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鄭和下西洋之后開始鎖國,中國于是失去了整個大航海時代。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在發展的關鍵節點,一方面,中國人切忌自我陶醉,須保持頭腦清醒、看到數字背后隱藏的重大問題,別把“中國組裝”當成“中國制造”;另一方面,也不必對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心懷恐懼,這都是伴隨中國崛起而來的、中國與世界的相互調適。
我們要做的,是吸取教訓,以平常心態客觀看待自己和世界,扎扎實實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為我們講述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他提醒新時期要正確評估中國的綜合實力以及應當承擔的國際責任。
改革開放以前,我們把自己的門關起來了。
從1978年到現在的40年里,中國的改革是在開放狀態下進行的。
當時,剛好趕上1980年代英美國家發起的新一波的全球化。于是,中國成了其中最大的參與者。
1、打開國門,改變世界
我1981年上大學的時候,中國人均GDP不到300美金,資本短缺。然而,要發展一定要有資本。改革初期,中國特別為外資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比如外資到中國來,前幾年可以免稅。第一波進來的是海外華人的資本,而后是西方及其他國家的資本。1992年***南巡以后,西方資本才大舉進入。
到了1990年代,我們開始真正加入這個體系。
為了加入WTO,要改變我們自己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使之符合世界經濟體系的規范。
進入這個體系以后,中國一直強調:我們的“接軌”就是為了加入這個世界體系,而不是要推翻它。
到了本世紀初,我們開始資本過剩——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標志性事件。不僅僅是資本,我們的產能、技術、基礎設施能力成熟都是撬動發展的動力。
于是,中國開始了“走出去”的步伐。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跟世界經濟體系的互動發生了很大變化。
當今世界體系是由西方歐美國家為主導建立起來的,對中國不見得公平,所以要在這個體系里進行改革。因此,中國主張聯合國體系的改革、世界銀行體系的改革、國際和平組織的改革。
十八大以后,中國對外都表達得很清楚,隨著經濟力量的變化,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亞投行,中國不是要取代現有的世界組織體系,但中國有能力對它做一個補充,通過創新來做制度補充。
在制定新規則的時候,中國不僅要考慮到自己的利益,還要考慮到其他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體系的利益。
2、中國模式乃大勢所趨
當世界走向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走向了世界,成為世界這個經濟舞臺上的重要一員:我們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國、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中國已經加入了世界銀行、WTO等所有的重要國際組織,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也隨之水漲船高。
歐美主要國家目前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是因為歐洲人、美國人不可避免地會用他們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中國。實際上,中國怎么改,也不可能變成美國或歐洲那種市場經濟。
中國逐步成為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沒必要一定要與西方市場同質化,這是不可能的。即使中國有這樣的意圖也辦不到,因為結構不一樣、文化不一樣、甚至人也不一樣。但不一樣的市場制度不見得一定會發生沖突,這是一個互相調適的問題。
當然,整個西方也沒有一個明確的關于市場經濟的標準定義。
英美經濟跟歐洲大陸不一樣,德日也不一樣。
西方自由市場經濟并不是最好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西方的市場經濟逃避不了周期性的危機,如1930年的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發揮的作用要比西方的更大。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大的經濟危機,這跟政府的調節作用有關。對發展模式的探索也是中國對世界作出的貢獻。
法英等歐洲國家、新加坡的國有部分比例不比中國低。但是相較這兩個國家,中國政府、尤其地方政府發揮的作用還是相對過大,市場的作用還并不充分,而市場是分配資源最有效的方式。
這一點,中國還是存在很多可改進的空間。
縱觀世界,資本主導的西方出現了問題,計劃經濟主導的國家也出現問題了,混合經濟是大勢所趨。
3、互聯網只有美國一家獨大
***有一句話: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驕傲使人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舉個例子,很多年來,大家都說這個世界上互聯網只有中美兩強。確實,美國和中國都有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日本、歐洲沒有。
但是,我的觀點不一樣。
在我看來,互聯網只有美國一家獨大。
因為中國只是應用了美國的原創性技術。
這次中興事件,就暴露我們的弱點:人家不給你芯片,你就休克了。觸屏、系統(WINDOWS、Android)都不是我們的,如果人家這些系統都不給你用,你就什么都沒有了。
其實,中國所謂很多創新都是應用性的東西。我們的游戲占有的海外市場比美國大。但是,我們要看到差距背后的原因:美國對這些不感興趣,美國做標準,中國只是做地方市場。并且,這個地方市場也建立在美國的技術之上,中國很少有原創性的東西。
中國要好好地排查一下自己的家底,弄清楚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現在,中國面臨的情況是離不開外國技術。美國確實要依靠中國市場賺錢,但是,缺了中國,它自己沒有致命的問題。
誠然,當今世界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各有分工,不需要事必躬親。但是,對中國這樣的大經濟體來說,核心技術必須獨立自主——世界市場是穩定運作的,沒問題;一旦出現問題,有國家對我們發起貿易冷戰、技術封鎖,就會面臨困境。
4、勿把“中國組裝”當“中國制造”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制造”引起了西方的恐慌。
然而,比較一下上世紀70年代的“德國制造”、80年代的“日本制造”,就會發現,“中國制造”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德國、日本整個東西都是他們自己的,而“中國制造”很多產品是從西方和其他國家過來、利用我們的廉價勞動力進行了組裝,然后再出口。
富士康很典型,那只是一個組裝工廠,不是中國制造業。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組裝”的概念比“中國制造”更科學,當然我們也有一些技術成分在里面。
現在,工業已經到了4.0版,那什么概念呢?
工業1.0版,就是機械化;
2.0版,自動化;
3.0版,信息化;
4.0版,智能化。
我到廣東各地調研時問地方領導:你們的企業到底在哪一個版本?
我得到的答案是:大部分的企業還處于1.0版到2.0版之間。
中國工業體系確實很全面,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有,3.0版4.0版有很多,但不是原創,核心技術都是國外的。
依靠人家的梯子爬上來,人家把梯子抽走,你就會摔下去。
通過競爭才能做出自己的原創性的東西,必須靠自己的梯子爬上去,否則永遠要跟在人家后面。
5、對GDP必須保持清醒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這個數字得益于我們的人口總量,我們的人均GDP很低,還不到1萬美元,而美國人均超過5萬,新加坡有5.6萬。
對比一下,就會明白,中國還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到2050年,中國要分三步走:
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
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還有不到兩年就是2020年,接下來的15年要怎么走呢?我想,人均GDP至少要再加1萬美元左右。
我們必須保持頭腦清醒,至少要把自己提升到“亞洲四小龍”的最后一位,即中國臺灣的水平(2.5萬美元左右)。即使這樣,也有很長時間要走——從不到1萬到2.5萬,還有1.5萬美元的距離。
早期,我們的發展是簡單擴張型的,實現這個跨越,靠廉價勞動力就可以。但是,從1萬到2.5萬就比較難。這幾年,中央一直強調要從數量型經濟轉向質量型經濟,究其原因,就這個道理。
今后中國經濟發展一定要靠技術、附加值高的產業,這條路可能越走越難,至少不會像前面幾十年那么容易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同時,雖然很多人都希望中國站到世界舞臺的中心,但是也不能忘記:你離世界舞臺越近,所承擔的世界責任就越來越大。
很多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體系中的貢獻都名列前茅。
但是,如果按照中國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來衡量,要求中國做出世界第二的貢獻,那就很不公平了。
這不能從總量來看,不能脫離人均GDP。美國人均GDP5萬多,中國1萬都不到。如果在該項投入過多,怎么跟國民交代呢?如何實現內部的可持續發展呢?
所以不能過度地承擔責任,影響到國內可持續的發展。一旦內部可持續發展出現問題,外在影響力也就成了無本之木了。
因此,外部責任要與國內發展情況相適應。
6、中國不會是下一個美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關系不是一對簡單的雙邊關系,它是今天支撐整個國際體系的兩根柱子,哪一根都不能倒,倒了天就塌下來了。其他的關系都是輔助性的。
另外,所謂的G2模式并不是說中美兩國要同質化、掌握同樣的領導權。
首先,美國的發展模式跟中國不一樣。
在中國發展的時代,中國不可能再搞以前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只能通過現在自己的方式走出去。
其次,美國充當了世界警察,中國沒有這個想法。
美國在海外駐軍有多少?中國除了聯合國維和部隊,有海外駐軍嗎?中國在吉布提建立了首個海外基地,炒得很熱,但是我覺得就是一個簡單的補給站。
美國以前占領過日本、德國,中國會嗎?不會。
中國為什么要搞多邊主義?正是由于世界并非只是中美兩個國家的,大家都要出錢出力,來維持世界秩序。因此,G2提出了好幾年,中國官方從來沒接受過。
G2的說法只是表明這兩個國家都很重要:
兩個國家合作,能解決很多問題;兩個國家不合作,很多問題都解決不了;兩個國家對抗了,很多國家都要遭殃。
進一步來說,在更大的程度上,G2標志著責任,而非權力。
美國現在從聯合國的一些機構退出去——當世界警察當煩了,沒錢再當世界警察了。當美國不承擔責任、只使用權力時,大家就會說它是個大壞蛋。
中國會成長為一個世界大國,但是,中國不是美國。
我想,有一個美國已經夠糟糕了,再來一個的話,更糟糕。
7、我們被欺負了嗎?
今后,中國與美國乃至世界需要互相調適。
一方面,其他國家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中國的文化、法律、法規或者政策,等等;另一方面,中國也要適應世界體系的規則與文化,就如同任何人去美國,就要適應美國當地的法律,去歐洲、日本也一樣。
這并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但是,只有當中國跟世界互相調適過、互相適應了,才能實現真正的“一體化”。
于是,大家看到,中國跟有些國家之間存在些摩擦,這是非常正常的狀態,沒有摩擦才不正常。
以WTO問題為例,中國做了妥協,美國為了讓中國成為這個世界體系的一部分,也做了妥協。今天,特朗普認為美國向中國妥協太多了,對WTO不滿了;中國認為自己的妥協也很多了,不愿意更多。這些看法都是從自己國家利益的角度上考量的,容易理解。
有人感覺這個調適過程,好像我們被人家欺負了。其實不然,妥協都是雙向的,人家到中國來要遵循中國的法律法規。換言之,我們的企業去了美國,就要按照美國的法律行動,美國的企業到了中國也是一樣。
另外,就像上文提到的上世紀80年代,我們給了外資很多優惠,如果放在現在,可能有些人就不接受了,要“人人平等”。
因此,我們應該保持平常心態,去評價當前中國和世界相互適應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摩擦和問題,不要太情緒化。
對于中美貿易摩擦,沒必要把它當成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也不要用民族主義情緒、或者說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眼光來看待它。美國要適應中國,中國也要調適自己。
8、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從整個世界史來看,進步都需要改革開放。
改革就是內部改革、外面開放。
中國跟世界體系發生的變化就是開放。
唐朝的時候,中國多么開放,很多政府的部長級官員都是外國人。現在說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際上在唐宋就有了。這幾年,南海海域發掘出了中國宋朝沉船,證明那個時候中國的貿易已經很發達了,明清以后,慢慢又封閉起來。
1500年世界海洋時代拉開帷幕,擁有著強大海上力量的明朝卻實行了海禁政策,中國由此失去了一個時代。
不過,即便是在“閉關鎖國”的狀態下,中國的瓷器也遠銷到歐洲。在當時的歐洲,中國瓷器受追捧的程度超過了今天的iPhone。我在英國待過幾年,到歐洲各個大家族去看,如果沒有中國瓷器,這個家族就算不上貴族。
中國要吸取這個教訓,切勿陷入“明朝陷阱”。改革開放的道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國家領導人宣布的幾項重大的改革,如海南島自由貿易區、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這些都必須是在開放條件下才能做起來、也只能在開放條件下發展下去。
這幾年,美國搞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但是從達沃斯到博鰲,中國一再強調,即使面臨西方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還是要開放、更加開放。
從更宏觀的視角觀察,中國40年的成就都建立在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也只能通過持續的改革開放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
中國制造
+關注
關注
11文章
465瀏覽量
26581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63瀏覽量
103387
原文標題:勿把“中國組裝”當“中國制造”,中國模式是大趨勢!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