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次發布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效應評價暨技術政策指南》,結合大量的行業數據,分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指標現狀,以及與國外的技術差距。
數據統計顯示,新能源汽車產品能耗水平、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等技術指標向好,對投資、就業、稅收拉動效應明顯,為整個社會的節能減排做出了貢獻。
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新能源汽車行業仍然存在產能過剩、投資過熱等情況,產品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仍然有待提升,智能化關鍵技術、燃料電池技術等與國外存在明顯差距。
?目前產品的技術指標很大比例能夠到補貼門檻
因為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從2018年6月12日開始正式實施,中汽中心就基于2018年5-8批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以及2018年6-7月合格證產量數目,分析了新能源乘用車、客車和專用車的關鍵技術指標,對產品技術效應做出了如下評價。
1.乘用車
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技術成效評價——純電動乘用車電池系統能量密度保持快速提升態勢。系統能量密度高于115Wh/kg的車輛已經占到98%,達到1倍補貼系數門檻;其中,高于140Wh/kg的車輛占比56%,達到1.1倍補貼系數門檻。
中汽中心預計,今年下半年到2019年,動力電池的系統能量密度還會繼續提升,預計2019年平均密度在150Wh/kg左右,部分車型可能還會達到170Wh/kg。
續駛里程技術成效評價——目前各個里程區間均有車型分布,市場需求多樣化,但主流車型大多分布在300-400km區域。從未來趨勢看,續駛里程還將繼續保持增長,預計2019年平均續駛里程350km。
2.客車
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技術成效評價——政策補貼門檻是115Wh/kg。135Wh/kg以上車型占比高達86%,達到1.1倍補貼標準。年均提高18%左右,未來提升幅度減緩。
3.專用車
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技術成效評價——主要集中在125~130Wh/kg區間,政策補貼門檻115Wh/kg,115~130Wh/kg車型占89%,其中130~145Wh/kg車型占11%。
4.動力電池
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技術成效評價——中汽中心對2010年以來動力電池的技術成本進行了統計分析。2017年已經出現了系統能量密度150Wh/kg以上的配套產品,比2010年提升近1.9倍;成本降低到1400元/kWh,比2010年降低約80%。
?智能化關鍵技術與國外同行差距很大
通過多項指標的對比可以看出,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產品在能耗、續駛里程、電池能量密度、量產車智能化功能裝配數量等指標上的表現差不多持平,但在燃料電池技術、安全性技術、智能化關鍵技術等方面,國內產品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1.能耗水平技術對比評價
我國純電動乘用車能耗整體水平較國際主流產品尚存差距。但是從能耗上看,目前我國很多產品已經達到1.1倍補貼系數門檻。
我國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油耗表現已接近國際主流產品。目前插電式混合動力在油耗門檻上要求比較高,而且受到排放升級的制約,它的提升空間不是很大。
2.續駛里程技術對比評價
我國產品續駛里程與國際主流產品處于同一區間,但從價格上來看,缺乏高端產品。
3.電池技術對比評價
我國產品的能量密度指標和國外產品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甚至部分車型的能量密度還高于國外,但安全性、一致性、成本、研發創新及裝備制造等仍落后。
4.燃料電池技術對比評價
我國燃料電池乘用車水平和國外差距較大,像豐田、現代等企業燃料電池乘用車已經批量生產,而我國尚未規模量產。根據國內外主流車型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到,我國產品在FCE功率密度、燃料電池系統功率、FCE耐久性、百公里加速性能、FCE低溫啟動性能等方面都存在不小差距。
5.安全性技術對比評價
2017年以來,電動汽車安全事故增多。根據分析,事故原因包括質量問題、設計缺陷、結構損壞、接口松動、電池超期服役、電纜過載、維護疏漏、人為因素等。中汽中心對8款質量成熟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進行碰撞實驗,達到4星的僅有4款,產品仍需提高安全可靠性。
電動汽車安全是多種因素造成,不僅是產品的問題,還有消費者使用習慣的問題,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共同努力,是一項系統工程。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519瀏覽量
99414 -
電池系統
+關注
關注
9文章
390瀏覽量
29919
原文標題:【索爾科技?媒體視點】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狀況一覽
文章出處:【微信號:weixin-gg-lb,微信公眾號:高工鋰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