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大遷移并沒有發生在傳統產業,而是發生在新興產業。傳統制造在出清過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地區集聚。新興制造向地理縱深發展的過程中,中部核心二線城市群逐漸崛起。中國產業大遷移不僅是產業布局的變化,也對房價、人口流動、區域消費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過去一百年,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兩次規模宏大的產業遷移。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避免民族工業毀于戰火,沿海和沿江下游的工廠企業集體內遷。第二次是1964年到70年代末的三線建設,當時出于戰備需要將國防科工企業遷往西北西南地區。之后的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也打破了商品市場的地理分割,在區域地理特征的支配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整體表現出“東強西弱,南升北降”的特點。最近幾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僅體現在產業資本開支的新舊分化上,也體現在產業鏈的重新布局和大遷移上。
中國正在進入產業遷移和產業轉型的協調階段。過去三年,一線城市高房價對制造業持續擠出,促使產業結構向更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服務業聚集。目前北上廣深的第三產業占比均已突破60%,中國一線城市的最終產業發展形態可能類似于紐約和東京,成為一個服務型和消費型社會。過去三年,傳統產業并沒有發生遷移,而是在出清過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地區集聚。過去三年,中高端制造業(半導體、通信設備、電子元件)向地理縱深發展,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從沿海向中部區域的核心城市遷移的特征。產業遷移促使中部核心二線城市崛起,形成以新興制造為核心的產業鏈基礎,比如合肥的中科系,鄭州的富士康系,武漢的光谷系,西安、成都、貴陽的半導體、電子、光電產業等。
產業遷移必然帶來勞動力、資本、稅收、基建等方方面面的提升,進而對人口流動、房價、區域消費等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正在發生的產業大遷移類似于美國上世紀70年代的制造業南遷和南部“陽光地帶”崛起。中國中西部核心地區依托特定的工業基礎和日益通達的高速交通網絡,承接東部的產業遷移,使得就業本地化和人口流動率下降成為長期趨勢,并帶動本地房價和消費基數的成長,從而吸引更多人口和相關產業鏈遷移至本地,形成“產業遷移—人口流動—經濟發展”的良性閉環。
我們在《你的家鄉這三年:轉型中的地方產業》中,從省份的視角觀察了中國各省產業結構的變化。這次,我們從產業的角度觀察中國各產業在地理分布上的變化,數據依然是16041家包括A、H、美股、新三板的中國上市公司。
一、傳統制造:不是轉移而是出清,區域集中度提升,強者恒強
我們首先觀察了汽車制造、化肥與農用化工、多元化工、鋼鐵、煤炭、化纖、紡織等傳統制造業,整體來看,這些行業經歷的不是遷移,而是出清。一方面,傳統制造的區域集中度提升,向著具有成本和效率優勢的地區集聚,強者恒強。另一方面,那種“低端制造從沿海向內陸轉移”的說法是一種想當然的錯誤推斷,沿海地區也有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不高的地區,這些并不是產業遷移的必要因素,產業遷移的發生是多方面的結果。在第三部分的分析中你會看到,向內陸遷移的產業不是低端產業,而是中高端產業。
汽車制造仍然是一個傳統產業,中國汽車制造的中心仍然在上海,上海的汽車制造上市企業收入占全國將近一半,其他區域的汽車制造集中度也進一步提升。北部區域從東三省(主要是長春、沈陽)向河北、北京集聚,中部區域向湖北、重慶集聚,南部區域向廣東集聚。目前汽車制造已經躍升至湖北第一大產業(東風),也是河北(長城)、廣東(廣汽)的支柱產業之一。新能源車屬于新興制造,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即將改變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成本結構和供應格局,但是整車制造這個傳統產業仍然是強者恒強,向優勢區域集聚。
圖1:2014-16,汽車制造的遷移路徑(右圖為行業分布)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化工(化肥與農用化工、多元化工)整體上是由南向北聚集。東部沿海的山東、河北、江蘇,以及西部的青海是化肥與農用化工的主要生產地,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多元化工集中分布在山東、湖南、長三角地區,也展現出區域集中度提升,強者恒強的特點。
圖2:2014-16,化肥與農用化工的遷移路徑(右圖為行業分布)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3:2014-16,多元化工行業遷移路徑(右圖為行業分布)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鋼鐵的產能分布很明顯受到了去產能和環保限產的影響,環京一帶的河北、山西、山東和成本較高的西南、華南地區經歷了產能出清,鋼鐵行業整體向生產效率較高的江蘇(沙鋼)和中部腹地(馬鋼、華菱、新余鋼鐵)聚集。煤炭經歷了和鋼鐵類似的去產能,從環京一帶向以煤炭為支柱的內蒙古、山西集聚。
圖4:2014-16,鋼鐵行業遷移路徑(右圖為行業分布)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5:2014-16,煤炭行業遷移路徑(右圖為行業分布)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化纖也出現了明顯的區域集中度提升。東三省的化纖向遼寧集聚,遼寧是東三省重要的化纖生產基地,化纖也是其十大產業之一。中東部地區,山東、江蘇、河南、安徽等地區的化纖產出占比下降,產出向占比最高的浙江集聚。化纖是浙江前五大產業,強者恒強的特征明顯。紡織也是向優勢地區如浙江、江蘇、河北等集聚。長三角地區在化工化纖、紡織等領域的產業鏈完備,具有全面優勢。
圖6:2014-16,化纖行業遷移路徑(右圖為行業分布)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7:2014-16,紡織行業遷移路徑(右圖為行業分布)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二、服務業:一線城市高房價下的制造業空心化和消費型社會
雖然前面提到“中國汽車制造的中心仍然是上海,汽車制造也是廣東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整體上看,一線城市的產業結構已經表現出制造業的空心化和中高端服務業的集中化。2014-16年,北京占比上升最快的產業是建筑工程、互聯網、金融;廣東占比上升最快的是房地產、保險、互聯網;上海占比上升最快的是房地產和互聯網。2017年,北上深三個城市的服務業產出占比均超過了60%,其中北京的服務業產出占比已經達到了81%,上海和深圳分別是69%和61%。一線城市上市公司收入占比最高的服務業主要是金融、房地產、互聯網、電信服務等。
圖8:多元化保險行業分布,北京、廣東、上海占3/4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9:房地產開發行業分布,遍地開花但北上廣集中度最高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10:互聯網軟件與服務分布,北京上海廣東占90%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11:2016年互聯網零售分布—北京上海廣深浙江占全國九成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一線城市的高服務業占比和高房價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吸引了高學歷高收入的人才聚集,高收入推升了房價,抬高了產業成本(投資成本和經營成本),對低附加值的中低端制造業形成擠出,促使產業結構向更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制造和中高端服務業聚集。
2014年,華為將手機業務從深圳遷至東莞,2016年又將企業數據中心遷至東莞,原因是深圳房價太高了,高成本促使華為向東莞轉移。華為代表了中國通信設備制造的最高水準,尚不能承受高房價的擠壓,反映出中國一線城市在高房價壓力下的服務業集中化和制造業空心化的趨勢。中國一線城市的最終產業發展形態可能類似于紐約和東京,成為一個服務型和消費型社會,紐約和東京的服務業占比GDP分別為71.5%和88.8%。
表1:北京上海vs東京首爾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12:高房價和高服務業占比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資料來源:WIND,2017年12月樣本住宅平均價格,天風證券研究所
三、新興制造業:向地理縱深發展,中西部核心二線崛起
華為從深圳部分遷往東莞并非個例。過去三年,中國的新興制造業(半導體、通信設備、電子元件)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從一線(北京、上海、廣東)向中部核心城市聚集的現象。當然,這些產業并不都像華為一樣是遷移過去的,有些產業本身就在中部地區有深厚的基礎,但結果都一樣,就是中國的中高端制造業正在中部區域的核心城市崛起。
過去三年,半導體制造和通信制造從環京、上海、廣東向中部腹地以及江蘇聚集。半導體是江西的支柱產業,南昌是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之一。陜西是國家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研發和生產的重要基地,擁有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單晶硅棒和硅片制造商隆基股份。江蘇的半導體產業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有國營第七四二廠、蘇州半導體廠、常州半導體廠、南京半導體廠等,形成了從IC設計到芯片制造到封裝測試再到材料配套的半導體產業完整鏈條。
通信設備行業整體向受國家政策支持的、產業技術資源優勢的地區集聚。湖北是重要的通信設備生產基地,擁有國家級光電子產業基地“武漢光谷”。江蘇擁有中國光電通信領域最大的集成商亨通光電。山東大力發展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半導體照明、高頻頻率器件、光通信器件等新型電子元器件產品,歌爾股份是全球微電聲領域領導廠商。浙江在“十二五”期間,已經形成千億級電子元器件和材料產業集群。合肥是芯片、半導體、電子元件生產基地,09年京東方就在合肥上了6代線,去年京東方的10.5代線也在合肥投產。
圖13:2014-16,半導體制造遷移路徑(右圖為行業分布)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14:2014-16,通信設備行業遷移路徑(右圖為行業分布)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15:2014-16,電子元件行業遷移路徑(右圖為行業分布)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新興制造的遷移方向和地方政策、工業基礎、區位優勢的匹配度高度相關,例如合肥的中科系、武漢的光谷系、鄭州的富士康系、以及成都西安的科研和半導體產業等。合肥重點扶持芯片、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核心基礎產業,以及軟件、5G等核心信息技術。武漢重點扶持光纖通信產業,東湖高新區(“中國光谷”)是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鄭州圍繞著富士康作配套,搭建電子制造的產業鏈集群,建設五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西安將半導體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打造千億級半導體產業集群。貴陽重點扶持電子元件產業,大力推動與英特爾、戴爾等國際龍頭企業的合作。
新興產業在中部核心二線城市的不斷遷入,又促使這些地區進一步開放人才引進政策和落戶政策以吸引人才配套,這些政策起初是小步慢走,但最近開始愈演愈烈,演變成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比如成都、西安、鄭州、長沙放松了針對大學生、高級技能人才、投資納稅者的落戶條件,西安、成都、鄭州、合肥推出了針對高端人才的引進補貼政策,武漢、長沙推出了青年創業基金等。
同時,中部核心二線城市的新興產業崛起離不開四縱四橫的高鐵網絡布局,每日經過鄭州的高鐵班次有409次,武漢327次,合肥237次,西安214次,從各省“十三五”規劃中也可以看到未來五年中西部各省的高鐵通車里程繼續排名靠前。
圖16:“十三五”省市高鐵通車里程統計規劃(公里)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四、產業遷移對房價、人口流動和區域消費影響深遠
產業遷移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制造的地理分布,也對中國的人口流動、區域消費力和房地產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
產業遷移的第一個影響體現在了房價上。過去三年,那些承接了高附加值產業遷入的中西部核心二線城市,房價增速更高。我們列舉了七個中西部核心二線城市和七個東部沿海二線城市在2014-17年的房價漲幅,中西部核心二線城市的整體漲幅更高。沿著這個趨勢,未來有高附加值產業遷入優勢的中西部核心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可能與一線和東部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持續分化。
圖17:2014-17房價增速:中部二線(藍)VS 沿海二線(橙)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產業遷移的第二個影響體現在了流動人口下降和就業本地化這兩個變化上。中國勞動力流向的基本格局都是從中西部地區向東部和沿海地區流動。從2014年開始,中國的流動人口數量開始下滑,這表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留在本地就業。東部和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部分彌補了勞動人口下降的不足,中西部地區承接了來自東部和沿海地區的中高端產業遷移和勞動人口回流,中西部核心二線城市的經濟增長進一步吸引勞動力本地化就業。
圖18:中國流動人口數量(億)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產業遷移的第三個影響體現在了二線城市群的整體消費提升上。人口回流和就業本地化的直接結果是中部二線城市群的消費主體擴大了,并且隨著高附加產業在這些地區的占比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也在慢慢提高,消費主體的擴大和消費能力的提升是我們觀察到二線及以下城市的服務業和零售業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2013年至今,雖然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逐年下降,但中部核心二線城市的社零增速從2016年以來是回升的。
圖19:中部核心二線城市社零增速從2016年開始反彈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五、中國產業大遷移的美國模板
今天中國制造業向縱深地帶遷移,中西部地區核心城市吸納新興產業、爭奪人才的這個過程,幾乎是美國上世紀70年代的制造業南遷和南部崛起的歷史重演。
二戰后,美國傳統工業增速放緩,產能過剩,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為了增強競爭力,位于東北部和中央北部的傳統工業部門開始在新的技術條件下進行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部門容納的勞動力越來越少,相對過剩的勞動人口大大增加,這使得人口的大規模遷移成為可能。
美國的南部和西部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廣闊的空間地帶,是發展新興工業的理想地區。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南部地區開始承接東北部及五大湖區制造業帶的產業和人口遷移。人口流動和產業遷移帶動了美國南部地區的經濟和房價水平增長。隨著人口的遷移和新興產業的布局,昔日被貼上貧困落后、種族歧視、人口外流等標簽的南部地區,逐漸成為了美國三大工業區之一的南部工業區,后來被稱為美國的“陽光地帶”。
70年代后美國南部地區逐漸建成的高速公路網為南部工業區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20世紀80年代,美國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占當時全球高速公路總里程的一半。另外,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頓-紐約-華盛頓-杰克遜維爾-邁阿密鐵路線路,中部平原的芝加哥-圣路易斯-孟菲斯-新奧爾良鐵路線路,東北-西南方向的紐約-費城-亞特蘭大-新奧爾良鐵路,布法羅-孟菲斯-休斯敦鐵路,都明顯改善了南部制造業帶的對外交通條件。鐵路網和全美高速公路網的建成提升了南部工業區的對外運輸能力,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使得要素和產品流動成本下降,帶動制造業向南部地區遷移。
圖20: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制造大遷移
資料來源:產業信息網,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21:美國南部地區的人口、GDP在70年代后增長迅速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真正讓南部工業區崛起的并不是傳統工業,而是新興工業,比如電子、石油化工、飛機制造、核工業、航空航天等。新興工業在“陽光地帶”落地生根并發展,其中發展較快的是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州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這一地帶形成了諸多以新興產業為主的新工業中心,例如休斯敦、達拉斯、亞特蘭大、舊金山、洛杉磯等。
依托知識、技術發展的新興工業如電子、航空航天(飛機、導彈、人造衛星)、核工業、半導體等要求高科技素質的勞動者,核電技術和超高壓輸電技術的應用又可使工業擺脫能源地域限制,因而在美國西部、南部一些科學、教育中心形成了電腦信息產業的生產基地。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附近圣克拉拉谷地“硅谷”,集中了斯坦福大學等眾多高等學校及八千多家高技術公司,生產全美1/3的半導體集成電路,也是世界電子工業的巨頭。合肥的中科系、武漢的光谷系、西安的軍工電子系,均與之相似。
美國西部、南部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使這一地帶采油業和化學工業發展迅速。德克薩斯州的休斯敦享有“世界石油之都”的稱號,是全國最大的石油加工、石油化學、基本化學工業中心,內陸的達拉斯——沃斯堡被稱為美國的“石油首府”。新原料、燃料的開發和利用,也帶動了其它工業部門的發展,如飛機制造、汽車工業、造船工業和一些輕工業。
二戰期間,美國聯邦政府就將740億美元軍事撥款的60%傾注到這一地區,建立了強大的軍火工業以及航空、原子能和電子等相關工業。二戰后,南部工業區的核武器、導彈、軍機制造、造船(航空母艦、核潛艇)、坦克制造等軍工業的發展都領先北部地區。另外與前蘇聯的空間技術競賽也促使政府大量撥款于南部的航天中心和衛星發射場(如休斯敦的航天中心),從而使新興工業在西部、南部迅速發展。西部的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達拉斯—沃斯堡,都是著名的飛機制造中心。
所以,美國南部地區的產業發展,絕不是東北部地區傳統工業的簡單轉移,而是勞動力遷移結合各地特有資源稟賦后的再創業、再出發。與美國南部地區的崛起相似,中國中西部經濟帶的工業發展,也離不開豐富的能源原材料資源和國防科工基礎。我們在報告《你的家鄉這三年:轉型中的地方產業》中指出:“中西部經濟帶和中部地區平行,分布了中國重要的農業資源、能源原材料資源。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區繼承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三線建設’留下的大量工業制造基礎和國防科工資源。如成都主要接收輕工業與電子工業,貴陽主要接收光電工業等”。
今天中國正在進入區域發展再平衡、產業布局優化、產業鏈集聚的新階段,這也是產業遷移和產業轉型的彼此協調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是簡單的把舊產業從東轉到西,實際上舊產業并沒有轉移,只是在出清過程中向高效率低成本地區集聚。真正發生了產業遷移的是新興產業里的中高端制造,這也是各地再創業的過程。
產業遷移的發生是多方面的結果,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并不是產業遷移的必要因素。基礎設施、工業基礎、科研教育政策等特定資源稟賦更加重要,一旦時機配合,產業布局的再平衡就會出現。中國產業大遷移,始于制造業,必然帶來勞動力、資本、稅收、基建等方方面面的變化,進而對人口流動、房價、區域消費等產生深遠影響。70年代美國開始從北到南的產業大遷移后,美國的新興制造業、消費零售和服務業在80年代前后出現了爆發式增長。隨著中國新興產業持續向地理縱深發展,未來十年的中國在消費、服務、中高端制造上的潛力不可估量。
相關報告:《你的家鄉這三年:轉型中的地方產業》
東三省:振興之路。黑龍江的產業結構相對平衡,在動態發展上仍能保持原有優勢,吉林和遼寧的支柱產業的優勢在迅速消失(遼寧的鋼鐵和石化、吉林的汽車和建材),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務也沒有發展出來。
環渤海:環京一體化。河北承接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任務,過去三年在基建和地產等大處著墨。山東微微轉向了技術密集度相對較高的電子制造。從高科技領域上市公司收入來看,相比北京廣東,上海對互聯網、生物科技企業的吸引力明顯不足。
最強城市群PK:長三角vs珠三角。長三角的優勢是產業鏈的完備,各種產業在長三角都能找到。珠三角的優勢是產業鏈集中在電子信息化產業。長三角類似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珠三角類似美國西海岸舊金山大灣區。
中部五省:正在崛起。中部地區表現出了產業結構同進同退的協同效應:中部地區的汽車制造、電氣部件與設備制造、電子元件、食品加工、航空物流與鐵路運輸整體上升,而鋼鐵、煤炭、化工、建材等傳統資源型行業的占比整體下降。
中西部經濟帶:老三線重生。陜西布局航空航天、半導體,四川布局消費電子、物流中心,重慶布局汽車制造、電子制造,云南布局醫藥、旅游,貴州布局大數據、云計算等電子信息產業。四川、陜西、重慶加速向第三產業轉型,云南、貴州除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中藥、白酒等產業,也加大了第三產業布局。
能源三省:重裝上陣。山西內蒙古新疆三個能源大省的煤炭、鋼鐵、建材等傳統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占比都有所下降,但工業發展半徑主要還是以能源為核心的周邊行業。
又到了一年一度人口大遷徙的時候,你的家鄉在過去三年發生了哪些變化?哪些產業在崛起,哪些產業在衰落?長三角和珠三角,哪個更有競爭力?北上廣深,哪個創新力更強?
我們收集了注冊地在中國大陸的16041家上市公司的業務收入數據,這一萬六千多家公司包含了在A股(上證、深證、創業、中小)、新三板(股轉系統)、港股(聯交所)、美股(納斯達克、紐交所、美交所)、臺股(臺交所)、其他OTC上市的全部中國企業。
這個辦法可以避開統計局陳舊的數據分類方式,與股票投資的行業分類直接對接,而且使用上市公司財報數據可每季度更新,也不用擔心地方數據注水的問題。當然,缺點是未上市企業被忽略,可能受發審制度影響,不過這些缺點不會影響結論的方向。
我們將一萬六千多家上市公司數據,按照地理和行業進行歸納,帶你領略全國各地的產業結構異同,和過去三年各地發生的結構轉型。我們自北向南,由東向西,先從東北開始。
一、東三省:振興之路
圖1:東三省行業收入占比(前十)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只談制造業,東三省的產業結構比較簡單。吉林的支柱是汽車(一汽)和建材(亞泰),遼寧的支柱是鋼鐵(鞍鋼、本鋼),黑龍江的支柱是電氣(哈電)、制藥(哈藥)、汽配(哈飛)、航空(哈飛)。整體上,東三省以重資產重工業為主,黑龍江的工業結構更加多元化,這和建國之初黑龍江作為“共和國之子”的定位有關。
圖2:東三省行業收入占比提升排名(前五&后五)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過去三年(2014-16),東三省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吉林的建筑工程占比有所提升(中鋼國際),傳統優勢行業汽車制造和建材占比萎縮。遼寧,除去注冊地在沈陽的新疆汽車經銷商——廣匯汽車,僅有化纖和物流有小幅擴張,傳統的鋼鐵、電力、石化都在遼寧省內收縮。黑龍江,傳統的汽配和電氣設備的占比進一步提升,工業機械、農產品、西藥收縮。
前段時間,關于東北振興的話題又被雪鄉和亞布力炒火了,微博上隨便一搜,就是這樣:
圖3:微博關于東北經濟的評論
資料來源:微博,天風證券研究所
東三省到底該如何轉型,見仁見智,我們以后再說。但上述數據反映的事實是:黑龍江的產業結構相對平衡,在動態發展上仍能保持原有優勢,吉林和遼寧的支柱產業的優勢在迅速消失(遼寧的鋼鐵和石化、吉林的汽車和建材),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務也沒有發展出來。
二、環渤海(京津冀魯):環京一體化
圖4:環渤海地區行業收入占比(前十)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北京,首都,有全國最多的總部,中字頭企業貢獻了全北京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收入。北京的總部經濟實在太強大,以至于擁有百度、網易、新浪、搜狐和各大互聯網企業的北京,互聯網軟件與服務在其產業結構中排不進前十(注;本文統計了全球各地交易所上市的所有中國企業)。除了總部經濟,北京的支柱就是金融,銀行保險占了全北京上市公司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河北的支柱是鋼鐵(河北鋼鐵集團)、汽車制造(長城汽車)、房地產。天津的支柱是海運、汽車零售、房地產、貿易、油服,這是典型的港口經濟。除了中藥和一點半導體產業外,天津的制造業占比極低,這點和北京一樣,以服務業為主。
山東是真正的制造大省,前十大行業全部是制造業,這在全國都很罕見。山東的支柱是家電(海爾、九陽)、工程機械與重卡(濰柴動力、中國重汽)、金屬冶煉(山東宏橋、山東魏橋、山東黃金)、化工(基礎化工、農用化工),5-10名還有造紙化肥煤炭。山東的工業基礎深厚,結構多元化,重工業(機械重卡、電解鋁、化工)和輕工業(家電、造紙)兼得。不過山東主要產業的技術密集度都不高,新經濟和輕資產服務業的占比很低,這給山東經濟的轉型升級增加了難度。
圖5:全國家電企業,山東占三成,廣東占五成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6:環渤海地區行業收入占比提升排名(前十)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過去三年(2014-16),北京占比提升最快的是建筑工程、互聯網、金融,下降最快的是能源、貿易,這個上下變動濃縮了中國經濟結構在過去三年發生的一系列變化。
河北上升最快的是建筑工程、房地產,京津冀一體化顯著帶動了河北的基建和地產投資需求。受到供給側改革和環保限產的約束,河北的鋼鐵煤炭收入都下降了很多。而擅長制造SUV的河北汽車制造企業——長城汽車,迎合了中國家庭消費升級的口味,過去三年的收入占比也有明顯提升。
天津仍然是港口經濟,只是貿易收入的結構有些改變,除此之外,制藥和藥品零售的占比有小幅提升。山東的制造業結構發生一定轉型,技術密集度相對較高的電子元件、電腦硬件的占比有所提升,傳統的建材、紡織、煤炭、鋼鐵的收入占比下降。
綜合來看,環渤海地區的分工協作明確,北京天津以服務業為主,河北山東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產業結構轉型上,河北山東都降低了鋼鐵煤炭建材等高能耗重排放工業的比重。河北承接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任務,過去三年在基建和地產等大處著墨。山東則微微轉向了技術密集度相對較高的電子制造,但占比微乎其微。
另外,北上廣深的創新力經常被拿來作比較。我們比較三個高科技領域的上市公司收入:互聯網、網上零售、生物科技,結果都是北京>廣東>上海,而且相互之間差距明顯。當然,用上市公司的收入來衡量創新力不是最好的辦法,但至少這個結果說明的問題是——上海對高科技企業的吸引力明顯不足。
圖7:互聯網領域,北京加廣東占四分之三,上海差距明顯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8:網上零售領域,北京占全國半壁江山,浙江廣東分走四成,上海占比很小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9:生物科技領域,北京占23%,廣東占13%,上海占10%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三、最強城市群PK:長三角vs珠三角
圖10:長三角、珠三角行業收入占比(前十)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珠三角(廣東)是中國制造的核心,也是房地產龍頭最扎堆的地區。廣東的支柱是房地產(萬保招金恒碧富)、保險(平安)、家電(美的、格力、海信科龍)、通信設備、電子元件。綜合來看,重工業在廣東的占比很低,經濟結構以電子電器制造和地產金融服務為主。
長三角地區(江浙滬),浙江的支柱是貿易(物產中大)、互聯網(阿里)、汽配(超威動力、均勝電子、寧波華翔、萬向)、房地產(綠城)。江蘇的支柱是電子零售(蘇寧)、貿易(遠大控股)、半導體(阿特斯太陽能)、電氣設備(寶勝股份、國電南瑞)。上海的工業支柱只剩下汽車制造(上汽),傳統的船舶鋼鐵等占比都不高,產業結構以房地產(綠地)、金融、健康、電信服務等第三產業為主。
圖11:長三角、珠三角行業收入占比提升排名(前十)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過去三年,廣東占比上升最快的行業是房地產、保險、互聯網,下降最快的是家電。長三角地區上升最快的是貿易、互聯網、房地產,下降的是建筑工程、機械、鋼鐵等重資產傳統行業。綜合來看,珠三角(廣東)由制造業向多元服務業轉型的特征明顯。長三角地區(江浙滬)的產業鏈完備,依托沿海優勢,發展貿易、精密制造(電子設備、電子元件、通信設備、半導體)、汽車制造等多元產業,同時誕生了阿里蘇寧等線上線下的零售巨頭。上海作為全國金融中心,承擔了長三角地區發展金融、地產、健康、電信等高端服務業的功能。
比較珠三角(廣東)和長三角(江浙滬)的競爭力一直是微博和知乎上經久不衰的話題,說實話這么比有點不公平,珠三角只有一個廣東,長三角有兩個省一個直轄市,有點三英戰呂布的意思。如果比較珠長三角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確實難解難分。在工業機械領域,長三角是珠三角的兩倍。在半導體生產領域,長三角是珠三角的五倍。但在半導體設備、電子元件、通信設備領域,珠三角對長三角有絕對優勢。而在其他傳統領域,比如石煉、化工化纖、紡織等,長三角也具有全面優勢。
所以,長三角的優勢是產業鏈的完備,重工、輕工、資源型、技術型、傳統、新興,各種產業在長三角都能找到。珠三角的優勢是產業鏈集中在電子、通信、半導體等電子信息化產業。把產業分布類比美國的話,長三角類似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珠三角類似美國西海岸舊金山大灣區。
圖12:全國工業機械企業,珠三角占兩成,長三角占四成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13:全國半導體生產企業,珠三角占一成,長三角占五成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14:全國半導體設備企業,珠三角占五成,長三角占兩成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15:全國電子元件企業,珠三角占四成,長三角占兩成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16:全國通信設備企業,珠三角占五成,長三角占兩成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四、中部五省:正在崛起
圖17:中部地區行業收入占比(前十)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中部地區以上游采掘和中游制造業為主,各省特色不同。安徽的支柱是金屬采礦(銅陵有色)、汽車制造(江淮汽車)、建材(海螺)、鋼鐵(馬鋼)等傳統產業。河南的支柱是食品加工(雙匯)、鋁(神火、中孚實業)、汽車制造(宇通客車)、煤炭(平煤股份)、金屬非金屬(豫光金鉛、洛陽鉬業)。湖北的支柱是汽車制造(東風集團)、建筑工程(葛洲壩)、藥品零售(九州通)、通信設備(烽火通信、聞泰科技)。湖南的支柱是鋼鐵(華菱)、食品加工、電氣(中車時代電氣)、工程機械(三一重工)。江西的絕對支柱是金屬采礦(江西銅業、贛峰鋰業),鋼鐵(新余鋼鐵)和汽車制造(江鈴汽車)也占小部分份額。
圖18:中部地區行業收入占比提升排名(前十)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過去三年,安徽占比提升最快的行業是物流、石化、汽車制造、電子元件,下降的是鋼鐵、貿易、建材。河南上升最快的是銀行、食品加工、汽車制造,下降的是煤炭、鋁、鋼鐵;湖北上升最快的是汽車制造、保險、通信,下降的是電力、化肥;湖南上升最快的是食品加工、公路鐵路,下降的是機械、鋼鐵;江西上升最快的是半導體、電子元件,下降的是煤炭、鋼鐵。
可以看出,中部地區表現出了產業結構同進同退的協同效應,絕對是中國經濟的亮點:中部地區的汽車制造整體上升,電氣部件與設備制造整體上升,電子元件制造整體上升,食品加工整體上升,航空物流與鐵路運輸整體上升,而鋼鐵、煤炭、化工、建材等傳統資源型行業的占比整體下降。五個中部大省,轉型步調如此一致,沒有出現內部的產業轉移,說明中部地區的轉型具有共性,這種共性來自于地理(東部地區制造業的產業鏈延伸)、交通(‘兩縱兩橫’高鐵和高速公路交通網逐漸完備)、政策(2009年國務院通過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
圖19:中部地區是全國汽車制造的腹地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五、中西部經濟帶:老三線重生
圖20:中西部地區行業收入占比(前十)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中西部經濟帶和中部地區平行,自北向南包括了陜西、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這個經濟帶地勢多山,也有高原平原盆地,分布了中國重要的農業資源、能源原材料資源。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區繼承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三線建設”留下的大量工業制造基礎和國防科工資源。當時處于戰備需要,大批工業、國防從東北、華北遷入中西部地區,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輕工業與電子工業,綿陽、廣元接收核工業與電子工業;重慶為常規兵器制造基地,包括第三個钚生產堆(816工廠)和常規潛艇制造業;貴州貴陽主要接收光電工業,安順主要接收飛機工業。三線建設并不都是沿海工業內遷,還有大量基礎工業如長慶油田、攀枝花冶金工業、六盤水煤炭工業等新建項目。改革開放后,三線企業遷移改制,形成了今天中西部經濟帶的工業基礎。
陜西的支柱是航空航天國防(中航飛機)、煤炭(陜西煤業)、電氣設備(西電)、金屬非金屬(金鉬股份)、半導體(隆基股份)。四川以農業和制造業為主,支柱是農產品(新希望)、消費電子(四川長虹)、工程機械(中鐵工業)、電氣設備(東方電氣)、白酒(五糧液、瀘州老窖)。重慶作為直轄市,第三產業在中西部地區較為發達,主要產業既有汽車制造(長安汽車)、建筑工程(重慶建工),也有地產(金科股份)、百貨(重慶百貨)、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云南主要依托資源優勢,支柱是金屬和非金屬采掘(銅、鋁)、化肥(云天化)、中藥(云南白藥)等資源類產業。貴州的支柱是白酒(貴州茅臺)、房地產(中天金融)、中藥(信邦制藥),后進優勢發展出了電子元件(振華科技)新支柱。
圖21:天府之國的四川,占全國農產品上市企業收入29.4%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22:消費電子產業集聚東南沿海,但四川是個例外,離不開‘三線建設’留下的電子工業基礎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23:中西部地區行業收入占比提升排名(前十)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過去三年,陜西提升最快的是航天航空國防、半導體,下降明顯的是煤炭、工業機械。四川提升最快的是房地產、航空貨運物流、消費電子,下降的是工程機械、電氣設備、農產品。重慶的汽車制造、房地產占比提升較快,建筑工程、鋼鐵下降明顯。云南省占比提升最快的產業是房地產、中藥、貴金屬,下降的是化肥、基礎化工。貴州的房地產開發、中藥、銀行、電子元件占比提升,白酒、航天航空、煤炭、橡膠、化工等下降。
可以看出,過去三年中國大西南地區的房地產發展很快,云貴川三省的房地產收入占比提升排第一,重慶排第二。除了房地產,各省的化工、鋼鐵、煤炭占比都有下降,這一地區傳統裝備制造正在萎縮(如陜西的工業機械、電氣設備,四川的工程機械與重卡、重型電氣設備)。中西部地區各省的發展方向并沒有共性,陜西的方向是航空航天、半導體,四川的方向是消費電子、物流中心,重慶的方向是汽車制造、電子制造,云南的方向是醫藥、旅游,貴州的方向是大數據、云計算等電子信息產業。四川、陜西、重慶加速向第三產業轉型,云南、貴州除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中藥、白酒等產業,也加大了第三產業布局。
六、能源大省:重(zhong)裝上陣
圖24:三大能源省行業收入占比(前十)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能源大省山西、內蒙古,以煤炭為支柱產業,并依托能源優勢發展了鋼鐵、基礎化工、電力等產業。山西作為能源大省,煤炭(山煤國際)是絕對支柱,鋼鐵(太鋼不銹)、鐵路運輸(大秦鐵路)、化肥化工(陽煤化工)也是主要產業。內蒙古依托地理優勢發展畜牧業,食品加工與肉類(伊利)是絕對支柱。新疆以基礎工業為主,支柱產業是石油天然氣設備與服務(中油工程)、電氣設備(特變電工)、基礎化工(中泰化學)、建材、食品加工等。
圖25:山西占全國煤炭上市企業收入的22.9%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26:能源大省收入占比絕對提升排名(前十)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過去三年,山西提升最快的是鐵路運輸、燃氣,下降的是鋼鐵、煤炭。新疆提升最快的是油服,下降的是鋼鐵、建材。內蒙古提升最快的是食品加工,下降的是鋼鐵、煤炭。三個能源大省的煤炭、鋼鐵、建材等傳統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占比都有所下降,但工業發展半徑主要還是以能源為核心的周邊行業。
七、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從容忍不平衡到均衡發展多點開花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年,不平衡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但能夠容忍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原因之一。當初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權宜之計——全國的發展資源不足時,優先發展基礎更好的沿海地區,給予更優惠的稅收補貼政策、招商引資政策、更開放的經營環境,其本質也是其他地區對沿海地區和外資的稅收補貼、勞動力補貼。每年上億農民工放棄農耕,遷移到沿海地區的工廠里,帶來了低廉的勞動力,創造了巨大的外匯儲備。人口紅利創造了中國的高儲蓄率、高投資率、低消費率,也間接帶來了超高的存款準備金率、超高的M2增速。
2009年之后,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補貼沿海、補貼外資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不可持續,不平衡發展的代價越來越大時,中國也開始從需要容忍區域不平衡才能跳躍式發展的階段,走向各地區的均衡發展。從舊模式向新模式轉型的過程中,各個地區實際是站在了不同的肩膀上,結果難說孰優孰劣,但現象確實分化明顯。
全國自南向北,由東向西,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全面收縮,煤炭、鋼鐵、建材、化工等行業在各地的收入占比都出現了下降。在這場全面轉型中,東三省(黑吉遼)和能源大省(山西內蒙新疆)都表現出力不從心。中部五省(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整體崛起,產業結構同進同退,從傳統資源密集型產業集體轉向汽車、電子、電氣、物流、食品等技術密集型和服務配套型產業,絕對是中國經濟的亮點。長珠三角和四個直轄市區域都轉向以高科技和服務業為支柱,但特點各不相同。中西部地區的轉型雖然不如中部地區來的震撼,但貴州陜西四川也各有亮點,而云南在產業結構轉型中落后。房地產對廣東、上海、河北、云貴川的支柱作用尤其明顯。
附表1:各省上市公司總收入排名(2016,單位:億元)和增速排名(2014-16)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附表2:中國上市公司收入前二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WIND,天風證券研究所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48瀏覽量
103245 -
制造業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35瀏覽量
53583 -
產業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351瀏覽量
25693
原文標題:深度長文:中國產業大遷移全景圖
文章出處:【微信號:WUKOOAI,微信公眾號:悟空智能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