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 近年的雙旗艦陣式是在上半年推出 G 系列,然后 V 系列要在下半年接棒,可是今年的 G7 ThinQ 系列卻選在一年的中間時候登場(接著還來了一臺 V35+,但不在此多談),感覺 LG 手機部門的策略都要被連年虧損而亂了陣腳。不過作為一臺當家旗艦手機,G7+ ThinQ 的設計又有否被打亂呢?小編使用了這臺香港版本的 G7+ ThinQ 一段時間下來,反倒是有種很谷歌的味道。為什么會有這感覺?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外觀設計
就跟老鄉三星的做法相似,LG 今年也沒有在 G7+ ThinQ 的外觀上多著墨,同樣是以極簡的線條來勾畫這部手機,同色系的金屬中框和玻璃機背之間,有著比較前代更明顯的弧度,帶來更好的握感。右機側上放有一顆電源鍵、相對的左側卻有著三顆實體按鍵??兩顆音量鍵和 Google Assistant 專屬按鍵,因為新增的 GA 鍵有保持足夠的距離,所以也不會出現誤觸的疑慮,大家可以安心。機底有著 3.5mm 耳機孔、USB Type-C 3.1 連接口和喇叭,雙 nano-SIM 卡槽則放在機頂之上,混合式卡槽設計讓它可以采用 nano SIM + microSD 卡排列,最高支持 2TB 的記憶卡。
機身依舊獲 IP68 抗水防塵,以及軍規 MIL-STD 810G 摔落測試的認證,耐用度仍然擁有一定的水平。配合 Qi 無線充電器同樣可以進行無線充電,有線快充則支持高通的 QC 3.0 規格。
機背上的配置已經是老樣子了,雙相機底下是為一顆單純的指紋感應器。不同的是 G7+ ThinQ 的相機變成垂直擺放于中軸線上,左側放著激光對焦模組、補光燈等,視覺上有更修長的感覺。嗯?原來不是感覺,G7+ ThinQ 的屏幕是一片 19.5:9 的窄長形 6.1 吋 LCD 面板,原因是 LG 也搭上了異形屏的風潮,引入了劉海設計。不過 LG 這凹進去的幅度并不多,所以實際能夠挖出來的空間其實很有限。無論如何,這樣輕輕偷來的一點空間,再配合本來就相當細的邊框,就帶來相當奪目的全面屏效果。數字上,G7 的機身要比 G6 的長了 5mm,而且大多都反映在屏幕之上,拿在手上就真的很~長~
屏幕 + 音效
G7+ ThinQ 的屏幕除了長,效果也是相當亮眼,不愧是做電視的大廠??應用的 LCD 顯示面板的分辨率達 QHD+ 等級(3,120 x 1,440),色域更涵蓋 100% 的 DCI-P3 和 135% 的 sRGB。LG 把這片面板命名為「Super Bright Display」,原因是它的最大賣點是最高全白亮度能達 1,000 尼特之譜,是市面上最光亮的面板之一。當然這超光亮的顯示并不會是恒常應用,而是只會在使用者點按在快速設定頁中,亮度條旁邊的「亮度提高」按鍵,屏幕在點下按鍵之后就會逐步調亮,維持這 1,000 尼特亮度 3 分鐘,然后就徐徐回到原本的亮度。這做法是能夠平衡到耗電量和實際的需要,畢竟要在太大陽下滑手機,應該不會滑多久吧。在實際使用上,的確這片 G7+ ThinQ 的屏幕表現在色準、亮度都能叫人滿意,而且色調還可以在設定頁里作微調;在播放串流視頻時,還能援 HDR 10 顯示??偟膩碚f,這是小編最喜歡的手機屏幕之一。
在 G7+ ThinQ 的身上居然也會找到 V 系列的特色賣點 —— Quad DAC 音頻解碼芯片,此外 G7+ ThinQ 更是首款支持 DTS:X 模擬立體聲的手機,讓使用者可以按著聽歌或看視頻的用途,個別啟用不同的音效強化功能。兩個功能都可以獨立開關,Quad DAC 音頻解碼芯片大多是在聽歌的時候啟用,可以提升音樂的層次感;但 DTS:X 這功能則可在播放視頻或音樂時,選擇不同形式的模擬立體聲。像是在看動作電影,就可以選擇廣闊模式來強化臨場感;音樂的話,則可以試用前方模式來模擬歌手在面前唱歌的感覺。當然各個音效強化功能都各有利弊,使用者可以慢慢調整設定,這樣也是 G7+ ThinQ 的一個高可玩性之處。
在獨樂樂之余,LG 還特意為 G7+ ThinQ 的外放功能添了點心思,那就是雖然仍然保持機底單喇叭,但卻改良了內部設計,讓其音量倍化。這被命名為 Boombox Speaker 的喇叭,據介紹是利用了手機里的空間當作諧振室,總計有 8cc,是前代 G6 的 17 倍以上。換句話說,就是 G7+ ThinQ 的喇叭輸出會比過往更大聲。因為是音量提升了,LG 也就順道利用了這機身的震動來做個噱頭,把 G7+ ThinQ 放在不同材質的表面上來改變音質,這也是叫「Boombox」的原因。是說,G7+ ThinQ 沒錯是可以通過放在不同材質表面上播放,但其實也要手機的音量調高至一定等級才有足夠的震動,只是使用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周遭,以免影響到他人。
軟件功能
LG 近年在他們手機產品的軟件系統上,其實都沒有加載太多 app 進去,當然某程度是因為手機優化工具、游戲工具之類的東西都直接放在設定頁里,所以在 app drawer 里頭都不會有幾個第三方應用程序就是了。比較特別的是 G7+ ThinQ 里新增的 New Second Screen,光看名字會把它跟之前 LG 的第二屏幕搞混,但其實這只是用來幽默一下自己屏幕上的兩側缺角。在這個 New Second Screen 的設定頁面中,是讓使用者選擇如何顯示或隱藏劉海,包括是如常顯示,或是以不同顏色填滿。而那個真正由第二屏幕演變過來的懸浮工具列,仍然是有保留在 G7+ ThinQ 之中,可以在上面設定不同的 app 快捷徑、聯系人、設定功能等。
至于 G7+ ThinQ 其他的軟件功能,感覺都是從原生 Android 系統搬過來,尤其是 LG 主打在這臺手機上利用 Google Assistant 完成生活大小事。
Google Assistant
前面有說過 G7+ ThinQ 的機側(借鏡同鄉的做法那樣)加入了一顆專門給 Google Assistant 的按鍵,讓使用者可以更便利地使用到這個谷歌的 AI 助手。可是,來到還沒有支持 Google Assistant 的語言地區的話,這按鍵的存在就變成了雞肋,因為 Google Assistant 并不會因為這按鍵而突然會講中文?。∷匀绻到y語言是設定成中文(香港)的話,按下去就只會啟動到「屏幕搜索」的功能,就連雙擊啟動 Google Lens 的快捷鍵也被封印了。可是 LG 的 ThinQ 系列產品就是以搭載智能助手的賣點掛帥啊,所以為了可以用到全功能的 G7+ ThinQ,還是把手機的語言設定為支持 Google Assistant 的語言地區,像是 English (US) 的吧。
在獲得了 Google Assistant 加持之后,G7+ ThinQ 就如煥然一新那樣,由一臺純粹是換了設計的 G6 手機,變成了更具生產力的智能手機。由于小編早已相當依賴 Google 的產品,所以在配合 Google Assistant 的使用之下,就能更簡單地調出各種資料、進行各種谷歌搜索的動作,現在更連啟動手機的各個應用程序都懶得去按,直接按下實體鍵后就說出想要使用的 app 的名稱,或是直接進行截屏的動作。
相機
應用在 LG G7+ ThinQ 上的雙相機都是同樣用上 Sony IMX351 CMOS 的 16MP 相機,分別為支持 OIS 的 f/1.6 標準廣角鏡頭,以及 f/1.9 的 107 度超廣角鏡頭。一如動手玩中提及到的,LG 有著逐步增加超廣角相機焦距的趨向,原因非常簡單,就是為了在保持可能捕捉盡多廣闊景色的優勢之余,希望減少超廣角鏡頭所帶來的桶狀變形問題。實際上 G7+ ThinQ 的超廣角相機所拍攝的成象,也確實能做到 LG 所希望的效果,可惜的是其畫質依舊有著油畫化的問題,不過對于一般應用的話,相信還是堪用的。
來到廣角相機的部分,可能是差別太大的問題,感覺其成像是出奇地好,尤其是在用作記錄生活瑣事、近拍、隨手拍等,都可以有不錯的效果,淺景深和立體感都有更好的表現??墒窃诨璀h的環境之下,不論是哪一顆相機都要相對長的曝光時間,容易因為手抖而影響成像。
G7+ ThinQ 廣角相機和超廣角相機的對比。
這次 G7+ ThinQ 里的相機界面變得相當簡潔,除了把 G6 放在界面頂端的相片預覽功能拿走了,還讓變焦桿與快門鍵結合在一起,不過就把三個最常用的相機功能:Google Lens、人像模式、AI 相機模式都放在取景畫面的下方,用起來也相當順手。
作為預載 Google Lens 的首臺非親生兒子,G7+ ThinQ 是把這功能的選項放在相機界面里,簡單切換過去就可以通過相機來捕捉并辨識身邊的事物。用起來就跟大家手上的 Android 設備都一樣,因為 Google Lens 已經開放給所有 Android 設備使用了。近年手機廠商都爭相追捧的人像模式,這次也不例外地在 G7+ ThinQ 的相機里出現了,而且 LG 也有提供虛化程度的后制選項。至于其效果。.. 小編是認為虛化的范圍似乎沒有其他家的準確,尤其是頭發的周邊的虛化都有點太過了。
之前小編在華為 P20 Pro 評測中有玩過的「AI 攝影大師」,LG 也有他們的版本:AI Cam。在 G7+ ThinQ 的 AI Cam 是可以辨識出「個人」、「花朵」、「寵物」、「食物」、「日落」、「日出」、「風景」、「城市」、「嬰兒」、「動物」、「飲料」、「水果」、「蔚藍天空」、「沙灘」、「雪」、「低光」、「夜空」、「基本」和「文字」,總共 19 個特定場景,然后就會對不同模式的相片加上濾鏡。小編個人是挺喜歡 AI Cam 對于寵物的強化,因為成像的銳利度稍微提高之后,毛色都變得更有光澤、立體;對植物的強化也很不錯,成像的色彩鮮艷度稍有推高,相片會更討喜。
可是,G7+ ThinQ 的 AI Cam 并不靈敏,往往都需要好數十秒才可以給出場景的建議,相比 P20 Pro 更是慢如蝸牛啊。至于所謂的 Super Bright Camera 更是鮮有順利應用到,看來有著嚴重光污染的香港夜景是不夠暗吧。
至于前置相機的部分,相比前代 G6 的 5MP 相機,G7+ ThinQ 終于用上更高像素的 8MP CMOS,以及有著 80 度廣角來滿足群體自拍的需要。而且自拍相機除了基本的美顏功能之外,LG 也有加入特效貼圖來增添趣味,可惜的是選擇不多,也并非目前大熱的 AR 貼圖,不知道 LG 日后會否跟進一下呢?
性能
LG 為 G7 ThinQ 帶來兩個版本,分別是基礎版的 4GB RAM + 64GB 存儲空間,以及小編手上這臺有著 6GB RAM + 128GB 存儲空間的 G7+ ThinQ,不過同樣都搭載了高通 S845 處理器和 3,000mAh 電池,而且同時支持 QC 3.0 和 Qi 無線充電技術。跑分方面,G7+ ThinQ 的成績顯然要比去年的 V30+ 為高,只是在電池容量稍低的情況下,續航力卻大減整整兩個小時。幸好,在小編的中度使用之下,G7+ ThinQ 的電池還是可以撐過一天的使用的。
競爭對手
要說到跟 LG G7+ ThinQ 相襯的競爭對手,在相近時間發布的 一加 6 是個挺好的例子,因為在小編的角度來看,兩臺手機在軟件方面都走著相當清爽的設計,功能也大同小異。最明顯的不同之處是在定價上:香港的 G7+ ThinQ 要價 HK$6,798,但最接近的一加 6 (6+64)則只要 HK$3,998,8+128 版本也不過是 HK$4,498。
要找規格和價位更相似的對手的話,其實還有 HTC U12+。有趣的是這兩家都是少數愿意在音質多花工夫的手機品牌。不過 U12+ 的機身設計卻要比 G7+ ThinQ 的來得更陽剛氣,甚至有點太硬派了,但以創新性來看,其實兩臺手機都可以算是平分秋色,只是小編自己卻會因為有更先進的 Google Assistant 整合,而偏心于 G7+ ThinQ 啰。
另外,同鄉的三星 Galaxy S9+ 也可能是大家在選購手機時的一個比較對手,因為 G7+ ThinQ 跟 S9+ 在核心規格上同樣是有著 S845 + 6GB RAM、雙相機等,不過 S9+ 在香港的定價卻要高一個臺階。但站在玩手機的角度來看,S9+ 的高可玩性(AR emoji、可變式光圈)是略高一籌,與 LG 近來愈變簡潔的方向,剛好成了一個對比。
當然我們不能只看價位而忽略了 LG 在 G7+ ThinQ 加入的獨特功能??超亮屏幕和 Boombox 喇叭,另外還支持 HDR 顯示,有著不錯的娛樂體驗。同時,LG 也是少數會有超廣角相機搭配在雙相機組合之上,所以有如此需要的朋友,似乎還可以保留 LG 在考慮之列。
總結
在使用一段時間下來之后,發現這臺手機的重點是名字后綴 ThinQ 所代表的意思,G7+ ThinQ 作為一臺智能手機,其實就是一臺硬件升級版的 G6。不過在配合其專屬 Google Assistant 按鍵而帶來的使用方式,的確會叫人更多、更愿意使用這個 AI 語言助手,對于幾乎依靠谷歌服務來完成日常工作的小編來說,實在是不可多得的體驗。另一邊廂,在這吹著 AI 風的大潮流之下,廠商們都不一定有足夠的能力來由零開發一套自家的 AI(看看 Bixby),所以在谷歌近來如此大力推動 Google Assistant 的今天,G7+ ThinQ 是給第三方廠商的一個好示范,讓有心的廠商坐一趟順風車。
只是推出一臺如此依賴谷歌服務的手機產品,對于廠商們來說是否一件好事呢?以這次 LG G7+ ThinQ 作為例子來看,獨立的 Google Assistant 鍵能夠輕易被他廠復制,但其他獨家功能卻似乎沒有太大吸引力的情況下,那這臺新手機的獨特性就會被減少,變成只是市面上的另一臺高端手機而已。當然,在 V 系列是走著極端差異化的路線時,作為 LG 智能手機產品線的另一支柱,G7 ThinQ 回歸于完全平淡的這做法,可能是個意外的出路。
在撇除不是所有地區語言都能用的 Google Assistant,光是評論 G7+ 這臺手機的話,就有如上文提及過的一樣,只是一臺有過小變動的 G6 手機而已。這樣的說法并非只有在貶 G7+,因為小編是很喜歡 G6 那簡潔、俐落的設計風格,能夠重現在 G7+ ThinQ 之余,還抹去了多余的棱角,變得更洗練好看。只是會叫人主動選購 LG 的原因。.. 可能是部分人在對于各大品牌都有著主觀成見的刪除法之下,少數剩下的一個選項吧。
-
谷歌
+關注
關注
27文章
6173瀏覽量
105640 -
LG
+關注
關注
2文章
2365瀏覽量
14217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