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經常用人工智能這個詞,也不知道人工智能是什么。”在今天舉行的2018上海國際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峰會上,被譽為人工智能領域“根目錄”之一的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美國藝術院三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邁克爾·喬丹語出驚人。
在他看來,當前的人工智能不過是比60年前剛形成這個概念時前進了一點點,而這也是得益于計算機科學、工程學以及統計學等學科的進步。
不是AI,而是IA
就在幾周前,邁克爾寫了一篇文章,標題叫《人工智能的進化尚未開始》,他在文章中提到,現在的AI發展方向并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而是Augmented Intelligence(IA:增強智能)。
毫無疑問,過去60年間電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這并不意味著電腦具備了更多的人性,而是電腦能夠幫助人類發現一些模式,讓人類更加聰明。打個比方,比如當他想要知道中國的第二大城市是哪一座時,搜索引擎很快能告訴他結果,是搜索軟件具備了智能嗎?并不是,只是電腦擅長計算、存儲數據。“在這個場景中,智慧閃耀在我提出問題的那一刻,而非計算機吐出答案的那一刻,而從某種角度來看,搜索引擎相當于增強了人類的記憶力。”邁克爾說。
物聯網也是IA。在無人駕駛中,傳感器相當于增強了人類雙眼,數據算法相當于增強了人類大腦運算能力,當下所謂的機器智能,不過是根據參數匯聚起來的數據算法,它們智能復制、模仿、模擬人類的行動,創造力對于它們來說還難辦法,更別提推理和抽象思維了。
“即使是最牛的語音識別機器人,也無法知曉門口的腳步聲意味著什么,而幾個月大的嬰兒就能知道這一點。”邁克爾說。
真正要擔心的是人類對數據的依賴
許多公司認為,只要他們掌握了足夠多的數據,就能掌握顧客的喜好,并計算出最優決策,他們相信這樣會使他們的機器更加聰明,進而產生智能,在邁克爾看來,數據并不會決定人做什么,真正促使人下決定的是當時的背景。
海量數據確實令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機器翻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但如今這種“海量標注數據+深度學習框架+GPU并行計算”的簡單粗暴模式提升作用越來越有限,一是因為某些領域數據收集的門檻非常高,二是因為并不是所有領域都適合“堆數據”。
更可怕的結果是,相同的數據和所謂“智能”算法會導致輸出結果的單一性,然而世界充滿不確定性,那些更加“優化”的方案會被刷掉。“當所有上海廚房的食材供應鏈都被一臺主機控制時,你還會注意鄰居釣了一條鮮美的魚嗎?”邁克爾說。
影視劇中的那種人工智能,至少還要100年
像《我,機器人》這樣水平的人工智能多久能被制造出來一直有兩種聲音,一種是人們認為它很快就能到來,另一種是認為它短期內不會到來。有意思的是,產業界的人——比如扎克伯格、馬斯克往往持第一種觀點,而真正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人反而持后者觀點居多。邁克爾對這個問題非常謹慎,他先說要500年,后來又說至少要100年。
“當人們無法解決某個問題時,人工智能成了擋箭牌,這也是為何當下人工智能如此火熱的原因。”邁克爾說。比如當美國國會問扎克伯格,你怎么處理臉書侵犯用戶隱私的問題時,他的經典回答是“人工智能會幫我解決的。”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看似離我們很近,其實還很遙遠。邁克爾說:“我的父親是一位化學工程師,他研究的化學元素100年前就都已經發現了,但真正建成精密運行的化工廠還是這幾年的事,人工智能發展也是如此。”
不過,人工智能會往哪個方向發展,還取決于人類的選擇。與邁克爾齊名的“深度學習之父”杰弗里·希爾頓(Geoffrey Hinton)最近公開號召摒棄現有深度學習,重新奮力向前尋找全新的道路。邁克爾對此深以為然,因為如果人們躺在數據上喪失了區別于機器的人類智能,就會沉溺在IA中,永遠到不了AI。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741瀏覽量
374510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15瀏覽量
238926 -
深度學習
+關注
關注
73文章
5507瀏覽量
121272
原文標題:人工智能之父:我不知道人工智能是什么
文章出處:【微信號:worldofai,微信公眾號:worldofai】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