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和推進我國工業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自2017年11月,國務院發布《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2018年6月7日,工信部又發布《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 、《工業互聯網APP培育工程實施方案(2018-2020年)》等系列文件,從政策和資金支持角度,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保障,提出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推動30萬家以上工業企業上云,培育超過30萬個工業APP。
在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始擁抱工業互聯網,迎接數字新時代。富士康成立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致力從傳統制造企業變成先進制造企業,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
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經形成比較健全的產業體系,工業互聯網進入大發展時代。據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專家測算,2017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直接產業規模約為57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萬億元規模。
科學技術推動智慧制造向智慧化制造的發展,這些科學技術包括傳感技術、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Digital Twin)、云計算、VR\AR\MR、工業大數據、增材制造、工業軟件、新一代人工智能等。
物聯網技術實現制造的萬物互聯
傳感器和傳感技術不僅是工業智能設備的關鍵的部件,同時也是工業互聯網數據采集、分析、利用的源頭和基礎。隨著工業互聯網在工廠自動化等領域的應用,相關機構預測,到2019年,傳感器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消費將達到200億美元,傳感器產業迎來一片“藍海”。這一方面給傳感器帶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同時也給傳感器的企業在研發的投入上注射了一支加強劑。
工業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傳感器大量使用,對傳感器輕量化、低功耗、低成本提出了要求,同時也要求傳感器向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發展。
每天制造業都產生大量的數據,但這些雜亂無章的數據在沒有物聯網之前,都是數字垃圾。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這些原來屬于垃圾的垃圾,通過物聯網網關將原來制造業設備等數據轉化成數字的形式,變成了可以利用的數字信息。通過工業大數據和云計算,能實時掌握設備的運行情況及未來設備的故障時間提前預警,工作人員可以憑借這些信息適時更換磨損的部件,避免設備的長時間的停止運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另外,通過物聯網的技術,還可以適時掌握產品在各個工序之間的制作情況以及產品的良好率,適時處理不良品。
在制造智能聯接產品時,人們可以選擇把大部分軟件直接與硬件集成,這樣可以得到更快的響應速度、較低的網絡依賴程度和更高的安全性;也可以把所有的應用都放在云端,硬件變成了終端接口,制造的復雜度會大大降低,而所有有價值的應用可以通過網絡靈活配置,選擇更廣、更新更快,硬件的價值也會因此降低。
人工智能實現制造的智慧化
新一代智能制造的主要特征表現在制造系統具備了學習能力,知識產生、獲取、運用和傳承效率發生革命性變化。新一代人工智能通過深度學習、增強學習等技術應用于制造領域,顯著提高創新與服務能力。
從應用上講,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被不斷地被應用到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智能機器人、故障診斷與預測性維護、質量監控等各個領域,覆蓋從研發創新、生產管理、質量控制、故障診斷等多個方面。
人工智能可以對復雜過程進行智能化指引。
以產品研發設計為例,工業設計軟件在集成了人工智能模塊后,可以理解設計師的需求,還可以與客戶需求、社會環境因素等多元化數據進行對接,由此形成的數據模型可向設計者智能化推薦相關的設計研發方案,甚至自主設計出多個初步的產品方案供設計者選擇。
人工智能在生產制造管理方面發揮作用,創新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人工智能技術通過物聯網對生產過程、設備工況、工藝參數等信息進行實時采集,隨時掌控運行狀況;人工智能對產品質量、缺陷進行檢測和統計,保證產品的質量;在離線狀態下,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挖掘產品缺陷與物聯網歷史數據之間的關系,形成控制規則;在在線狀態下,通過增強學習技術和實時反饋,控制生產過程減少產品缺陷。
在維護服務環節中,系統利用傳感器對設備狀態進行監測,通過機器學習建立設備故障的分析模型,在故障發生前,將可能發生故障的工件替換,從而保障設備的持續無故障運行。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578瀏覽量
372884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208瀏覽量
238298
原文標題:觀察|科技使能制造業向智慧化方向發展
文章出處:【微信號:ofweekgongkong,微信公眾號:OFweek工控】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