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火熱的人工智能(AI)仍難以取代同傳翻譯員。9月20日,一名上海的同傳翻譯員發文稱,在當天舉辦的2018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上,現場部署的科大訊飛系統并未機器翻譯發言內容,而是語音識別了人工翻譯員的同傳結果,再轉錄在會議屏幕上,而屏幕上只標注了科大訊飛旗下平臺“訊飛聽見”的標識。
該翻譯員發現,機器對現場英文發言的識別率較低,無法理解識別結果,但中文翻譯流暢清晰。直播中播放的翻譯內容,則與現場人工翻譯員的同傳內容幾乎一致,只是沒有使用翻譯員的原音,而是使用了機器音。
科大訊飛回應記者稱,公司有多種機器轉寫服務,當日會上僅提供了轉寫上屏服務。該主辦方考慮到大會專業技術背景,以及參會者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口音等情況,專門配備了專業同傳譯員。科大訊飛應主辦方要求,僅需提供語音識別技術,直接轉寫譯員翻譯結果,并在會場大屏呈現。同時應主辦方邀約,在直播中展示科大訊飛語音合成技術,即機器念出內容。
科大訊飛稱,公司也提供機器離線翻譯。現場全自動翻譯并同步展示在屏幕上,沒有任何人工同傳參與。比如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對馬云、馬化騰、李彥宏、雷軍等人的發言,科大訊飛都是用的這套方案。
一家翻譯機構的負責人向財新記者表示,在為國際會議服務中,時常碰到這類情況,“結果功勞都歸了訊飛AI(人工智能)翻譯”。當會議不請同傳人員,只靠機器的時候,就會體現出明顯的差距。
該負責人稱,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能力較強,大會的同傳翻譯一般都會識別接入人工同傳的內容,而不是機器翻譯。讓他不滿的是,有時訊飛有意模糊翻譯來源,會讓人誤以為是機器翻譯。
“個別同傳譯員對科大訊飛的誤解,我們認為僅僅是對會議服務分工的溝通了解不清(所致),目前我們已經委托會議主辦方進行溝通,希望盡快消除誤解。”科大訊飛在回應中稱。
AI無法替代同傳
科大訊飛今日回應投資者稱,從沒講過AI同傳的概念,始終強調是人機耦合的模式。訊飛一直在強調AI目前還無法替代同傳。
事實上,機器識別人工同傳結果,轉錄成發言字幕的做法,被科大訊飛在相關介紹材料中稱為人機耦合。
一名科大訊飛銷售人員向記者表示,在公司提供的會議服務中,中文翻英文使用機器翻譯,英文翻中文則需配備人工翻譯員,因純機器翻譯的結果可閱讀性較差。費用約為每半天時間2萬元左右,包括人工翻譯員。若無需英翻中的服務,每半天的價格則降至1.2萬元左右。
科大訊飛以智能語音技術起家,其訊飛聽見智能會議系統應用較廣,包括2017全國兩會、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等。至于其目前漢英翻譯的水平,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稱,已首次達到大學英語六級口語水平,兩年內可達到專業八級水平。
一位AI研究人員向財新記者稱,目前單純文字的機器翻譯已經達到相當不錯的水平,尤其是外文之間。漢語由于是孤立語種,表現稍差。此外,機器對不標準的口音、多語言混雜的情況仍較難處理。
機器翻譯在實際場景應用中時常出現困難。在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上,騰訊推出的AI同聲傳譯方案,在現場表現欠佳,一度出現大面積單詞無意義重復、大小寫及字符混亂的現象。機器還將“一帶一路”翻譯成為“一條公路和一條腰帶”。
“人翻譯和機器翻譯的方法完全不同。一個人說幾句話,可能翻成一句;說一句話,可能翻成幾句。機器卻不然。”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當時向記者坦言,人類翻譯多是在有準備的條件下,根據對上下文的理解來翻譯。機器翻譯卻是根據語音一一對應,翻譯生硬,自然不能和人類媲美。
洪小文表示,“人能運用所有的智能來解決一個問題,但機器僅具備某一方面的智能。”兩個人在嘈雜的環境下談話,可能只聽清幾個詞,也能理解對方的意思,這被稱為雞尾酒效應。
-
語音識別
+關注
關注
38文章
1742瀏覽量
112717 -
科大訊飛
+關注
關注
19文章
808瀏覽量
61334
原文標題:科大訊飛回應AI同傳造假:主辦方只要求提供語音識別服務
文章出處:【微信號:robot-1hjqr,微信公眾號:1號機器人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