才供給。長三角的某個縣,在一個縣域之內,幾乎就可以組裝出一臺完整的汽車。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4、中國擁有跨產業協同優勢。
中國除了有強大的汽車制造業之外,還在網絡通信、互聯網、信息通信等領域涌現一批世界級領軍企業,通信設備制造商已進入世界第一陣營,為智能汽車發展積蓄了重要力量。
5、中國擁有基礎條件優勢
寬帶網絡和高速公路網快速發展、規模位居世界首位,5G 等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具有領先優勢,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面向全國提供高精度時空服務,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汽車領域廣泛應用,這些為智能汽車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汽車智能化是像人一樣,在汽車上能安裝完全替代人的眼睛、耳朵、大腦和手腳的系統,使汽車變得更安全
-
微軟
+關注
關注
4文章
6622瀏覽量
104291 -
谷歌
+關注
關注
27文章
6179瀏覽量
105756 -
特斯拉
+關注
關注
66文章
6322瀏覽量
126699
原文標題:印度人為什么能在世界頂級職場完敗中國人?
文章出處:【微信號:icunion,微信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聯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