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關注“芯片自主”的時下,一批自主研發的北斗芯片登入產業的舞臺。
5月23日至25日,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在哈爾濱拉開帷幕,中海達、華大北斗等一批國內企業先后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北斗芯片產品。
過去數年,缺“芯”是國內衛星導航產業的痛點。如今,隨著一批自主研發的北斗芯片進入市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缺“芯”困局呈現“散點突破”的態勢。北斗芯片研制已實現設計與封裝,實現中國人的獨立自主。這與國內北斗企業長年堅持自主研發路線分不開。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已達到2550億元,較2016年增長20.4%。國內衛星導航設備營銷總規模相較于全球市場,占比逐年提高,已接近15%。其中,包括與衛星導航技術直接相關的芯片、器件、算法、軟件、導航數據、終端設備等在內的產業核心產值占比為35.4%,達到902億元;北斗對產業核心產值的貢獻率已達到80%,較2016年提高10個百分點。
在產業鏈中下游,國內衛星導航產業更是呈現出“全線覆蓋”的大勢——伴隨著北斗系統建設的推進,北斗技術應用已經突破智能手機、車載導航兩大傳統市場,在多領域多場景實現商業化應用。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2017 年,圍繞與信息產業、汽車電子、移動通信、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產業交叉點的協同創新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推崇。“北斗+”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應用新模式,產業融合趨勢愈加明朗。穿戴式設備、新零售、無人駕駛、綜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設等應用領域,市場潛力巨大。
共建北斗芯片開發平臺
北斗系統對待 GPS 等其它導航系統的邏輯是“兼容”和“自主可控”。一方面,北斗系統不排斥 GPS,探索與GPS等其它導航系統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增加定位精度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中國需要獨立自主掌握衛星導航技術。
一批高精度北斗芯片近日在哈爾濱的集中亮相,是我國北斗產業自主研發前進的又一步。此前的標志性事件是,2017年9月,華大北斗所研發的全球首個支持新一代北斗三號信號體制的多系統多頻高精度SoC導航定位芯片正式發布。
另一值得關注的事件是,泰斗微電子近日獲得廣東國民凱得創投領投的C+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1億人民幣,該企業是摩拜單車定位導航芯片的最大供應商。
芯片、板塊、核心器件的研制是上游的重要環節,也是關涉北斗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僅在哈爾濱的會場上,就有中海達、北斗星通、西安希德、華大北斗等企業發布或展示自主研發的北斗芯片,華大北斗還發布了“北斗芯片開發平臺”。
《白皮書》顯示,截至 2017 年底,我國衛星導航專利申請累計總量已突破 5 萬件, 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位。另據國家導航系統辦公室數據,國產北斗芯片累計銷量突破5000萬片,高精度OEM板和接收機天線已分別占國內市場份額30%和90%。
但這并不代表中國已經趕超國際強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當前,國產北斗芯片已實現規模化應用,工藝由0.35微米提升到28納米,最低單片價格僅6元人民幣。被視為產業鏈關鍵的設計環節,以及封裝技術,國內企業已實現完全自主化;但另一方面,集成應用能力、圍繞核心芯片的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依然是國內北斗企業的短板。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劉經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高端芯片的制作工藝,中國很快會趕上。國內北斗芯片行業的發展,不大可能出現“卡脖子”問題。現在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制作芯片的***技術,二是高密度、高分辨率芯片的材料問題。
記者注意到,當前,不像國外有高通、英特爾、三星等行業巨頭,國內導航芯片研發企業呈現多而散的格局。此外,芯片行業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也決定了很難依靠一兩家企業做大做強。
多名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國產北斗導航定位芯片產業發展模式較為封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自身資源、研發投入和人才水平等因素限制,很難以一己之力推動芯片核心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
既然一家做不了,那就放開大家一起做。“北斗芯片開放平臺”這樣的產品正體現了這樣的邏輯。
記者從華大北斗獲悉,這款產品將通過北斗芯片開放平臺面向核心算法研發,開放芯片原始測量數據,為分散的算法研發團隊提供芯片硬件支持,共同打造“國產核心硬件”+“國產核心算法”的國產北斗導航定位芯片“雙核心”研發和產品架構。
《白皮書》指出,借助北斗芯片開放平臺,聯合產業鏈多方研發資源,以一種全新的“聚力”研發模式推動國產北斗導航芯片綜合實力全面提升,將會極大地加快北斗導航定位芯片核心技術的攻克速度,從而促進國產北斗導航定位芯片的應用推廣與產業化規模。
“北斗+”的場景革命
順著“芯片”往衛星導航產業鏈的中下游走,“場景”是繞不開的關鍵詞。也正是有了高精度的北斗芯片,北斗技術更多領域、更多場景的商業化才有了技術基礎。多場景突破,也是GPS在前,北斗產業“后來居上”的重要策略。
這被業內人士稱為“北斗+”。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中,終端集成、系統集成等中游環節產值占比為 51.92%;下游運營服務占比增長到 36.81%,在產業鏈各環節中漲幅最快。
“北斗+”能在如此多領域和場景實現突破,一方面由于高精度北斗芯片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來自國內新經濟勃興給予的“紅利”。
炙手可熱的案例是“北斗+車聯網”。《白皮書》顯示,2017年我國北斗車聯網呈快速發展態勢,用戶規模突破2200萬,較2016年增長37.5%,車聯網硬件市場規模達到264億元。按機動車保有量3.1億計算,北斗車聯網的市場滲透率為7.1%。
《白皮書》主編、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咨詢中心主任李冬航分析,近些年,車載北斗導航設備前裝搭載率不斷提升,加之國家對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政策的出臺,車聯網在車輛自主環境感知、網聯信息服務、信息安全等的應用上愈加成熟。互聯網巨頭與汽車廠商在通信、導航、云端服務和多媒體信息提供上找到了很好的契合點。由此帶來的應用市場技術和服務的變革,已經成為北斗產業發展新的亮點。
亮點不只是車聯網,國內近些年興起的智慧城市建設,同樣成為“北斗+”的溫室。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100%的副省級城市、87%的地級市,總計有超過500 個城市正在積極開展智慧城市建設,重點項目簽約總量超過4000個。據預測,2017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超過6萬億元,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2.64%。
這樣龐大的市場容量下,使得智慧城市領域成為北斗產業增長率最高的細分市場。
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具體場景中,最早突破是燃氣管道的高精度定位。這與原國家測繪局推動的“百城百聯百用”行動計劃不無關系。國內各家大型燃氣公司均已制定北斗精準服務應用規劃,將陸續開展北斗精準應用深度結合燃氣管網管理,展開北斗結合燃氣應用的城市數量將進一步擴大范圍,北斗精準服務將惠及全國超過5億用氣人口。此外,北斗在城市給排水、供熱、環保、市政管理等行業的應用試點也在近年陸續展開。
《白皮書》指出,通過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采集地下管線關鍵信息已形成行業建設剛需,以智慧燃氣為引領的北斗精準應用正逐步形成行業標準。預計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不斷增長的數字化管理需求,將成為北斗高精度應用的重要市場,相關行業領域的市場總體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
《白皮書》預測,在產業前景方面,2017年交通運輸行業仍是衛星導航應用的主流,除已形成一定市場規模的邊坡監測、尾礦監測、精密測量、城市地下管網管理和精準農業等應用外,其它領域如高鐵路基沉降與平準性監測、交通事故判定與救援、車輛自動駕駛、無人機物流等方面,市場發展前景廣闊。預計到2020年,北斗應用在交通運輸、精準農業、城市綜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設等主要細分市場,規模有望超過2萬億元。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秘書長王博表示,過去五年,隨著衛星導航產業的發展,衛星導航技術逐漸應用到各行各業。北斗技術不斷同“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新經濟相結合。這給了北斗系統“換道超車”,以超越GPS等世界其它導航系統的機會。
-
北斗
+關注
關注
3文章
613瀏覽量
36192 -
產業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352瀏覽量
25816 -
北斗芯片
+關注
關注
0文章
30瀏覽量
15116
原文標題:拆解北斗產業鏈:上游芯片研發破局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