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人文
猶如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車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曾經改革開放之后在中國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標語,已經得到了中國人的認同。科學技術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也確實在不斷地主導著人類發展的主旋律。
然而隨著人類科技發展到了今天的水平,人類本身似乎已經跟不上技術的腳步了。在中國,人們對技術和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還很不夠,因為技術突破導致的社會問題和道德討論也不少。
該怎么辦呢?
技術無善惡,人性有選擇
人類技術的進步,總是伴隨著巨大的爭議而存在。技術本身并沒有什么善惡,但是因為技術被懷有不同目的人使用了,它就會造成或好或壞的影響。有時,則是因為人類社會對技術的限制框架不完善,導致技術與社會現實不匹配,釀成惡果。
咔嘰~~~~
看看自動駕駛近年來遇到的問題就知道了。這項熱門技術在商業化和技術完整度的道路上快速推進,但人類現有的道德與法律卻出現了空白,難以與技術的突飛猛進相匹配。
今年3月18日,Uber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起事故中撞死了49歲的行人伊萊恩·赫茨伯格(Elaine Herzberg),發生了已知的首例自動駕駛汽車致死事故。當時汽車監管員在看手機視頻,沒有關注路況,而無人汽車也沒有識別出路面上的行人,直接撞了上去。
ABC15 報道截圖
遇到行人的車卻絲毫沒有減速
闊怕
雖然Uber最后通過庭外和解和賠償安撫了死者家屬,沒有把事故鬧大,但只要人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個問題沒有這么簡單。如果家屬不要賠償,一定要鬧上法庭,法官又該怎么裁決呢?Uber公司當然要承擔監管不力的責任,但車內的監管員和無人駕駛系統,以及無人駕駛汽車背后的技術團隊、元器件供應商又該承擔什么責任呢?
Uber公司及CEO的事后推特內容
無非就是表達一下人道主義關懷
細思極恐是不是?人類現有的法律出現了如此大的空白,與技術嚴重不匹配。
這也不是自動駕駛汽車第一次發生事故了,在各大自動駕駛汽車開發公司的實驗歷史上,都出過一些紕漏。而且有趣的是,這其中因為自動駕駛汽車故障導致的事故并不多。
涉及自動駕駛的絕大部分事故,原因都是人為操作失誤。比如去年11月份一輛法國NAYAVA公司運營的自動巴士和一輛貨車相撞,警方最終判定是人類駕駛的貨車違章行駛。但雖然自動駕駛沒有過失,它的駕駛模式如果不能適應當地的人類駕駛員,事故還是難以避免,技術就難以令人信服。
這就是因為技術的不斷進步,導致了人類社會規則與技術之間脫節造成的后果。很多人就此唱衰技術的未來,也有人因此認為人類需要做出讓步,比如馬斯克曾說,在無人駕駛技術成熟后人類駕駛汽車出街就是違法的。
這時候,無人駕駛如何避免別有用心的黑客、如何設計合理的指揮系統調度汽車、如何防止計算機產生對人類有敵意的自主意識,就又是一個嚴肅的技術問題了。
避開障礙物的技術難題倒是解決了
這些問題有點燒腦,本質卻是一樣的:人類未來的法律法規、社會規范需要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跟著進步,從而讓人類安全地享受技術爆炸帶來的美好生活。
機器人服務于人類,本該如此。
真實版機器人三大定律
好在并非沒有人關注到這個問題。
從技術正式影響人類生產力之處開始,許多有識之士就開始關注科學倫理的問題,為未來的技術發展做好框架準備。
1942年,阿西莫夫在《我,機器人》的一部短篇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亦即: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除非違背第一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除非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我,機器人
我,最靚仔
在最為經典的《基地》中,阿西莫夫還給這三大定律加上了發人深省的故事背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機器人丹尼爾,在人類制定的這三大定律的指導下,啟發主角謝頓發明了《基地》系列中的核心線索心理史學。這后來成為了“機械倫理學”的基礎,指導人類去思考如何善待加利用機器人。
屬于未來的男人
科技的預言者
此后接過思考火炬的,是六七十年代的科學哲學家們。以費耶阿本德和托馬斯·庫恩等人為首的科學哲學家,通過對科學本質和技術進步方式的探索,發現了不少科學本身存在的問題。比如科學大行其道,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讓社會變得很單調,越來越背離人性;或者科學本身的發展也出現了慣性,反而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隔著幾十年的時光,我們會發現這些智者的憂慮都變成了很現實的問題。
其實在卓別林那個時代
人的幸福感好像就因為技術
下降了
比如,科技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生活更便利,但這對于那些缺乏適用新科技能力的老人,這是不是一種新的不平等?技術會不會同時帶來因為“數字時代的文盲”導致的技術鴻溝?如影片《頭號玩家》中那樣的終極虛擬世界出現以后,人類還怎么在真實世界生存?
做美夢都不如去綠洲里當王者
有人已經開始著手解決這些問題了。
比如一群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倫理學家應美國政府邀約,做了一系列跨學科研究,給機器人制定道德規范。這些倫理學家為機器人建立了“道德適應器”,讓犯錯的機器人產生罪惡感,并通過聽故事的方式習得符合道德的行為方式。
麻省理工的的學者們,則通過媒體實驗室這個著名的項目,在推進科技的同時,思考人和機器人的關系。例如無人汽車和人類駕駛的汽車如何在過渡期相互適應,避免事故出現;再比如,轉基因食品對環境的潛在危害。
你只關心轉基因食品有沒有毒
人家關心的是轉基因食品生態安全性
境界怎么差這么多呢
商業公司也很重視這個關乎人類未來的研究領域。比如谷歌內部最有趣的計劃:亞里士多德項目,聘請統計學家、組織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探尋人類最佳的團隊組合,不僅為公司選擇最合適的人才,也為提升人類的工作效率和幸福程度做著探索。
創造人類未來的神奇公司
其他美國互聯網巨頭,如臉書、推特、亞馬遜等公司內部,也都活躍著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們。他們的任務,就是研究用戶需求、消費傾向、社會趨勢,并規范互聯網產品的道德性,指導工程師們開發符合人類觀念的產品。
機器人寵溺的大眼睛
科技與人文
猶如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車輪
中國互聯網圈這些年在模式創新和場景創新上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卻鮮有學術機構和商業公司組織科技與人文的跨學科思考。
阿里巴巴前幾日的一個舉動破了這個局。
6月25日,阿里巴巴倡議成立一個叫“羅漢堂”的研究機構,和全球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全球頂尖學者一起研究“與科技創新伴生的社會經濟形態變化等課題”。當天,羅漢堂首批學術委員會成員在西湖和馬云坐而論道。
馬云和“羅漢們”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首批學術委員會委員中,有6位學者是諾獎得主,可見這個羅漢堂的規格之高。
就在“羅漢堂”成立大半年前,阿里巴巴還成立了一個叫“達摩院”的機構,投入百億全球招募各領域科學家,推動機器學習、量子計算、自然語言處理等基礎技術的發展。
被達摩院科學家簇擁著的馬云
被羅漢堂科學家簇擁著的馬云
露出了同樣的大佬笑容
阿里先設達摩院,后又倡議全球學者成立羅漢堂,正如前文所述阿西莫夫構思的《基地》。他先讓人類創造出機器人丹尼爾,然后設定了機器人三大定律,這也就是給人類社會同時裝上科技和人文兩個車輪,在可控的軌道上朝更好的未來奔去。
達摩院的大佬們
把一個賣貨平臺做成了世界級科技巨頭的馬云,昨天和“羅漢”們論道時說,在當下這個時代,技術帶來了希望,也帶來了不定性,“過去200年,科技讓人類學會探索外部世界,我們相信未來200年,人類將探索內心世界。”阿里這樣的頂級平臺,加上馬云對未來判斷的格局和視野,怎能不吸引這些全球頂級科技、人文精英相聚達摩院和羅漢堂?正所謂人以類聚。
所謂偉大的事情,正如奇點大學聯合創始人彼得·戴曼迪斯所說,要有探月思維。當人類探索月球時,人們想的是去做能改變世界的事,而不只是做一個圖片APP。夢想的方向,是要解決那些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比如如何延長人類的壽命,如何從宇宙中獲取資源等。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和大海!
在非洲大陸上空放了可以鏈接互聯網的熱氣球的谷歌;把汽車射入太空,還要幫助人類移民火星的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都被公認為是有探月思維的偉大公司和偉大的創始人。而接下來,看來中國也有望為世界、為人類貢獻足以影響和改變世界的“探月”公司。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380瀏覽量
206918 -
無人駕駛
+關注
關注
98文章
4054瀏覽量
120447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4文章
13784瀏覽量
166394
原文標題:人如何與自己創造的技術和睦相處?
文章出處:【微信號:drc_iite,微信公眾號:全球技術地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