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作為數據密集型行業,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的準確性和專業性就顯得至關重要,之前關于“魏則西事件”的對錯爭論也是甚囂塵上,但無論責任在誰,人們對于醫療領域專業性的信息需求是更為急切和強烈的。與其他傳統行業轉型一樣,當下各個醫院、健康管理機構、醫療器械公司等都會面臨著自身個性化的服務需求,像不同醫院會有自己不同的科研數據收集、不同病人會有各類的診斷狀況(慢性病的長期健康監測、孕婦的周期性胎兒檢查等),除了要用到不同的醫療電子器械之外,很多會借助一些創新的可穿戴設備。
面對各類to B模式的智慧醫療方案提供商,目前都很難出現一個比較通用的產品或者服務模式,甚至很多醫療健康領域的穿戴新產品數據都分散到各個健康設備公司,我們很難依靠一個簡單的搜索頁面、電子手環就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詳細的身體狀況,以及后續的治療途徑和方法。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需要從實際的行業應用中進行變革,因此在第314期i訪談,聯動原素邀請了上海生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孔祥勇,來分享物聯網、大數據技術下,已經落地的智慧醫療方案如何持續進行。+
Q
在生醫不同的產品和服務當中,客戶更愿意為怎樣的服務支付費用呢?
孔祥勇:客戶更樂意為能解決剛需的服務支付費用,特別是醫療專業領域,有時候不只是技術問題還是醫學問題,客戶希望專業和長期合作的關系。目前來說我們主要是提供一些免費的咨詢、人才等非付費服務。這些客戶一般也是行業人士,醫院的、高校的、企業的都有。
非付費用戶一部分是朋友,一部分是潛在客戶,我本身還是醫療器械學院教師,所以并不會把非付費看成免費,也是一個自我學習和推廣自身專業能力,擴大影響力的方式,是希望通過這些專業的非付費服務能讓更多人了解醫療+高科技怎么做,賦能客戶,才能推動產業發展。
除開技術和商業的因素,客戶一般考慮的還是安全、專業。服務是一個泛泛的概念,你很難用一個標準的服務模式來推動用戶付費,而醫療的付費意愿并不容易,往往還是要看客戶自身的資源實力,是否真實想做一個項目,以及這個項目是多大程度的,是否商業化有關。
Q
那“醫療+高科技”落地是否還無法有固定的模式或條件?
孔祥勇:定義通用產品很難,但是有規律可循,醫療+高科技也好,還是其他行業,都要先從解決基本需求和問題開始,不要以高科技自己自high的原因去啟動一個項目。也就是“科技為人,大道至簡,高科技的東西要親民,要落地。不能搞噱頭,否則機構,客戶總會發現上當了,而棄之。
要讓高科技成為醫療的一部分,漸進式的替代其中一個環節。無論從診前,診中,診后,為醫生還是患者,總歸要找到一個跟之前成熟的付費結合點。要更加注重醫療的專業性,不能直接移植互聯網等技術,要把醫療的知識、業務融入產品設計。
生醫目前采用的技術棧
Q
從做產品的角度來看,有哪些技術是智慧醫療產業發展中所必須的呢?
孔祥勇:我們認為,技術本身的成本要控制,需求轉換成本不能太高,多為跨平臺的技術,對業務的關注和敏捷轉化。一是應用,二是數據技術,相對成熟的算法,能否通過數據發現規律,這不只是技術,還有建模和對業務深刻理解。
Q
剛才講了跨平臺的技術,那我們目前可以連接哪些平臺呢?除了平臺以外還有哪些戰略合作伙伴呢?
孔祥勇:pc,微信,android,ios,windows和linux這些平臺都可以連接,除此之外我們的合作伙伴還有一些上市的生物公司,也有外企的it公司,國內的華為較大的代理商,甚至也有BAT的一些公司。
Q
具體需要BAT的哪些幫助呢?是基礎數據儲存還是一些具體應用呢?
孔祥勇:實際上對BAT,我們還真不需要他們什么。比如阿里云,都是公開的,成本不高。今天下午我也去了下百度上海。都是他們需要我們提供一些資源,作為技術公司來說,to B的應用,他們并不能有很大優勢,反而成本高。對大公司的原則合作是能合就合,我們反而更傾向于團隊一些中小企業,差不多的公司,互通有無,還能走的長遠。而BAT提供的是一些通用技術,這是他們的強項,技術成本也低。
Q
目前在醫療領域獲得的一些數據價值是否會比較多的應用在慢性病的控制中?
孔祥勇:是的,慢性病是國家的大事,都關注。但數據的價值發現 也需要關注更多疾病,也不能都盯著慢性病,一些專科 也希望大家關注,比如:心理疾病、腎臟病、老年癡呆癥等。
Q
生醫信息目前對哪些技術支撐的投入成本比較大呢?為什么?
孔祥勇:創新人才培養的成本和一些基礎設施,我是做教育的,深知培養一個合格的工程師,能解決產業問題是很難得,但同時,也需要有項目,也需要新技術,也需要更專業的人才,這都是成本。這也跟我們的高定位、高價值輸出模式有關,當然我們相信在突破后,成本的投入會形成綜合專業壁壘,從而讓我們能生存下去,并保持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技術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真能培養一個好的工程師,絕非易事,我自己搞教育的,深有體會。所以現在很多企業,以為高薪招個人,就搞定一切那是扯淡的。不止資金成本,團隊,經驗,時間都是成本。
Q
生醫的技術研發人才大概是怎樣的占比呢?
孔祥勇:80%碩士,應該說基本都是碩士以上,研發基本不用本科,我們之前還是以后端為主。前端是輔助的,現在花了很多精力來追趕互聯網技術,全棧工程師的培養目標,要求就是,技術為人掌握,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也就是 都要懂,每個領域精通一兩個,也不是說精通全部,而是不能有短板。像c#、php、python、javascript、html5,這些是標配,不能偏科。現在VR也在摸,都是結合臨床一些項目來做的時候,發現有實際應用就需要弄了,很難說對哪個青睞。
Q
作為企業來講,生醫是如何在物聯網產業中定位自己的呢?
孔祥勇:最相關的是我們研發的可穿戴設備,本身都是物聯網相關的,嵌入式的;還有健康云,也用到大量的健康物聯網設備。我們在物聯網產業的定位很清晰,就是產業物聯網,即物聯網在醫療健康垂直領域的應用。做深,做專,不求短期規模,而在意產業深度和應用需求的挖掘。
“頂天立地”,頂天指要有行業高度、創新的技術前瞻性、立地就是要有交付能力、有足夠的人才、人脈支撐為合作方提供持續服務的能力。我們也組織了行業網站www.healthit.cn,讓自己變成垂直領域的平臺、生態公司。我們的定位是研發創新的技術服務公司,提供智力輸出和創新技術,其他的就交給合作方了。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561瀏覽量
372800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82瀏覽量
137403 -
智慧醫療
+關注
關注
9文章
1064瀏覽量
46480
原文標題:個性化醫療時代,合作BAT不如互通中小型的健康監控平臺
文章出處:【微信號:Iotchannel,微信公眾號:聯動原素】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