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29日8時43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法合作研制的首顆衛星——中法海洋衛星。
中國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介紹說,中法海洋衛星由兩國歷時13年合作研制完成,中方負責提供衛星平臺、海風觀測載荷以及發射測控,法方負責提供海浪觀測載荷,衛星數據雙方共享。這是中法兩國攜手和平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實際行動,旨在推動兩國海洋衛星工程發展和衛星應用服務水平的提升,并將為兩國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中法海洋衛星首次實現海風和海浪同步觀測。該星裝載有中方研制的微波散射計和法方研制的海洋波譜儀,將在距地520公里的軌道上24小時不間斷工作,實現在全球范圍內對海洋表面風浪的大面積、高精度同步觀測,并通過進行與海洋、大氣有關的科學實驗和科學應用的研究,進一步科學認知“無風不起浪、無風三尺浪、有風就有浪、后浪推前浪”等海洋動力環境的變化規律,提高對巨浪、海洋熱帶風暴、風暴潮等災害性海況預報的精度與時效。此外,中法海洋衛星還能觀測陸地表面,獲取土壤水分、粗糙度和極地冰蓋相關數據,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基礎信息。
中法海洋衛星是中國海洋衛星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與已發射的海洋一號、海洋二號等衛星聯合工作,進行探測數據的系統集成,大大提升海洋衛星的探測手段、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形成可見光、紅外遙感、微波遙感相輔相成,全天時、全天候、高空間分辨率的海洋綜合遙感體系,進一步提升和完善中國海洋立體觀測能力。
中法海洋衛星獲得的探測數據將由中法兩國科學家共享,拓展兩國在航天技術、海洋科學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等領域合作。同時,該衛星數據還可提供給世界各國科學家、預報員使用,為海上船只航行安全、全球海洋防災減災、全球海洋資源調查提供服務保障。
據了解,2005年,中法兩國政府簽署關于天文和海洋衛星領域合作的行政協議。2006年,中法兩國航天機構簽署諒解備忘錄,明確職責分工。2009年,中法海洋衛星正式立項。2014年3月,在中法兩國元首見證下,兩國航天機構簽署協議,將中法海洋衛星列入中法合作中長期規劃。
中法海洋衛星工程立項審批、組織管理由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負責,自然資源部為用戶部門。整個工程由五大系統組成,其中,衛星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有效載荷由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和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研制;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發射、測控由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負責組織實施;中方地面應用系統由自然資源部所屬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負責,并與法國地面應用系統進行數據交換。
此次發射任務以“一箭八星”方式實施,除主星中法海洋衛星外,還搭載了1顆白俄羅斯國立大學研制的科教衛星,以及6顆中國有關單位研制的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衛星,也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289次發射。
-
衛星
+關注
關注
18文章
1712瀏覽量
6700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