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人工智能、機器人這個十幾年都未引爆的行業迎來了商業化的臨界點。
去年,全球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的總融資額突破紀錄達到152億元,其中中國公司的融資總額位列第一,占到48%。智能音箱之后,無論to C的兒童教育機器人,還是類Pepper的to B的服務機器人,或者能提升制造業價值的工業機器人,都獲得了更多投資方的關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導師王田苗教授認為,核心技術和應用層面的突破,會導致AI和機器人技術將在2020至2025年出現拐點:譬如腦科學、量子計算與密碼、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情感識別、認知推理、DNA測序、智能柔性材料等核心技術的研發進展,會讓機器人進一步逼近剛需,降低成本。今年小型6軸工業機器人機械臂的成本,就已經從最初的30萬元降至5萬元,這意味著下一步它將大規模進入工業領域,也就是說,要不了5年若干銷售上萬臺套的中國本土機器人龍頭企業也將誕生,相關的智能機器人生態創業將不再只是泡沫了。
王田苗的另一重身份,是創業導師及雅瑞資本和真格基金的特別科技顧問,一直從事醫療機器人、移動機器人、嵌入式智能控制等領域的研發。他參與投資或孵化的項目集中在AI及機器人領域創業,目前已經衍生出一批項目:Ninebot平衡車、博創聯動車聯網大數據、友衷智能汽車操作系統、天智航骨科手術機器人、Remebot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艾利特等。
雅瑞資本是一家天使投資機構,專注于“AI/RT+精準醫療、AI/RT+智能服務、AI/RT+高端制造”三大技術領域。
最近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業內發生的幾件事,都昭示著新的變化:
1、中國機器人的發展速度很快,大概25%的(增長)速度 采購工業機器人的減速機(諧波、RV)這類核心零部件,都得排隊。另外,機器人采用的輕型6軸機械臂的銷售價格,已經從過去的30萬、20萬,降低到5萬。這意味著基本的搬運和協作機器人的市場,已經開始引爆了。
2、亞馬遜正在加快服務機器人的研發,預計2019年推出家用機器人;谷歌也號稱研發出智能服務對話機器人,可用于客戶訂餐。
3、歐盟頒布《一般數據保護法案》(簡稱“GDPR”),5月25日該法案在歐洲各國正式生效。這對于做大數據的人,特別是對于人工智能醫療的應用推廣有很大影響,是個地震,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合理申報和使用大數據權益。我們看到在醫療大數據很熱的情況下,IBM Watson Health正在裁員50%-70%。
可以說,智能時代到了,這種巨大的變革是由三個要素決定的:
1、一定存在顛覆性或者突破性的技術:AI助理顧問(用于金融、醫療、零售和服務等行業)、智能駕駛汽車、無人化工廠(提高40%生產效率)、智能機器人(危險作業、家政服務、助理秘書)、基因干細胞(抗衰老、精準治療)、醫療機器人。
2、形成了新經濟的生態模式,能夠輻射和影響行業。
3、這種技術將由G to B to C,處在一個歷史經濟復雜的周期。
拿幾個細分領域舉例:
智能材料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到了規模化開啟的時候
它的巨大價值在于能把機器人推入家庭市場。
我看到一個跡象:最近這五年,一大批科學家,尤其是美國MIT、哈佛,還有德國和日本,都在研究智能材料,在《Science》和《Nature》等頂級的雜志上發表論文。
舉個例子,仿生軟體手就是智能材料的一種應用,它能夠在很多機電做不了的領域應用,比如防滲水,可以在水下能抓取物品;也可以做西紅柿、雞蛋這類非規則、易碎物品的抓取;以及應用在后工業時代的食品、藥品、康復領域。比如國外有一部分摘水果的機器人已經開始用智能材料了。而那部分延用鋁合金、鈦合金材料,用機電驅動的結構日后很難走下去,因為不夠安全、成本高,而且不便于維護;
我們可以通過3D打印建立模型,制造出各種形態。在人形機器人等各種機器人身上,都可以用到智能材料,它比機電更安全。我一直堅信機器從工業陸續走到社會和家庭,除了人工智能,智能材料是必須要跨越和突破的關鍵技術,需要有生物材料,以及靈巧的可以做成不同形狀且成本低的材料。
在目前很火的AI+醫療領域,醫療機器人的研發需要長期投入
2002年前后,我開始研究醫療機器人,那時候這類研究剛起步,做這個首先要找到非常頂級的醫療專家與醫院,因為他有需求,他有話語權讓你在臨床上應用。如果你找一般的醫生,或者是沒有創新思想的醫生,他是無法把你的這種工科的想法用在臨床實踐的。
我們做了些什么?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早先骨頭斷了以后要牽引對接,然后里面要插上合金支架,再打上夾板,大概一個月以后才能把這些去掉。如果醫生沒有足夠的經驗,就可能有10%左右的故障率,就得再打一次。另外,為了做這個事情,就不停地要拿C型臂來進行測量,測量也叫吃線。做一次手術大概要40分鐘到一個小時,要吃線40多次,這個對病人傷害非常大。我們就發明了這樣一個雙平面,利用牽引慢慢派成一團的機器人。
這個工作一做就是五年,到2007年才受審,過了3-5年才獲得了項目的許可。這個事情反映出在醫療方面的創新周期特別長。
不僅骨科,機器人在腦外科、腦出血甚至帕金森的治療上都可以應用。我與海軍總醫院田增民院長交流,認為10%到20%的手術不需要開顱,精確定位以后,在顱骨上鉆個小眼,把囊腫拿出來化驗,然后在病灶里面將藥打進去。這樣的話,治療周期由過去的半年,縮短到只有一天或兩天,而且成本只是原來的十分之一。
挖掘剛需是機器人行業的普遍痛點
在機器人領域有個普遍的規律,商業化會從先從to B開始,蔓延到to C。因為to B機器人的功能普遍是針對一個特定領域,比如安防機器人,就是做安防。但是to C的家用機器人不同,用戶會希望它既能看家、又能掃地、還可以端水做飯,要求更高。
現在的服務機器人、家用機器人賣的不理想,一層原因是還沒有形成剛需,很多時候就是個熱鬧,放在展覽會或者開店儀式上,買過來幾分鐘熱度就不用了。另一層原因,是成本還需要再降,目前做得比較好的,硬件成本在2000元至4000元人民幣。有一個問題是,現在人們對家庭服務機器人的期望值太高了,但技術暫時還達不到。
所以創業者就衍生出兩種路徑:一種認為應該讓機器人先完成特定任務,然后成為家庭任務的管理者,再成為個人助理和伴侶。比如剛上市的機器人廠商科沃斯,就是從掃地機器人做起。另一種觀點是側重AI的思路,認為應該先從情感伴侶入手,然后再成為服務管家,這樣就能先產生粘性,等待技術成熟后再去研發完成特定家務的工作。
對于機器人創業者而言,挖掘剛需市場是個普遍的挑戰。講一個我學生高祿峰、王野創業的案例,做交通代步工具的Ninebot(九號平衡車)。起初他們是想進入某公園場景做to G的業務,幾個創始人跟各大公園的園長屢次談判搞了半年,只賣出去60輛。后來他們發現這個訂單太麻煩,就毅然決然進入了to B領域,大膽試錯,想在海南的各個四五星級賓館投入,以租賃模式帶動銷售,游客玩一次半小時,收費幾十塊錢。但很快他們發現,to B的旅游市場太小了,就開始轉戰to C。Ninebot創新性的把大輪子縮小到可以放進車里的程度,讓它可方便拆卸,然后把扶手桿也去掉了,變成了非常實用和輕便的短途代步工具。
其實做to C市場是有風險的,因為平衡車的上路條款還是個未知數,但效果很好,現在平衡車成為了可以在人行道和很多小場景中使用的交通工具,成為了成人和兒童消費者的智能玩具。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380瀏覽量
206918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183瀏覽量
238263
原文標題:王田苗:中國機器人以25%速度發展 迎來商業化臨界點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ial_robot,微信公眾號:國聯視訊工業機器人信息服務】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