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Daniel Colladon和Jacques Babinet這兩位科學家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
在裝滿水的木桶上鉆個孔,然后用燈從桶上邊把水照亮。結果使觀眾們大吃一驚。人們看到,放光的水從水桶的小孔里流了出來,水流彎曲,光線也跟著彎曲。
光居然被彎彎曲曲的水俘獲了。
這是為什么呢?難道光線不是直線傳輸嗎?
這一現象,叫做光的全內反射作用。即光從水中射向空氣,當入射角大于某一角度時,折射光線消失,全部光線都反射回水中。表面上看,光好像在水流中彎曲前進。實際上,在彎曲的水流里,光仍沿直線傳播,只不過在內表面上發生了多次全反射,光線經過多次全反射向前傳播。
1880年,亞歷山大·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發明了“光話機”。貝爾將太陽光聚成一道極為狹窄的光束,照射在很薄的鏡子上,當人們發出聲音的“聲波”讓這面薄鏡產生振動時,“反射光”強度的變化使得感應的偵測器產生變動,改變“電阻”值。而接收端則利用變化的“電阻”值產生電流,還原成原來的“聲波”。
當貝爾測試“光話機”成功時,他寫下了:
“我聽到光線的笑聲、咳嗽聲和歌唱聲。”
不過,他的這項發明僅能傳播約200米,因為由空氣傳遞的光束,光線強度仍會隨距離增加而迅速減弱。
當時貝爾雖曾預測,這項發明在科學世界里,這將遠比電話、留聲機和麥克風更有趣。
由于光線在空氣中的衰減速度很快,因此人們想到了利用物質傳導光,正如Daniel Colladon和Jacques Babinet的演示那樣,讓“光波”在水柱中傳播。
但是,在1841年那個水桶演示之后的近60年里,光的全內反射原理僅僅用于短距離傳播領域。比如,應用于醫學,牙科醫生用彎曲的玻璃棒來把燈光導入病人的口腔為手術照明。
盡管玻璃纖維從文藝復興時期就開始被廣泛應用,玻璃工人可以生產出精美的花瓶和工藝品。但是,要解決光導長距離傳輸,必須將玻璃棒拉成十分堅固和柔韌的玻璃纖維。
1887年,一位叫Charles Vernon Boys的英國科學家,在一根加熱過的玻璃棒附近放了一張弓,當玻璃棒足夠熱時,把箭射出去,箭帶動熱玻璃在實驗室里拉出了一道長長的纖細玻璃纖維。
這根“光纖”,足足有9英尺長(約2.74米)
這無疑讓光纖通信的發展又前進了一大步。不過,和1841年那次水桶演示后發生的情況一樣,實驗終歸是實驗,邁向下一步我們又足足等了50年。
直到1938年,美國Owens Illinois Glass公司與日本日東紡績公司才開始生產玻璃長纖維。
但是,這個時候生產的光纖是裸纖,沒有包層。
我們知道,光纖的傳播是利用全內反射原理,全內反射角由介質的折射系數決定,裸纖會引起光泄漏,光甚至會從粘附在光纖上的油污泄漏出去。
包層的問題,直到1950年后才得以解決。
1951年,光物理學家Brian O’Brian提出了包層的概念。然后,有人試圖用人造黃油作為包層,但并不實用。
1956年,密歇根大學的一位學生制作了第一個玻璃包層光纖,他用一個折射率低的玻璃管熔化到高折射率的玻璃棒上。
玻璃包層很快成為標準,后來塑料包層也相繼出現。
眾所周知,光纖是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纖維中,基于全內反射原理形成光傳導。通常,光纖的一端的發射裝置使用發光二極管或一束激光將光脈沖傳送至光纖,光纖的另一端的接收裝置使用光敏元件檢測脈沖。
1960年代,電信工程師們正在尋找更多的傳輸帶寬方式。無線電、微波的頻率已不能滿足增長中的電視、電話對帶寬的要求,因此他們想找一種更高的頻率來承載信號。電話公司認為即將到來的可視電話,又會增加對帶寬的需求。
1960年,Theodore Maiman 向人們展示了第一臺激光器。這燃起了人們對光通信的興趣,激光看起來是很有前途的通信方式,可以解決傳輸帶寬問題,很多實驗室開始了實驗。
不過,很快他們發現,空氣并不是激光通信傳播的優良介質,受天氣的影響太嚴重了。自然,工程師們把目光轉移到光纖上。
有了發光源,包層的問題也解決了,看起來光纖通信到來的日子不遠了。然而,接下來的問題讓不少人打了退堂鼓。
有了包層的光纖,不過是能做成靈活的內窺鏡進入人體的咽喉、胃部、結腸,而其使用于內窺鏡中,光傳播3米能量就損失一半。用于人體內臟檢查還可以,但用于長距離的光通信,簡直天方夜譚。
光纖傳播損耗太大,不適合于通信,很多工程師放棄了光纖通信的嘗試。
但總是有些人不肯輕言放棄。他們決定,一定要找出影響光纖損耗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終于在1966年,年輕的工程師、英藉華人高錕(K.C.Kao)得出了一個光纖通信史上突破性的結論:
損耗主要是由于材料所含的雜質引起,并非玻璃本身。
“光纖之父”高錕
他預言,光束在高純度的光纖中傳播至少500米時,還有10%的能量剩余。
騷年,你在開玩笑吧?對于很多人而言,這個預言如同神話一樣。
1966年7月,高錕就光纖傳輸的前景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論文。該文分析了造成光纖傳輸損耗的主要原因,從理論上闡述了有可能把損耗降低到20dB/公里的見解,并提出這樣的光纖將可用于通信。
現在大家都知道,43年后,高錕因為這篇論文獲得了200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可是在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
高錕像傳道士一樣到處推銷他的信念,他遠赴日本、德國,甚至美國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對于自己相信的東西,高錕很固執。也許正是出于這樣的“固執”,高錕的論文消除了學術界、工業界的疑慮,證明了光導纖維傳輸信息的可行性,大家馬上就跟上來了。
后來光纖變成了熱點,工業界投入人力和財力,科學家、工程師全力以赴。
四年以后,美國康寧公司就真的拉出來了20dB/公里的光纖。
美國康寧公司
康寧公司第一個實現了與理論一致的結果,并突破了高錕所提出的每公里衰減20分貝(20dB/km)關卡,證明光纖作為通信介質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使用砷化鎵(GaAs)作為材料的半導體激光(semiconductor laser),也被貝爾實驗室發明出來,并且憑借著體積小的優勢而大量運用于光纖通信系統中。
至此,光纖才真正開始應用于光纖通信。因此,我們把1966年稱為光纖通信的誕生年。
從那以后,光纖通信正式開始揭開序幕…...
1972年,傳輸損耗降低至4dB/km。
1973年,我國郵電部武漢郵電學院開始研究光纖通信。
1974年,美國貝爾研究所發明了低損耗光纖制作法——CVD法(汽相沉積法),使光纖傳輸損耗降低到1.1dB/km。
1976年,貝爾實驗室在亞特蘭大建成第一條光纖通信實驗系統,采用了西方電氣公司制造的含有144根光纖的光纜。第一條速率為44.7Mbit/s的光纖通信系統在地下渠道中誕生。
此時,日本電報電話公司開始了64km、32Mbit/s突變折射率光纖系統的室內試驗,并研制成功1.3微米波長的半導體激光器。
1978年,我國自行研制出通信光纜,采用的是多模光纖,纜心結構為層絞式。
1979年,日本電報電話公司研制出0.2db/km的極低損耗石英光纖(1.5微米)。
第一個商用的光纖通信系統問世。這個人類史上第一個光纖通信系統,使用波長800nm的砷化鎵激光作為光源,傳輸的速率達到45Mb/s,每10公里需要一個中繼器增強信號。
接著,第二代商用光纖通信系統也問世了。它使用波長1300nm的磷砷化鎵銦(InGaAsP)激光。
早期的光纖通信系統雖然因色散(dispersion)問題影響了信號質量,但是1981年單模光纖(single-mode fiber)的發明克服了這個問題。
到了1987年時,一個商用光纖通信系統的傳輸速率已經高達1.7Gb/s,比第一個光纖通信系統的速率快將近四十倍。同時傳輸的功率與信號衰減的問題也有顯著改善,間隔50公里才需要一個中繼器增強信號。
1980年代末,EDFA的誕生堪稱光纖通信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它使光纖通信可直接進行光中繼,使長距離高速傳輸成為可能,并促使DWDM的誕生。
到了第三代的光纖通信系統,改用波長1550nm的激光做光源,而且信號的衰減已經低至每公里0.2分貝(0.2dB/km)。之前使用磷砷化鎵銦激光的光纖通信系統常常遭遇到脈波延散(pulse spreading)問題,而科學家則設計出色散遷移光纖(dispersion-shifted fiber)來解決這些問題。這種光纖在傳遞1550nm的光波時,色散幾乎為零,因其可將激光的光譜限制在單一縱模(longitudinal mode)。
這些技術上的突破,使得第三代光纖通信系統的傳輸速率達到2.5Gb/s,而且中繼器的間隔可達到100公里。
第四代光纖通信系統引進光放大器(optical amplifier),進一步減少中繼器的需求。另外,波分復用(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技術則大幅增加了傳輸速率。
這兩項技術的發展,讓光纖通信系統的容量以每六個月增加一倍的方式大幅躍進,到了2001年時已經到達10Tb/s的驚人速率,足足是80年代光纖通信系統的200倍之多。
后來,傳輸速率進一步增加到14Tb/s,每隔160公里才需要一個中繼器。
第五代光纖通信系統發展的重心在于擴展波分復用器的波長操作范圍。傳統的波長范圍,也就是一般俗稱的“C band”約是1530nm至1570nm之間,新一帶的無水光纖(dry fiber)低損耗的波段則延伸到1300nm至1650nm間。
另外一個發展中的技術是引進光孤子(optical soliton)的概念,利用光纖的非線性效應,讓脈波能夠抵抗色散而維持原本的波形。
作為20世紀人類社會所取得的最偉大的技術成就之一,光纖通信技術是人類向信息化時代邁進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石。如果沒有光纖通信的發明,就沒有舒適和便利的互聯網生活。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63瀏覽量
103409 -
光纖通信
+關注
關注
20文章
491瀏覽量
44764
原文標題:光纖通信簡史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