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咨詢機構IC Insights最新研究報告指出 ,2017年全球八大晶圓廠商銷售額合計551.03億美元,同比增長9%,較2016年15%的增速有所放緩。這8家廠商2017年的市場份額達到88%,與2016年持平。
2017年晶圓代工市場由臺積電奪冠,銷售年增9%至322億美元,遙遙領先晶圓代工格芯(GlobalFoundries,原格羅方德)。臺積電去年銷售是格芯的五倍、更是第五名陸廠中芯國際(SMIC)的10倍。
全球前八大晶圓代工廠中,有三家是臺廠,除了龍頭的臺積電之外,還有名列第三的聯電、以及第六的力晶。2017年聯電銷售提高7%至49億美元、力晶成長17%至15億美元。
前八大業者中,以陸廠華虹集團增幅最大。華虹旗下有華虹半導體(Huahong Grace)和華力微電子(Shanghai Huali),2017年的銷售額為13.95億美元(包括華虹半導體和上海華力),位列第七。華虹集團2017年銷售額同比增速雖然從22%下滑到18%,但在8家廠商中增速仍最高。
中芯國際2017年的銷售額為31.01億美元,蟬聯第五位。盡管其28nm良率瓶頸仍待突破,由于本土客戶投單狀況良好,成熟制程表現仍為支撐其營收成長主力。
中芯國際表示,行業市場環境已經發生變化,智能手機增長放緩,增長主要動力轉為由先進制程的高性能運算產品為主,成熟制程的競爭愈加激烈,價格壓力遠大于預期。
芯片制程方面
目前,主要IDM企業和晶圓代工企業都已成功量產60nm以上的成熟制程,45/40nm工藝只有十多家企業成功量產。而20nm以下先進制程僅三星、英特爾、臺積電、聯電、格羅方德、中芯國際可以量產。10nm以下先進制程技術僅被英特爾、三星、臺積電掌握。
2018隨著年臺積電以及三星7nm下半年的量產,先進制程將鑄就極深護城河。中芯國際也在加速追趕中,近日中芯國際已經訂購了一臺EUV設備。按照中芯國際的技術藍圖規劃,2019年上半年肩負14nm FinFET將風險試產任務,若2020年順利取得EUV,將可進一步向前推進至7nm。
從8英寸產能來看
ICInsights認為8英寸晶圓會有很長的生命周期,因為他們認為產品在12英寸晶圓上并不能獲得成本優勢,包括專用存儲、顯示驅動、微控制器、RF和模擬產品在內的多種類型IC在未來幾年會給8英寸晶圓廠持續帶來盈利。
從8英寸產能來看,去年到現在一直是供不應求態勢,8英寸產品代工價漲價使得8英寸晶圓廠營收表現亮眼。
華虹宏力有3座代工廠,以8英寸(200mm)晶圓代工為主業,同時也有12英寸業務。在200mm晶圓代工方面,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中國***地區的世界先進半導體。目前,華虹宏力3個8英寸產線的產能超過16萬片。
華虹宏力能實現18%的增長率,離不開其多年的技術積累,加上這幾年大陸IC設計業及相關企業的迅速發展,贏得了不少商機。
隨著三星電子宣布開始對外提供成熟的8英寸晶圓代工技術解決方案,對我國代工企業產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為中小型企業提供多項目晶圓服務(MPW),這意味著,三星將不再只滿足于面向高通、蘋果等大型客戶的需求,而是開始進軍中小型企業代工市場,為爭奪市場份額之戰正式吹響號角。
當然,對于8英寸代工服務不能只看工藝,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另外在成熟制程的部分,中國晶圓代工廠的產能也持續提升。客戶關系仍是三星面臨的最大挑戰。
小結
面對全球的八英寸晶圓廠從去年到現在都一直處于產能滿載的狀況,有代工企業選擇購買新的8英寸產線來滿足客戶的需求,也有轉向主流的12英寸產線。有分析認為,晶圓代工廠的發展主流必然是往大尺寸轉移,但還需要一個過程,企業需結合自身技術優勢適時轉型升級。
晶圓代工是幾個半導體領域中技術門檻最高的,追趕需要較長時間。當中芯還在28nm苦苦掙扎時,臺積電7nm的芯片已于2017年4月開始試產。
但隨著中國半導體業自身的不斷壯大,多家國內芯片企業也都加速引進國際高端***。中國的代工企業,如中芯國際、華力、華虹宏力等已經逐漸進入全球代工的先進行列。
-
中芯國際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418瀏覽量
65333 -
臺積電
+關注
關注
44文章
5632瀏覽量
166415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891瀏覽量
127934
原文標題:從全球晶圓廠商排名,看國內晶圓代工的機遇與挑戰
文章出處:【微信號:xinlun99,微信公眾號:芯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