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可以設計生產525種細分門類的工業品,但是卻生產不了多少門類的自主可控工業軟件。這個形勢非常嚴峻。但是現在看不到高層有什么國家戰略規劃來振興中國的工業軟件。筆者和南山書院林雪萍院長,專門就此專門撰文呼吁,希望有關部門特別是高層能夠加深認識,拿出辦法,切實支持。
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宣布對中興通訊實施禁令,自當日起7年內,禁止所有美國企業和所有跟美國有關的企業與中興開展任何業務,中興公司從美進口的芯片和軟件全部被卡斷。事發數周后,中興5月9日宣布“公司主要經營活動已經無法進行”。如今整整兩個月過去,在要交納10億美元罰款、4億美元保證金、更換公司全部董事會成員以及同意美方監管運營的情況下,“有可能”了結此事。然而何時能了,仍存懸疑。
該事件甫一爆出,即引發了公眾對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危機感和嚴重擔憂。長期以來,中國高技術產業諸多核心技術一直處于受制于人的狀況,并非只有芯片,并非只有中興,并非只是這一次。針對中國企業的明槍暗箭,一直在射來。其實在諸多的工業品領域,眾多產品命脈一直被國外把持,眾多核心技術一直無法自主可控。尤其是在工業軟件等領域,幾十年來被國外軟件把持,其情形甚于設備及芯片,只是公眾通常感覺不到而已——之所以感覺不到,是因為“看不到”,因為“看不到”,而對其忽視、輕視或者無視。
但是,“看不到,卻極其重要,不可須臾或缺”,恰恰是軟件的基本屬性之一!
一、軟件:大隱于市,大象無形
軟件,“隱于市”,“無形”。看不見,摸不著,嘗不到。因此,很多人也就對其忽視、輕視或者無視。
但是軟件又如同空氣之于人類一樣,讓人類社會中的無數設備以正確的邏輯保持正常的高速運轉,以維護社會基礎設施的正常運營,須臾不可或缺。今天,一個沒有軟件的社會是不可想象的癱瘓場面。
四十年前,軟件只是芯片的附屬物,其作用范圍限定在單片機之內,普羅百姓不知道還有“軟件”這么一個東西。
三十年前,軟件開始嶄露頭角,其作用范圍限定在操作系統中的小工具,大家對軟件的印象就是“算個數”或者“玩個游戲”而已。
二十年前,人們開始重視電腦的應用,因為軟件無法像硬件一樣可觸可見,而且無法做成固定資產,因此,很多企業領導都愿意花錢買一大屋子電腦擺在那里,好看且有面子。而軟件嘛,領導的想法就是去拷貝幾個盜版用用,或者輕(wu)蔑(zhi)的說:“軟件還不好辦,找幾個學軟件的人花幾萬元就開發了!”
近十多年來,軟件大舉進入了機器,成為了機器中的“軟零件”,進而成為了機器的大腦和神經,主宰了機器世界的運行邏輯;同時,開發任何復雜產品,都已經離不開軟件手段的支撐,從此,世界上再不能缺少軟件。而這兩大類軟件——輔助開發產品和置身于產品的軟件,統稱為工業軟件。
網景創始人、硅谷著名投資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認為:“60年前的計算機革命,40年前的微處理器發明,20年前的互聯網興起,所有這些技術最終都通過軟件改變各個行業,并且在全球范圍被廣泛地推廣。”他的研究結論正如他寫的文章名稱——《軟件正在吞噬整個世界》。
二、工業軟件與IT軟件大相徑庭
如果單純說軟件,很多人都認為軟件是屬于IT范疇。最為可怕的是,不僅很多企業領導這樣認為,政府主管領導也這樣認為,高層決策者還這樣認為!曾幾何時,一說要加深對工業軟件的重視,研究工業軟件的問題,有關領導就會找來一大堆IT人士,大家在一起云山霧罩地討論一堆與IT有關的問題。
筆者真想以雷鳴般音量反復地大聲疾呼:
軟件是軟件,工業軟件是工業軟件!
工業軟件的第一屬性不是IT!工業軟件“姓工”!
筆者必須強調:工業軟件是一個典型的高端工業品,它首先是由工業技術構成的!研制工業軟件是一門集工業知識與“Know-how”大成于一身的專業學問。沒有工業知識,沒有制造業經驗,只學過計算機軟件的工程師,是設計不出先進的工業軟件的!
國內軟件業界資深專家陸仲績曾說“沒有與眾不同的核心技術,就難以體現出價值的。對于工業軟件中不僅要有熟悉的行業背景,CAE更要求有各種實踐經驗和大量隱性的知識和判斷。這個投入是天量的,全球最大的CAE廠商ANSYS每年的研發投入在3億美元左右,也就是每年投入20億人民幣。每年循環,持續如此。”
如果我們能夠像解剖人體一樣來解剖軟件的話,當我們打開軟件的“軀殼”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工業技術。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供發展中國家使用的許可證貿易手冊》中指出:“技術是制造一種產品的系統知識,所采用的一種工藝或提供的一項服務,不論這種知識是否反映在一項發明、一項外形設計、一項實用新型或者一種植物新品種,或者反映在技術情報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專家為設計、安裝、開辦或維修一個工廠或為管理一個工商業企業或其活動而提供的服務或協助等方面。”
工業技術是在數百年工業發展中工業知識和技術積累的總和,是工業化完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工業界各行各業的領域知識、行業知識、專業知識、個人知識和工作經驗、技術訣竅(Know-How),包括標準、規范等,都屬于工業知識的范疇。
軟件中包含了千千萬萬人的無數的技術發明和經驗積累,并被實踐證明有效,而且經過了千千萬萬人的反復研發與優化,功能不斷迭代進化,任何個人和小團體的知識都無法與其抗衡。更重要的是,這個進化過程是需要花時間來漸進式積累的,不可一蹴而就。
目前業界的一個共識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可以跨越(如西藏從農奴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是工業化的發展過程特別是技術積累的階段是不可跨越的!
由此可見,沒有經歷完整的工業化進程,就沒有工業技術的深厚積累;沒有工業技術積累和大手筆的研發投入,就無法開發出優秀的工業軟件,沒有優秀的工業軟件,就無法開發出優秀的工業品。這就是真實的工業邏輯,也是工業軟件“姓工”的基本解讀。
三、世界正在以軟件的速度發展
幾百年來,世界一直在以材料的速度發展。工業界人士經常說:“一代材料,一代裝備”。材料的技術創新與裝備/產品的發展總是互動促進,相互推動。但是,這個工業規律雖然依然延續有效,但是已經疊加上了另外一種更高層面、更快迭代速度的工業發展規律:“一代軟件,一代裝備”。
在物理空間,依舊是“一代材料,一代裝備”,而在賽博空間,已經是“一代軟件,一代裝備”。而且,軟件發展速度要比材料發展速度快得多。軟件正在特有的精準程序越來越多地操控物理設備,定義制造和管理流程,乃至定義制造業。當企業里的人、機、物、業務活動都有了其“數字孿生”,當企業的各種數據都流動在“數字主線”上,當軟件無處不在時,我們幾乎可以斷言:當今世界正在以軟件的速度發展!
一個有力的佐證是全球上市公司排行榜的變化,位居前五名的公司已經從十幾年前大部分是具有百年積淀的能源、金融、零售等傳統巨無霸企業,從2016年起,變成了全部是來自硅谷具有強大軟件背景的新興高科技公司。可見軟件作為企業發展的新動能,對企業的“加速”作用非同一般。
圖1全球上市公司前五名都是軟件公司
不僅新興的高科技公司在獨步全球,老牌的傳統公司也在加快數字化轉型。如果從代碼行數來看,超級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經超過微軟成為世界最大軟件公司,西門子已經是歐洲第二大軟件企業,羅克韋爾60%的員工是軟件開發人員,GE也一度宣稱未來五年要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軟件公司,特斯拉S系列車型全車軟件代碼超過4億行,軟件成本占整車4成以上。
在中國,以軟件為主導的高科技公司的發展歷程也證明了這一點,BAT等企業的成長速度,遠遠高于傳統企業的成長速度。
四、工業軟件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核心軟裝備
在那些看得見或看不見的角落里,軟件都在發揮著我們想象得到或者想象不到的作用。
輔助開發產品——大企業在產品開發中早就把計算機輔助軟件作為數字化開發工具。根據中航工業信息技術中心首席顧問寧振波《數字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文章介紹,波音公司于1986年開始采用三維數字化技術分別對747-400液壓管路系統、PD41段三維概念設計和空間布置、767-200RB211三維數字樣機及制造、737-500三維生產過程、V22管路電路協調驗證、767-200飛行艙三維制造過程、757-46段數字化預裝配、767-200 43段三維設計和制造過程、77741端駕駛艙100%三維設計過程等進行了應用驗證。由此而大大提升了研發效率,提高了產品精度。波音777飛機和與其相當的以前的767飛機相比,研制周期由12年減少為4.5年,而造出的第一架波音777飛機就比已經造了24年的第400架波音747質量還好!
索為公司總裁李義章撰文介紹,波音787的整個研制過程用到8000多種軟件,其中只有不到1000種是商業化軟件,其余的7000多種軟件都是波音多年積累的私有軟件,包含了波音公司核心的工程技術,有了這樣的軟件,波音離開誰都可以研制出世界一流的飛機。NASA聯合GE、普惠等公司,經過20年發展的NPSS軟件,內嵌大量發動機設計的知識、方法和技術參數,一天之內就可以完成航空發動機的一輪方案設計。美國AVM計劃在2013年取得了驗證項目的成功,并將成功經驗轉入美國智能制造國家創新網絡計劃,成為美國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AVM所涉及的核心技術雖然未像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工業軟件等信息化技術被大規模宣傳,但它們代表了美國工業和工程技術的核心邏輯,這也是美國再工業化過程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軟件嵌入產品——在常見高科技產品中,軟件“體量”或大或小,從幾十行代碼到幾百萬行代碼不等。有些特殊裝備中的軟件含量,已經達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如今天的一臺豪華汽車擁有200多個嵌入式系統,軟件代碼總量超過1億行;一架波音787飛機擁有超過10億行代碼;美國的F22戰斗機被稱作“會飛的超級電腦”,它內部有13套超級電腦,包括雷達、飛控、火控、導航、氣象、非航電系統計算機等。它的簡化款F35飛機,單機機載軟件為900萬行代碼,如果將與之飛行活動相關的地面導航、起降等支撐系統都計算在內,F35一次飛行背后是數億行軟件代碼運行的異常強大的數字化活動。
如今軟件已經大舉進入了各類機器設備、物理實體。軟件已經不僅僅是軟件,而是變成了具有工業品意義的“軟零件、軟部件、軟機器”,最終會形成具有獨特功能、既可獨立存在也可以軟硬結合的“軟裝備”。從制造業角度來看,零件、機器、設備、裝備等都是典型的工業術語,在以往人們印象中都是由金屬、非金屬等實物構成。但是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軟件不僅僅是輔助設計工具,軟件也變成了裝備中的一部分,而且成為了關鍵核心技術,成為了機器/裝備中的“思想者、定義者、統治者”。過去一個機器/裝備一旦建成,再想改變其功能就非常困難。而現在只需要換一個版本的軟件、調整幾段程序代碼就可以了。
今天,企業要想開發一個比較復雜的新產品,沒有CAX/PLM等軟件環境作為支撐,幾乎是不可能開發成功的。而沒有軟件嵌入的新產品,其附加值也往往是比較低的。現在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智能”二字,其實大都是用軟件來實現的。因此,工業軟件已經成為了今天開發工業品和工業品本身中的核心要素,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核心“軟裝備”。
五、工業軟件撐起工業互聯網一片藍天
工業互聯網是智能制造的關鍵基礎設施,是新工業革命的核心要素。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工業互聯網的“工業操作系統”或“工業安卓”,工業軟件以全新的架構與面貌——工業APP在其上運行,支撐起了工業互聯網的一片藍天。我們可以類比一下:如同電腦上只有操作系統而沒有應用軟件,基本上電腦就是一個擺設,如果工業互聯網只有工業互聯網平臺而沒有工業APP的匯聚與助力,工業互聯網的推廣普及也很難取得實效。
大家平時頻繁使用的常規工業軟件,功能都分散、深嵌在各種不同的模塊中。如果需要不同的軟件功能,則需要單獨購買不同的工業軟件。甚至同類工業軟件之間的功能也無法相互替代。這是傳統制造業信息化軟件的先天弊病。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工業軟件廠商能夠提供覆蓋所有專業領域的工業軟件。這就不難理解制造業信息化搞了30多年,兩化融合推動了十多年,企業里開發運行的信息化系統,往往是呈千島湖狀態,孤島遍布,煙囪林立,產品孤兒比比皆是。一家或幾家廠商獨大,既不合乎市場情理與規律,也沒有“通吃”的希望。
只有天生既“姓工”又“姓公”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基于微服務的面向角色和場景的工業APP是發展方向。
而工業APP的發展,完全是基于工業技術軟件化的推進成果,累積愈多,“化”之愈快,工業APP愈豐富,工業互聯網愈發達。
筆者認為,從發展演變的路徑來看,工業APP大致走過這樣幾個階段:工業技術或知識→工業軟件→工業APP→工業互聯網APP;從使用與分享范圍來看,工業APP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模式:個體自有模式;企業自有模式;商用公有模式。前兩個模式都是在企業內部發展,是最常見的工業APP模式。而只有變成了商用公有模式,才真正成為具備公開、公益屬性的工業互聯網APP。
工業APP的開發可以雙路并進:一個是讓傳統架構工業軟件逐漸解構,以更細的功能顆粒度變身成為工業微服務;一個是工業技術軟件化,直接將工業技術和知識轉變成為工業微服務,讓所有來自企業實踐一線的工業技術、經驗、知識和最佳實踐都沉淀下來,經過模型化、軟件化、再封裝,成為互不相關、高度適應外部需求變化的微服務,然后再根據具體的工業場景,為組建工業APP提供服務。
人、機、物、業務活動等要素的互聯互通,是實現智能制造的起點。而互聯互通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只有在此基礎上實現了較大范圍內的數據自動流動,才是智能制造的落地。而數據自動流動,建立在物理設備的正確聯通和軟件邏輯的正確驅動上。沒有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工業操作系統,沒有工業APP作為新型工業應用軟件,不可能實現數據在工業互聯網上的自動流動。一句話,沒有工業軟件,就沒有智能制造。
六、小結:為工業軟件正名
沒有經歷完整的工業化進程,就沒有工業技術的深厚積累;沒有工業技術積累和大手筆的研發投入,就無法開發出優秀的工業軟件,沒有優秀的工業軟件,就無法開發出優秀的工業品。
工業軟件姓工,不姓IT。工業軟件是典型的高端工業品,是寶貴的、不可或缺的工業軟裝備。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為工業軟件正名,已經是必須做的頭等大事。如果繼續輕視工業軟件,中國的工業軟件將永無翻身之日;如果繼續輕視工業軟件,中國將永遠無法成為工業強國;如果繼續輕視工業軟件,類似中興“卡脖子”的事件在未來可能會頻頻發生。沒有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就沒有中國工業的未來,中國的“制造強國”之夢,就只能是夢!
如果說還有什么高端工業品中國不能制造的話,工業軟件就首當其沖。中國可以設計生產525種細分門類的工業品,但是卻生產不了多少門類的自主可控工業軟件。這個形勢非常嚴峻。但是現在看不到高層有什么國家戰略規劃來振興中國的工業軟件。筆者和南山書院林雪萍院長,專門就此專門撰文呼吁,希望有關部門特別是高層能夠加深認識,拿出辦法,切實支持。(文章:工業軟件黎明靜悄悄https://mp.weixin.qq.com/s/fDKLffIEk9WDqSh6mv8WPQ)。
實現工業軟件的自主可控并不是要排斥國外工業軟件,而是打破現在國產工業軟件占比不到5%的極不平衡的局面,實現國產和國外工業軟件的攜手平衡發展。
切記:工業軟件是工業裝備中的軟裝備,是裝備的神經脈絡和靈魂,沒有軟裝備的支撐,就不可能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假如抽掉工業軟件,所有的高端設備都將變成廢銅爛鐵。
業界頭等大事:為工業軟件正名!!!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5文章
50732瀏覽量
423274 -
工業軟件
+關注
關注
2文章
187瀏覽量
16015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0瀏覽量
94099
原文標題:名家 | 為工業軟件正名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4_0club,微信公眾號:工業4俱樂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