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與美國的Uber,本質上都是基于互聯網的智能打車軟件,讓任何擁有家用汽車的司機都可以與出租車司機一樣,服務于打車用戶。 在滴滴,Uber出世之前的出租車行業,一直面臨著車臟,叫車慢,服務態度差,昂貴等種種問題. 隨著移動互聯網、定位技術以及云計算的慢慢普及,使解決這些問題的技術條件逐步成熟。滴滴,Uber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
2018年,滴滴出行在業務發展中受到數次影響巨大的挫折。其順風車業務出現多次女性乘客受到侵害并喪失生命的重大事故。 8月26日,滴滴就樂清順風車乘客遇害一事發表聲明,決定自8月27日零時起,在全國范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內部重新評估業務模式及產品邏輯。
作為一個基于互聯網+AI的打車軟件,滴滴的順風車業務究竟是什么類型的產品?在滴滴的快車,優享和出租車等正常打車服務之外,為什么要推出順風車業務?如果從互聯網大腦模型看,滴滴的戰略意圖和犯下的戰術錯誤在哪里?
一.關于互聯網大腦模型和發育簡史
1969年互聯網誕生以來,經過近50年的發展,互聯網的類腦架構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過去20年中,互聯網大腦模型中的各個神經系統逐步發育成熟,并在2018年進入互聯網“腦”時代。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創新技術涌現又被淘汰、無數創業公司誕生然后死亡,但互聯網向類腦架構進化的步伐,一直堅定和不可阻擋。從過去50年的發展看,那些順應這一趨勢,在大腦模型中占據有利部位的企業擁有了更強的競爭優勢。而那些處于過渡階段或劣勢位置的企業就有更大概率被淘汰或兼并。
1969年 互聯網誕生,人類從此進入聯合進化的新階段。
1974年 Tcp/ip協議誕生,為互聯網鏈接的設備之間有共同交流語言方式奠定基礎。
1991年 萬維網誕生,為互聯網傳遞用戶數據的格式統一奠定基礎,為互聯網大腦中樞神經發育奠定基礎。
2004年 互聯網類腦神經元網絡快速發育,博客,社交網絡,web2.0爆發、
2007年 互聯網中樞神經系統開始快速發育,云計算開始快速發展
2009年 互聯網感覺神經系統開始快速發育,物聯網開始爆發
2010年 互聯網神經纖維開始快速發育,3G,4G,光纖,衛星通信和定位快速發展
2012年 互聯網運動神經系統開始快熟發育,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提出,3D打印,無人機,智能汽車,云機器人開始興起。
2013年 互聯網大數據開始爆發,伴隨互聯網類腦神經元網絡,互聯網感覺神經系統,運動神經系統,神經纖維的成熟,互聯網數據急劇增長。
2015年 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結合并爆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智能化開始加速,人工智能成為激活互聯網大腦各神經系統形成云反射弧的重要動力(聽覺系統、視覺系統、運動系統、邊緣計算、大數據+AI,互聯網云反射弧)。
2018年 互聯網大腦模型初具雛形,各科技公司將自己的業務核心與互聯網類腦架構結合,涌現大量智能巨系統,包括谷歌大腦,訊飛超腦,百度大腦,阿里ET大腦,360安全大腦,騰訊超級大腦,華為EI智能體
二、滴滴出行在互聯網大腦模型中的位置
滴滴的服務乘客的流程是這樣的:用戶發出需求,滴滴的中央智能系統(滴滴大腦)進行調度,發送需求給司機,司機做出響應,駕駛汽車找到用戶并運送到目的地。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滴滴是一種基于機器智能的云反射弧平臺公司。用戶、手機、3G,4G移動通訊作為感受器和傳入神經,滴滴的中央智能系統(滴滴大腦)作為神經中樞,3G,4G移動通訊、滴滴司機(汽車)作為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一次滴滴的服務就是一次與交通有關的云反射弧實現。
強大的算法和計算能力是滴滴爆發式增長,也是滴滴順利完成云反射弧的重要保障,2018年1月,滴滴在2018智慧交通峰會上正式發布了智慧交通戰略產品“交通大腦”,攜手交管部門,運用AI的決策能力解決交通工具與承載系統之間的協調問題。
2016年,滴滴平臺上每天產生超過50TB數據(相當于5萬部電影),超過90億次路徑規劃次數。滴滴出行平臺完成14.3億訂單,累計行駛里程達128億公里,相當于環繞中國行駛29萬圈,累計行駛時間達4.9億小時。所以滴滴“交通大腦”處理的是現實出行的海量數據,通過對每天24小時不間斷產生的新數據,以及檢測這些數據本身產生的二度數據,包括ETA、路徑規劃、實際路線、匹配時間等等,進行研究、學習,最終實現訂單匹配效率的提升。
到2017年滴滴出行相關數據顯示:滴滴出行共覆蓋了全國400多個城市的約4.5億人口,全年累計提供74.3億次出行服務,其中并不包括單車及車主服務。滴滴全年免費為出租車司機鏈接了超過11億次出行需求,滴滴順風車和快車服務累計分享座位超過10.5億次。
三、滴滴順風車的戰略意圖和戰術錯誤
從上面的數據看,滴滴是一家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核心的交通出行服務公司,為解決社會出行困難提供了現代化的解決方案。事實上也的確方便了數以億計的中國用戶,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要推出滴滴順豐車呢?
滴滴順風車是滴滴公司推出的一款拼車軟件,繼“ 滴滴打車 ”、“ 滴滴專車 ”、滴滴企業出行服務后在移動出行領域推出的第四款產品。順風車原本是指搭便車、順路車、拼車。倡導同路的朋友搭乘一輛車出行,為交通減壓,為環境增分。2015年 滴滴順風車在北京正式上線。那時,快車、專車還未擁有合法的身份,一直游走在法律邊緣,而“拼車”領域率先受到國家政策的鼓勵,這無異于給滴滴添加了新增長點。
滴滴建立順風車平臺后不久,就把特色定位在了“社交”上,在滴滴看來,社交能推動順風車的發展,順風車也能刺激社交的增加。從這里可以看出滴滴希望通過這個產品向互聯網大腦模型中的群體智慧領域進軍,以獲得更為全面的領域覆蓋、更大的用戶粘度和上市市值。應該說這個戰略意圖本身并沒有錯誤。是符合互聯網大腦發展規律的。
但問題出在執行戰略意圖的戰術設計或產品規劃上,由于滴滴出行是一個將旅客、車、司機連接在一起的云反射弧平臺,社交對象是旅客和司機,他們會通過車這個封閉空間產生直接聯系,并處于高速運動和復雜的交通環境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會導致滴滴的云反射弧服務失敗,并對旅客和司機的安全造成重大影響。
滴滴在技術服務流程的特點,與騰訊,百度,支付寶、愛奇藝,今日頭條等純粹的網上社交和大數據公司非常不同,安全的需求明顯高過幾個數量級。
但很可惜的是,作為滴滴順風車的產品設計者明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就像咖啡館、酒吧一樣,私家車也能成為一個半公開、半私密的社交空間。”滴滴順風車原負責人表示,“這是一個非常有未來感、非常sexy的場景,我們從一開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這個方向打。”。
把滴滴順風車當做普通的社交大數據公司。用 交友牌,甚至露骨的性暗示來吸引司機和旅客進入這個社交平臺。甚至允許司機通過平臺上用氣質、長相對女性乘客進行“標簽評價。這些為2018年出現幾次影響巨大的事故埋下伏筆。
應該說滴滴順豐車 sexy+社交的定位是一個嚴重的戰術失誤,從互聯網大腦模型看,滴滴順豐車的社交定位在戰略上沒有問題,但如果要保證云反射弧完成,定位就應該是安全+社交。
所有的產品規劃都要圍繞如何保證乘客,司機的安全,保證滴滴服務的云反射弧安全完整執行來設計,包括乘客和司機的社會信用、車輛的質量和定位。乘車過程中保護乘客和司機的安全規范,服務結束后的相互安全評價,意外狀況的緊急處理機制等等諸多方面。
對于社交中的sexy問題,本身并沒有被否定,在直播、網絡游戲、娛樂新聞等非嚴肅社交領域,sexy依然有其作用,因為這些領域的非接觸性,對安全并無直接影響,
關于互聯網大腦的定義:
互聯網的大腦模型就是互聯網向與人類大腦高度相似的方向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類腦巨系統架構;互聯網大腦架構具備不斷成熟的類腦視覺、聽覺、軀體感覺、運動神經系統、記憶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
互聯網大腦通過類腦神經元網絡將將社會各要素(包括但不僅限于人,AI系統,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自然各要素(包括但不僅限于河流,山脈,動物,植物,太空)鏈接起來,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交互,互聯網大腦在群體智能和機器智能的驅動下通過云反射弧實現對世界的認知,判斷,決策、反饋和改造。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66瀏覽量
103460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09瀏覽量
238925
原文標題:用互聯網大腦模型分析滴滴的戰略意圖和戰術失誤
文章出處:【微信號:AItists,微信公眾號:人工智能學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