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開始,Kika 技術團隊一直致力于 AI 技術在移動端落地,尤其是在 keyboard 輸入法引擎做了很多算法與工程上的探索工作。2017 年 5 月,Kika 技術團隊基于 TensorFlow Mobile 研發了 Kika AI Engine,將其應用于 Kika 的全系輸入法產品中。2017 年 11 月,Google 發布 TensorFlow Lite (TF Lite) 后,Kika 技術團隊迅速進行了跟進,并于 2018 年 1 月成功地開發了基于 TF Lite 全新一代的 Kika AI Engine,同時進行了線上產品的更新。
1、移動端深度學習的技術選型
輸入法引擎的技術要求包括:快、準、全。需要在客戶端環境下,根據用戶輸入的上文內容以及當前鍵入的鍵碼,實時進行『預測』。預測的內容包括:單詞,詞組,emoji 等等一切可能通過輸入法發送的內容。從算法的原理上來講,這是一個典型的 RNN 應用場景。
輸入法引擎預測效果圖
作為輸入法這樣的一個重度使用的工具類 APP,在移動端做輕量化部署非常重要,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模型壓縮、快速的響應時間、較低的內存占用以及 較小的 so 庫(shared object,共享庫)大小等。
在 Kika 將 TF Mobile 部署到移動端的過程中,除了 CPU 占用偏高,還有由于 TF Mobile 內存管理與內存保護設計的問題,導致:
內存保護機制不完善,在實際內存不是很充足的情況(尤其對于部分低端機型以及在內存消耗較大的應用,如大型手游中彈起輸入法),容易引發內存非法操作。
內存大小控制機制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模型本身在計算時只有 20MB,但加載到內存之后的運行時峰值可能會飆升 40 到 70MB。
TF Lite 對于 CNN 類的應用支持較好,目前對于 RNN 的支持尚存在 op 支持不足的缺點。但是考慮到內存消耗和性能方面的提升,Kika 仍然建議投入一部分的研發力量,在移動端考慮采用 TF Lite 做為基于 RNN 深度學習模型的 inference 部署方案。
2. TensorFlow Lite 對 RNN/LSTM based 模型的原生支持情況
相對于 CNN 而言,TF Lite 對于 RNN/LSTM 的支持程度稍顯不足。目前的情況是,RNN 相關的基本元素的 op 目前都已經支持,最近也剛剛支持了 LSTM,但遺憾的是 beamSearch 支持暫時還沒有完成。
不支持的 op 主要集中有兩大類情況:
包括控制流 (control flow) 的 op
相對于 TF mobile,TF Lite 的部分 op 只支持最簡單的 case
目前的一個好的消息就是 TensorFlow 項目組一直在持續的推進對 RNN 系列的支持。
3. 如何應對 op 缺失的情況
對于移動端用 TF Lite 部署最友好的開發姿勢是在設計模型之處就了解當前的 TF Lite版本哪些 op 是缺失或者功能不完整的,然后在模型設計過程中:
盡量避免使用這些 TF Lite 不支持的 op;
對于不得不使用的情況,也需要結合具體的業務邏輯,優化設計,使得在移動端部署的二次開發的工作量盡可能的小。
以下是應對 op 缺失的一些常見做法。
組合
最為常見的處理方式,例如在早期的 TF Lite 版本中,tf.tile 和 tf.range 都不支持,這個時候建議采用 broadcast_add 來組合代替實現。
補充
TF mobile 的 op 相當于完整版的 TensorFlow,于此相比,TF Lite 缺失最嚴重的是包含控制流的部分。例如 seq2seq 模型中常用的 beam search。
補充的方式有兩種:
直接開發一個全新的 op;
在 TF Lite 之外的上層 api 中實現 (此時可能需要拆解模型)。
兩種方式各有優劣,具體的需要根據功能的復雜度和業務邏輯決定。
模型拆分
1) 原因
需要模型拆分的原因一般有 3 個:
訓練時用流程控制的方式(如 batch)一次性跑完多個樣本,但在 Inference 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單步運行;
某些 op 不支持,需要在 TF Lite 的上層『手動』實現,可能需要將原有的模型拆分為若干的子模型 (sub graph);
有部分的冗余,但是重新設計 graph 再訓練的時間代價較大。
2) 方法與坑
以下通過一個實例來描述如何進行模型的拆分。
將 variable 共享給不同的 op,甚至于不同的 sub graph,通用做法是 采用 `placeholder` 的方式將輸入輸出分開,然后在導出 freeze graph 的時候用 `tf.graph_util.convert_variables_to_constants` 只抓取需要的部分。
代碼實例:
vars = tf.get_variable(。..)
inputs = tf.placeholder(‘inputids’, shape=[BATCH, None], 。..)
embs = tf.nn.embedding_lookup(vars, inputs)
cells = tf.nn.rnn_cell.MultiRNNCell(。..)
output, state = tf.nn.dynamic_rnn(cells, embs, 。..)
實際整合進入客戶端產品 inference 的時候,可能存在的坑:
可能不需要 `BATCH`,雖然可以每次都指定 batch 為 1,但對于 TF 來說,
batch = 1 跟直接沒有這個維度的模型結構并不同;
如果都需要單步運行的話,`dynamic_rnn` 也不需要,而且這里有大量流程控制 (最新的 TF Lite 開始逐步的對 dynamic rnn 進行了支持)。
對于后端的模型算法工作者來說,寫出上述的訓練代碼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如果我們既想保持后端代碼的普適和自然度,又想要快速實現能夠在客戶端部署,需要作出如下的事情:
python
prod_inputs = tf.placeholder(‘prod_inputids’, shape=[None], 。..)
prod_embs = tf.nn.embedding_lookup(vars, prod_inputs)
prod_output, prod_state = cells(prod_embs, 。..)
其中有 3 個需要被注意的地方:
RNN cell 本身可以被調用。同一個 cell 如果想讓多個地方同時調用,內部 variable 只會產生一次。
一般聲明的 variables 如果是用 `tf.get_variable()` 出來的,直接用即可。
另外一個方式是可以考慮采用 `tf.variable_scope(reuse=True)` 的方式重寫 inference 的過程,以解耦 training 和 inference 的代碼,代價就是整個 graph 會偏大,但是優點使得進行 sub graph 切分的工作變得更加簡單。
python
with tf.variable_scope(‘my_network’):
vars = tf.get_variable(。..)
inputs = tf.placeholder(‘inputids’, shape=[BATCH, None], 。..)
embs = tf.nn.embedding_lookup(vars, inputs)
cells = tf.nn.rnn_cell.MultiRNNCell(。..)
output, state = tf.nn.dynamic_rnn(cells, embs, 。..)
# 。..
with tf.variable_scope(‘my_network’, reuse=True):
vars = tf.get_variable(。..)
prod_inputs = tf.placeholder(‘prod_inputids’, shape=[None], 。..)
prod_embs = tf.nn.embedding_lookup(vars, prod_inputs)
prod_cells = tf.nn.rnn_cell.MultiRNNCell(。..)
prod_output, prod_state = prod_cells(prod_embs, 。..)
在進行這些『切分』操作的時候需要注意到幾個問題:
1. `tf.Variable()` 和 `tf.get_variable()`
盡量用后者,因為`tf.Variable()`對 variable scope 無效。
2. 部分 op 有隱藏的 optional argument
有些 op 有 optional argument,如果不指定的話,可能會自動引入一些額外的 op 來代入默認值。這樣偶爾會引入一些 TF Lite 不支持的 op。例如:
python
softmax = tf.nn.softmax(logits)
其實有個參數 axis 默認是 -1 ,也就是最后一個維度。不寫明的話 TF 會『默認』插入一些 op 在運行時幫你計算:
python
axis = tf.sub(tf.shape(logits), tf.constant(1))
`tf.shape()` 在 TF Lite 一直到最近才支持,而且只要調用的時候直接寫明,并不需要在運行時算:
python
# logits has shape [1, VOCABS]
softmax = tf.nn.softmax(logits, axis=1)
這類 op 暫時沒有系統性的方式可以辨認 (spec 上沒寫),只能等到試錯的時候才會被發現。
因此,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對于默認參數,需要特別的注意。
4. toolchain -- 模型轉換與整合
拆完以后的模型仍然是一個 protobuffer 格式,要先把它轉換成 tflite 的 flatbuffers 格式才能用。
轉換工具可以直接采用 TF 官方的轉換工具。比如在kika 我們的 toolchain 是這樣的:
bash
git clone -b tflite https://github.com/KikaTech/tensorflow.git
cd tensorflow/kika
bazel build -s -c dbg
@org_tensorflow//tensorflow/contrib/lite/toco:toco
//graph_tools/python:tf2lite
//graph_tools/python:tfecho
//graph_tools/python:quantize
第一個就是模型轉換工具 toco,建議采用獨立的命令行版本,而不是采用 python API,目前對于 OSX 這樣的系統,會有一些編譯上的問題,同時編譯的耗時也比較長。
第二個是一個包含 toco 的小啟動器,因為 toco 從命令列呼叫起來的話要填的參數比較多,所以這個啟動器會使用 tensorflow 查詢一些可以自動填的參數,來降低手動填的參數數量。
第三個就是量化工具。如果只是要驗證 graph 能否在 TF Lite 上運行,不需要用到。如果要整合進客戶端產品的話,還會經過量化把模型體積壓縮后才推送至用戶手機 (或打包進安裝包),在用戶手機上做一次性的還原后才能運行。
5. 效果分析: TF Lite 帶來的收益
在客戶端實現基于 TF Lite 模型的部署之后,我們分別測試了同一模型在 TF 完全版(TF Mobile)和 TF Lite 10, 000 次 Inference 的資源消耗情況,如下圖所示。主要的 Metrics 包括內存占用 (memory),運行時間(speed)和靜態鏈接庫的大小 (image size)。
TF Lite based model performance metrics
可以看到,各項 Metrics 都得到的大幅的優化,這對于提升產品的整體性能與穩定度都是十分有利的。
6. TensorFlow 與 Kika
除了輸入法引擎之外,Kika 技術團隊近年來也一直在致力于采用 AI 技術解決內容推薦,語音識別和自然語義理解方面等方面的諸多實際問題,在客戶端和服務端部署分別采用 TF Lite 和 TF Serving 這兩個基于 TensorFlow 的優秀框架。后續 Kika 技術團隊將持續帶來關于 Kika 在 TF Lite 和 TF Serving 實踐中的經驗分享。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833瀏覽量
268996 -
引擎
+關注
關注
1文章
361瀏覽量
22558 -
深度學習
+關注
關注
73文章
5503瀏覽量
121145 -
TensorFlow Lite
+關注
關注
0文章
26瀏覽量
621
原文標題:TensorFlow Lite在Kika Keyboard中的應用案例分享
文章出處:【微信號:tensorflowers,微信公眾號:Tensorflower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