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多年,很多媒體追捧的國外的概念,比如什么法制民主人性化誠信素質高之類的,絕大部分是虛的假的YY的。但是西方社會有兩個東西,我認為真的需要我們去研究,學習,然后吸收轉化為我們自己的內在財富。我覺得這兩樣事物,才是西方文明崛起的關鍵,也是他們貢獻給這個世界偉大的財富。其一是工程,其二是金融。
作為一個和理工打了半輩子交道的人,金融我就不指手畫腳了,畢竟不是專科出身,也沒有業內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工程師文化的看法。
其實工程師文化這個詞的定義十分的廣泛。你說物理學家算不算工程師?建筑工人算不算工程師?其實嚴格來講,從文化這個形而上的層面,他們也應該都算。
如果沒記錯,這個詞兒是最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因為IT行業的爆炸式發展,一群硅谷的公司的風格,如穿著休閑,時間自由,頭發蓬亂,放蕩不羈,公司里這里擺個雕塑那里放個躶體畫之類的,被很多媒體再煽風點火添油加醋的一炒作,就火了。
但是我認為這不是工程師文化,這最多只算是公司風格罷了。
我看到的,感受到的西方的工程師文化,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從兒童時的樂高玩具, 年少時跟著父母做屋子修修補補的工作,青年時打工買二手車折騰來折騰去。人生在這里會出現分水嶺,好一些的家庭繼續深造,真正進入工程師的某個專業。大部分人則去打體力工,進入規范的流水線。
但無論是哪一種人生,這個社會的洋人給我一種他們依然保留著游牧民族的不安分,與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的感覺。很多孩子小的時候,都收到過塑料的扳手做為禮物。而成人的夢想,則是有一車庫的工具放在價值上千的工具柜中。整套整套的螺母,整套整套的扳手放在超市里供人選購。更有許多超大型的商店, 占據最好的地段,專門出售格式各樣的工具與原材料。
做為一個男人,這真的是無法拒絕的誘惑。
這是屬于創造的浪漫,來自于改造這個世界的不安分。拿起厚重而鋒利的沖鋒鋸的時候,你的靈魂仿佛與百萬年前那個舉起木棒的先祖相連。這,就是工程師。
而當上面這些東西,散布在每一個家庭的車庫里,散布在每一輛公路上奔跑的汽車里,每一個孩子都知道如何用改錐去擰緊一個螺絲,每一個少年都知道如何用千斤頂頂起車來換輪胎以便繼續泡妹子,每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如何將木板拼搭成漂亮的露臺。這種文化,就形成了。
這才是工程師文化。硅谷的年輕人的自由與青春只是它表達的一小部分,而這種文化自身,則要深邃的多,包容的多,廣闊的多。
我還記得很多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踏進我當時同學家的車庫時,看到滿墻工具時所感受到的震驚。現在回憶起來,那種震驚里夾雜著一種恐懼。我隱約覺得我發現了,這些國家強大的源頭。而我們真的缺少它。
所以,我們要學會它。
十幾年過去了,我從只會擰螺絲釘,學會了使用各種尺寸的鋸子,學會了使用不同用途的電鉆,知道了怎么修理汽車,明白了房子結構,搞清楚了怎么搭木頭才不會倒。
然后我又發現了,各種新鮮的信息工具層出不窮。用了iPhone, 不停的自動化自己的信息庫,使用Mac來提高效率,使用終端來與電腦對話,學習各種語言與數據結構。
然后我又發現了,各種家用產品百花齊放,我換了陶瓷刀,買了面包機,用洗碗機來處理碗筷,用慢燉鍋來給自己熬早餐粥,嘗試膠囊咖啡,用烤箱給自己做美味。
然后我又發現了,同樣的感覺出現在了各個方面,金融,醫療,教育,稅務。每當我看到這種成體系的東西,每當我看到一種新的創造,我的腦子中,總是會浮現出我那位同學家車庫上,整整齊齊擺放著的工具。
那代表著無限的可能。
我依然在探索的過程中。不過,我可以對我這么多年的感悟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工程師文化,是一種內心的欲望與恐懼的表達。對創造的欲望,對世界的恐懼。因為欲望而創造,因為恐懼而改造。創造世界,改造世界。
這種欲望是如此的強烈,這種欲望驅使著我們從樹上爬了下來,生起了火,蓋起了房,馴服了馬,開上了車,造出了原子彈,發射了好奇者。而這種恐懼也是如此的強烈,逼迫著我們不停的看向周圍的一切。還能不能更好?還有什么可以做的?還可以怎么做?
工程師文化就是這樣兩種感情所催生的。永遠想要去改造些什么。而工具帶來了無限的安全感。永遠想去創造些什么,而工具給予了創造的可能。
這種感覺很難用語言所描述,我覺得它可能更接近女人看到美麗的衣服與精致的化妝品時候的感受。那種渴望,那種沖動。這是工程師文化的來源。
但僅有這個來源是不夠的。欲望與恐懼畢竟是不可靠的人類情感。而西方社會則在這幾百年里,發展出了一套嚴格的,制度的,詳盡的規則來約束這種情感。當然也有約束不住的例子也很多。但無論如何,這個社會用最大的力氣,將這種感情導向了有益的方向。
人類本身無法磨滅的欲望與恐懼,與社會所制定的約束與導向,共同造成了工程師文化的興起。也成就了西方在近代的輝煌。
如果你覺得這些都太大太空,下面是我所能想到的關于工程師文化的一些關鍵點:
1. 熱愛創造。你愿意弄臟自己的手,捏出個什么,搭出個什么,并引以為豪。
2. 愛你的工具。工具是工程師的命根子。不管是扳手,還是軟件,還是報表。它們的祖先,是人類第一個舉起的那根木棒。
3. 永不滿足。總有可以改進的地方,總有可以優化的地方,總有可以完善的地方。
4. 理性思維。不做無用之事。明白實驗與犯傻之間的區別。
5. 好奇。對自己專業的好奇,對不同專業的好奇,對生活的好奇,對世界的好奇,對宇宙的好奇。
6. 熱愛自己的專業,并一直向下挖。
6. 瘋狂到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這句話最近也很火。但是真的,工程師,確實是這么一群人。而且他們真的在改變世界,已經改變了好幾萬年了。
有一個重要的東西我覺得我沒有在正文中表達清楚,那就是工程師文化到底包括了哪些職業?哪些范疇?
可能是我在文章中帖的三張圖片與反復重復的‘工具’這個詞造成了誤導,使得很多朋友覺得我主要是指做機械工作的工程師。也可能是因為我強調了‘車庫’這個給我第一次震驚的場所,使得很多朋友覺得我們真沒車庫啊所以沒工程師文化。不是的,我的意思真的不是這個。
我想表達的,是工程師文化這個東西,要比電鋸,車庫,硅谷公司,Geek,都大的多的多。滿車庫的工具,自由的軟件公司,創造幾十億利潤的金融產品,都只是這種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其根源,是同一種東西。文化應該是平淡的,潤物細無聲的,表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是某個群體對某種行為,某種思考方式都認為理所當然,而其他群體的人卻覺得很新鮮的,這才應該被稱之為文化。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你做哪一種職業,無論你是窮人還是富人,你都接受這種生活方式并樂在其中,這就是文化。而當你在從事你得專業工作時,這種日積月累的文化積累在不經意間,表達在方方面面,這才形成了某種行業特有的風格。
我想表達的是,這個社會選擇了給工程師文化提供土壤。利用工具,解構問題,保持好奇,動手去做。這些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耳濡目染,滲透進每一個細胞里。當然必須承認,他們的這種選擇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出于他們實在是沒有那么多人,只好自己動手干。但這種客觀環境確實在讓民眾接受這樣的文化中,起到了促進作用。人們認為能夠自己修房子的人是很牛的,女孩子們喜歡能把幾百塊的破車改裝成發出幾百萬豪車聲響的男孩子,認為他們很酷。人們喜歡自己沒事兒在家鼓鼓倒倒折騰出來點兒莫名其妙的東西并引以為豪。這在我們是不可理解的。但是他們司空見慣并習以為常。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在評論區不出意外的看到一些對我國現狀的抱怨。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有我們的文化,有我們的生活,有我們的美好。我認為西方的工程師文化很好,但絕不代表我認為可以一股腦的去模仿,更不認為我們的文化比他們差。我們可以將這種文化中精華的部分,我們認為可以對我們有益的部分提取出來,加以吸收轉化。但最不該做的,是自暴自棄,不加選擇的全盤西化。
理解工程師文化,并不需要大車庫,也不需要整套整套的工具。需要的,只是一顆開放的心。我們也許沒有工程師文化,但這并不影響我們理解與使用工程師文化中精華的部分,來幫助我們生活的更好。而全盤照搬別人的文化,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因此,不必對別自己的文化自怨自艾,要帶著審視與驚喜的目光看向那些已經被證明可行切有益的文化,然后去學習,去改進自己,完善自己。
同樣,在表達層面,一個公司想要有所謂的工程師文化。我并不覺得一定要把硅谷的那套做法全盤照搬。事實上,因地制宜,利用現有工具,合理安排流程,產生最大價值正是工程師文化的精華之一。我們沒有必要因為硅谷的人愛用蘋果,就一定要全公司都用蘋果。結果發給客戶的全是Pages格式的文檔打不開丟合同。沒有必要因為Google的大食堂里有西餐,就一定要讓食堂大媽去做牛排,相信我,吃西紅柿雞蛋打鹵面配夾肉餅員工會更開心。我們要理解的,是什么是一種文化的本質與核心,而什么只是泛起的泡沫與波瀾。過好自己的日子,然后看看別人有什么可借鑒的。這才是我想表達的意思。
不知道這段并不是很短的更新是否有解釋清楚,還是解釋的更糊涂了。但無論如何,我的這個回答只是想分享一下我個人,對西方社會這種獨特的文化的感受。我很喜歡它,但我更愛我自己的文化,更喜歡吃夾肉餅而不是牛排。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做到的,是告訴各位讀者,看!地球另外一面有一群人這么干事情,好像很不錯哎,我們要不要也學學試試看?僅此而已。
-
工程師
+關注
關注
59文章
1570瀏覽量
6851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