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火了會被玩兒壞。”這是9月2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人工智能科學家李開復博士在《AI·未來》新書發布會上的感嘆。
李開復表示,AI催生了一批公司進行AI概念包裝,使得一些公司處于估值偏高的情況,但目前AI處于一個估值調整期,今年上半年已經有些項目估值下降了20%~30%,未來將會向合理趨勢發展。待估值合理后,AI項目的投融資機會會更多。
李開復還提到,在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不過,由于企業決策、工會影響和政府政策,實際過程中實現取代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15年內人工智能有能力取代5類工作
2017年5月,人類圍棋冠軍先后輸給人工智能算法“AlphaGo”后,掀起的人工智能話題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李開復稱這一事件為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間。
2018年9月,李開復新書《AI·未來》在全球同步發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獲悉,在新書中,人工智能的發展被大致分為四波浪潮:互聯網智能化(Internet AI)、商業智能化(Business AI)、實體世界智能化(Perception AI)、自主智能化(Autonomous AI)。每一波浪潮都運用了人工智能的不同能力,顛覆了不同的產業,讓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
李開復提到,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拼圖之一。過去3年,中國各地掀起了一波人工智能熱潮,從科技界、商界、各級政府機關開始,一直蔓延到各行各業,甚至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在學習人工智能知識。
在李開復看來,基于當前技術的發展程度與合理推測,在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
這些崗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工作和任務場景:
重復性勞動——特別是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地方完成的工作,如洗碗、裝配線檢查、縫紉;
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如客戶服務、電話營銷;
相對簡單的數據分類,或思考不到1分鐘就可以完成識別的工作,如文件歸檔、作業打分、名片篩選;
在某公司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工作,如銀行理財產品的電話推銷員、某部門的會計;
不需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如分揀、裝配、數據輸入。
機器人進展比AI軟件慢:它們仍然非常笨拙
盡管AI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節省人力資本,但為了確保人類的職業生涯不會因人工智能替代而中斷,需要了解“在可見的未來里,人工智能做不到什么”。
李開復提到,雖然有媒體報道,稱巨額投資將用于開發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但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能放射科醫師等人工智能應用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普及。
“實際上在機器人和機械學方面取得進展比人工智能軟件慢。機器人仍然非常笨拙,看看機器人拿鉛筆的樣子,你就會懂我的意思。”李開復表示,由于人工智能不擅長提出新概念、沒有人類的情商,人類也不愿“信任”機器,讓機器來處理人性化任務。
因而有幾類工作難以取代:
創意性工作都,例如醫學研究員、人工智能科學家、獲獎劇本作家、公關專家、企業家;
復雜性/戰略性工作,例如首席執行官、談判專家、并購專家;
靈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醫生、飛機機械師、脊椎按摩師。
“我們應該具有戰略性思維,并以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工作為目標。我們應該致力于終身學習,更新我們的技能,了解新趨勢,并尋找新機遇。”李開復表示,應該積極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特別是專業人士,更多的數據和使用量能夠使人工智能不斷優化。同時應該使用上述工具來工作,保持開放態度,明確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更多的日常任務,使人們能夠關注更適合人類發展的領域。
此外,李開復提到,應該鼓勵批判性思維和各種創造力,不僅僅是科學和工程,還有藝術、建筑、音樂、詩歌、表演、講故事等。應該接受傳統工作崗位正在流失的現實。對于老年人,當需要提前退休時,請考慮接受,通過打零工和志愿服務賺取一些收入并過上喜歡的生活。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206瀏覽量
238272
原文標題:李開復:AI能在15年內取代40%~50%崗位
文章出處:【微信號:tjrobot,微信公眾號:天津機器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