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和安防有著天然的契合點,人工智能在最近三四年里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與安防行業相互融合。隨著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攝像頭及高清視頻不斷普及,安防開始擁有海量的并且層次豐富的數據,而這正是人工智能可以發揮強大作用,實現應用價值的最佳領域。
根據 IHS 統計,2016 年全球安防設備市場規模達到158.6 億美元,同比增長6.6%。其中中國市場位居全球首位,市場規模達到67.25 億美元,同比增長11.6%,占全球42%。而在龐大的安防市場里,人工智能+安防主要應用于這么幾個細分市場:
(1)政府市場(占比20%):主要包括各地公安、交通、司法部門等,需求靠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對價格不敏感,是視頻分析服務的重度用戶。
(2)大企業市場(占比30%):主要包括銀行、電信、石油、文教衛等大型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等。
(3)中小企業及個人市場(占比50%):主要包括中小企業,也包括個人消費需求。
從技術上來說,現階段的AI已經基本實現安防監控最主要的三個目標:
1、 識別行人的生理屬性。
通過分析行人身體結構,準確識別視頻中人物的性別、年齡、姿態等多種生理特征。
2、識別行人車輛。
基于深度學習的行人檢測算法能夠在有各類遮擋的情況下精確找出行人位置,并能夠進一步分析行人姿態和動作,可應用于交通監控、輔助駕駛、無人駕駛等。可以在行車場景、交通監控場景、卡口場景中檢測多種不同角度的車輛,并同時給出車牌號碼、汽車品牌、型號、顏色等物理特征。
3、實現人群分析。
在包括地鐵、車站、廣場等流動量大高密度的公共場所,估算人群數量和密度,同時檢測人群過密、異常聚集、滯留、逆行、混亂等多種異常現象。
因此,AI+安防已經形成了以下五種典型應用,服務于大眾的工作與生活。
AI+安防應用一:視頻監控
AI技術在安防領域應用最廣的就是智能攝像機,可以進行實時監控,包括人臉識別、車牌號識別、車輛類型識別、船只識別、紅綠燈識別等。主要應用于道路監控、金融銀行、航道管理等行業,為客戶提供識別記錄和分級管理的依據。基于識別技術,人工智能安防應用極大地推動了雪亮工程建設,實現了“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標。
人工智能可分為前端智能和后端智能兩種部署方式,也即邊緣計算和中心計算。對于一些較為簡單的算法如人臉檢測、車輛檢測、車牌識別等可在前端實現,采用車輛抓拍識別攝像機、人臉抓拍攝像機等前端設備;對于較為復雜的算法,如人臉特征的提取和比對運算、車輛特征的分析、行人特征的分析,以及在大流量人臉抓拍點位的人臉檢測等,就需要中心專業算法服務器進行分析和處理。
AI+安防應用二:智能報警
過去每一個報警傳感器都是單獨工作的,但現在可以將傳感器產生的數據通過人工智能的算法運作之后,去連接更多的傳感器或者是控制更多的設備,讓報警的功能或應急的功能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應急部門或者業主就可以第一時間掌控信息,同時預設好處理方案。
AI+安防應用三:智慧警務
張學友演唱會上連抓3個逃犯的新聞震驚外媒,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利用人臉識別技術來協助治安管理在國內已經成為現實,當前公安部門基于人臉識別布控的智慧警務系統已成效顯著。事實上,依托于AI、大數據、云計算等前言技術,以全國多地都迎來AI助力下公安實戰業務模式的升級,從前端到后端,從硬件到軟件,全方位部署支持警務業務的高效響應和處理,成為AI+安防的一項重要應用。
AI+安防應用四:門禁管理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AI+門禁已然成為近兩年的行業發展主流。包括視美泰在內的眾多物聯網解決方案供應商進軍AI+門禁領域,通過不斷創新極大地豐富了門禁系統的內涵。以視美泰的人臉識別門禁管理解決方案為例,在安全性、便捷性、舒適性和管理控制上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AI+安防應用五:智慧交通
隨著交通卡口的大規模聯網,產生了海量的車輛通行記錄信息,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時分析城市交通流量,調整紅綠燈間隔,縮短車輛等待時間等,可以大大提升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緩解城市擁堵。
城市級的人工智能大腦能實時掌握著城市道路上所有通行車輛的軌跡信息,以及停車場的車輛信息以及小區的停車信息等,可以提前半個小時預測交通流量變化和停車位數量變化,合理調配資源、疏導交通,實現機場、火車站、汽車站、商圈的大規模交通聯動調度,提升整個城市的運行效率,為居民的出行暢通提供保障。
結語
安防擁抱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未來還將有更多應用落地為民眾服務,帶來更智慧更便捷的生活,而企業也將擁有更多成長和進步,贏取更多的市場和回報。
-
安防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56瀏覽量
62655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354瀏覽量
238823 -
深度學習
+關注
關注
73文章
5504瀏覽量
121246
原文標題:AI落地安防領域,三大細分市場與五大典型應用值得關注
文章出處:【微信號:iotmag,微信公眾號:iotmag】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