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現代化的生活與智能化緊密相連。試想有一天,一個智能機器人為你洗菜、做飯、端茶倒水、打掃房間,而你則悠閑地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這是幻想,還是有可能實現的景象?
恰好早些時候,天津科技大學代表隊在“2010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中榮獲佳績。他們做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機器人?為什么能在全國大賽中脫穎而出?機器人,我們普通人有沒有可能自己制作出一個呢?
帶著上述疑問與遐想,記者來到了天津科技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在學院戴鳳智、彭一準老師和同學們的指導下,參與了智能機器人的制造。
記者體驗
這次體驗之前,記者總覺得研制機器人是特高深的行業??纱鼬P智老師輕描淡寫地說,只要有興趣、喜歡動手,再掌握一點程序編寫和電路板焊接知識,像記者這樣的“門外漢”,也可以造一個簡單的機器人出來。
于是,記者有了信心。
體驗一:
讓機器人端茶倒水
說來慚愧,其實記者要做的只不過是切換機器人身上的指令按鈕這么簡單的事情。程序是事先編輯好的,只要按下按鈕,這個醫療服務機器人就會乖乖干活了。
首先是“夾取水杯”遞給那些臥病在床的人。記者按下指令按鈕后,機器人伸展機械臂,用類似于鉗子的機械手準確地夾住瓶口,再輕輕向上一提,水瓶便被輕而易舉地舉起來了。
事實上,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設計起來卻很復雜——為了讓機械臂靈活轉動而且抓舉準確,光是那小小的機械臂上,就安裝了六個調整方向的舵機,任何一個舵機的旋轉方向和角度出現偏差,水杯就會夾不上來或者掉下來。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每個舵機的安裝都要經過反復測試和調整,這讓同學們著實費了一番工夫。
做完“夾取水杯”,記者把一把小笤帚放到機器人的“手”里,并通過指令按鈕切換到“掃地”模式。按照設計初衷,機器人此時應該打掃病區衛生。果然,機器人立刻就“明白”了,隨著四個輪子行進,用笤帚把地面上的碎紙、泡沫塑料等雜物向前推,最后堆在一起??此驋叩貌畈欢嗔?,記者再按下“垃圾”指令鍵,機械臂放下了笤帚,轉而伸“手”去夾眼前的垃圾,夾住之后,做了個180度旋轉,將垃圾準確無誤地投到它身后背著的一個簍子里。
看著它利索的動作,記者想,要是家里也有這么一個機器人幫著做衛生,把咱們都從瑣碎的家務事里解放出來,那該多好啊!
體驗二:
一桌子零件組合機器人
一路操作下來,光撿“現成的”做了,卻沒有親手拆裝一個機器人,記者覺得很不過癮。但是這個醫療機器人是已經焊接好的,無法拆開。彭老師說有辦法,然后拿來了同學們平時上課用的模型,讓記者練練手。他說記者要做的就是把同學們之前上課時拼裝好的一個二輪驅動的小機器人,拆散了重裝一遍。
照葫蘆畫瓢有什么難?剛燃起的熱情很快熄滅了。還沒來得及問是否有復雜些的工作,幾個同學已經七手八腳地把那個小機器人拆得七零八落。
別看它的個頭不大,拆散了之后,零件擺了一桌子,粗略估計下來竟然有100多個。看到滿眼的零件,記者有點蒙了,摸摸這個輪子,又碰碰那個纜線,連從什么地方開始都不知道。
一位同學拿出安裝說明書給記者看。說明書詳細講解了安裝步驟和每一步需要哪些零件,這下可真給記者“解了圍”,好歹也能“按圖索驥”地把機器人拼接到一起了。
其實,做機器人像蓋房子一樣,也要先搭好“架子”。“架子”是指輪子和操作主板,有了輪子,機器人就有了“腳”,可以四處跑;而主板好比它的“大腦”,所有編寫的指令都要從這個“大腦”傳輸給其他器官。
有了骨架之后,要為機器人添上器官。它的“眼睛”是一個聲波感應裝置,就像雷達一樣,避免撞到障礙物;“耳朵”是一個微型接收器,能接收到周圍的動靜;“胳膊”則是一個探出“身體”之外的碰撞感受器,就像人的“手”一樣,一旦“摸”到障礙物就能及時“剎車”。
照著安裝說明一步一步地做下來,安裝好的“大作”卻讓記者有些傻眼——原先沒被拆解時的機器人“腰桿直直的”,一副昂首挺胸的神氣模樣,而記者重新組裝之后,它的樣子似乎像受了委屈,“五官”歪歪扭扭地堆在一起,仿佛是個久病初愈的人。
原來,記者只是“照貓畫虎”地把所有零件攢在它的身上,卻一點沒顧及零件的位置,更沒去想美觀的問題。雖然彭老師一直說第一次做成這樣已經不錯了,可記者還是覺得機器人挺委屈的。無奈,它只能用這幅“丑陋”的尊容執行接下來的任務了。
體驗三:
給機器人設計“大腦”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380瀏覽量
206918 -
智能機器人
+關注
關注
17文章
868瀏覽量
8226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