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十年諾基亞(Nokia)、摩托羅拉(Motorola)、索尼愛立信(SonyEricsson)和黑莓制造商RIM(ResearchInMotion)成為手機行業無可爭議的領導者。
本文引用地址:而隨著智能機時代的到來這些大廈早已衰退,導致它們衰退的罪魁禍首毫無疑問是蘋果2007年推出的iPhone。在之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早幾年,蘋果、三星則成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領導者。國產手機廠商似乎在手機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似乎一直處在跟風者和模仿者的角色上。
如今,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已經走過一半還要多,國產手機廠商也打破了長久以來的印象和標簽,在創新方面的建樹也讓所有人眼前一亮,而創新帶來的好處最直接的體現在銷量上,以華為、小米、oppo、vivo為代表的國產手機也迎來了爆發式的發展。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國產手機開始引領手機技術發展的趨勢呢?
局部與引領的差距:“共識式創新”成評判標準
關于國產手機是否具備引領手機技術發展能力的猜想,我們不妨追溯一下上一個改變手機一切的顛覆性技術創新。每個人都知道,沒有比蘋果2007年推出iPhone更好的例子了,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出現徹底打破了移動通訊產業的發展形態,其中最為明顯,也是對現如今智能手機形態都具有巨大影響的變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屏幕取代按鍵的移動通訊工具設計迭代iPhone開創了一種全新的人機交互方式,許多手機制造商也跟風模仿和學習,都采用了同樣的布局,放棄了大多數物理按鈕,而是選擇擁有一個又大又漂亮的顯示屏。為此,之前蘋果甚至因它而被起訴聲稱三星抄襲了它的設計。從那時候起,許多手機制造商都采用了同樣的布局,放棄了大多數物理按鈕,而是選擇了一個大而漂亮的顯示屏。如今,這種手機設計模式已經奠定了如今智能手機樣式的雛形。
除此之外,蘋果還取消了Palm等公司隨手機出貨的手寫筆,開創了多點觸摸控制,這一創新舉措同樣也是革命性的。用“捏”的方式放大縮小,或者上下滾動列表,這對當前智能手機觸屏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軟件要比硬件重要得多如果單論手機制造的功底而言,諾基亞們也有著極強的護城河,但隨著iPhone的出現對手機產業產生的重大影響就是軟件比硬件更重要,這也是蘋果手機領先的集中體現,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智能機運行的操作系統,眾所周知,智能手機與非智能手機都支持JAVA,而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看能否基于系統平臺的功能擴展。蘋果Ios操作系統的出現打破了Symbian系統的統治地位,操作系統在手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今使用最多的是谷歌的安卓系統,在許多方面的設計思路上都與iOS雷同,這也使長期飽受爭議。但是,憑借其“開放性”這一明顯特征得到全球消費者的認可。
二是改變了移動軟件的制作和分發方式。據有關資料顯示,在iPhone推出一年后,蘋果又推出了帶有五百個應用的APPLE STORE,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截止到去年iPhoneX推出,應用數量已經高達210萬個。這一創新舉措也引發了安卓的學習,目前安卓手機也有自己的軟件商店。
而硬件方面,蘋果很多供應鏈上需要的東西都用其他公司的。例如OLED屏幕,蘋果就需要從最大的對手三星那里購買。蘋果自身也沒有這方面的積累,據報道,正在尋找另一家供應商,如此看來目前蘋果也沒有發力這一領域的打算,軟件生態才是其發展的重頭戲。
3.對社會活動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例如PC時代的網頁瀏覽,手機瀏覽器的發明很大程度上其實是針對PC互聯網的一次“夜襲珍珠港”,iPhone的MobileSafari是第一個真正試圖將真正的Web帶到一個小屏幕上的移動瀏覽器。從那時起,其他的平臺也基于同樣的內核Webkit構建類似的Web瀏覽器。
在游戲方面,重力感應等方面的創新舉措也改變了人們對手機游戲的形態和認知。而隨著智能手機創新的深入,外賣、電商、支付等各式各樣的服務業逐漸興起開來。
不過近幾年來,蘋果手機無論是從軟件方面還是外觀設計方面一直都飽受詬病。而反觀國產手機方面,似乎不乏一些值得稱道的創新舉措。例如華為的麒麟高端芯片的推出一度被認為是可以與高通驍龍“掰手腕”的進步,而隨后“嚇人的”GPU Turbo技術推出也彌補了中低端芯片的不足。
智能手機已經正式進入全面屏時代,oppo與vivo推行的屏下解鎖功能可以和全面屏更好的結合,這也引發了國內外人們的廣泛關注。除此之外,全新的升降式攝像頭結構也改變了人們的拍照體驗,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創新之舉。
但在筆者看來,如果說蘋果之前的創新比作“大幸福”,那么國產手機方面的創新則更像是“小確幸”,前者是“引領式”創新,而后者更像是“局部性”創新。蘋果創新的引領作用很好理解,重點在于這些創新能夠上升為行業的“共識式創新”,隨后行業的跟風也對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國產手機方面的進步是有目共睹,不用妄自菲薄,但也不宜就因此認為就能引領產業技術發展。華為的麒麟芯片等創新舉措讓我們看到的是在高端技術上彌補了與美國科技巨頭的差距,但似乎這一創新并不具有產業開創性特征;而屏下指紋解鎖等技術雖然讓人眼前一亮,但并沒有上升為行業的“共識式創新”。例如蘋果方面更多的就把重心就放在人臉識別解鎖方式上來;高通則在發力于超聲波解鎖方案。
與蘋果顛覆諾基亞的創新相比,國產手機更像是一種改進式創新,是在原先蘋果基礎上的創新行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選擇性也很多,國產手機廠商也有足夠的發揮空間,去生產更適合中國用戶的手機。從大的操作系統來看也可以反映了這一點,與IOS推翻了Symbian不同,而安卓一直在縮小甚至在用戶直接的感官體驗上與IOS系統并駕齊驅,但從沒有人會說安卓超越了IOS系統,引領了新的技術。
除此之外,根據物理學常識運動、靜止與參照物的理論,蘋果三星們創新起點高,如今再創新顯得有些乏力,而國產手機起點低近年來發展強勁,以蘋果為參照物,多少會給人們一種國產手機在創新方面表現優于蘋果的感覺,但實際上仍然處于追趕者的角色。由此可見,國產手機目前發展勢頭良好,在創新方面的努力也值得稱道。但如果因此就判定蘋果手機創新乏力,國產手機將引領整個行業的技術發展還為時尚早。例如iPhone X引領的“劉海屏”就引發了國內手機廠商的爭相模仿,這也說明蘋果手機的在創新引領性上的能力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不堪。
由軟件創新到硬件設計創新:創新“緩慢期”,搶灘下個風口成為制勝關鍵
國產手機廠商到底有沒有機會彎道超車,成為手機技術創新的引領者?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機會是有的,如果只是圍繞智能機本身進行創新,那似乎留給中國手機廠商們的表現機會已經不多了。
Andreessen Horowitz (簡稱a16z)的合伙人Benedict Evans提出了一套關于理解創新迭代的規律。如下圖所示,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就是一個從緩慢到爆發再到緩慢的“S型發展曲線”。
而哈瑞.丹特在《下一輪經濟周期》中描述科技周期S曲線也講到,一種新技術在應用普及階段,早期和后期的增長率都很慢。普及率從0.1%-1%與1%-10%所經歷的時間是一樣的,在對數坐標下是近似均勻的。
通過“S型發展趨勢”不難發現,智能手機市場其實已經步入了第二個緩慢期,這一期間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產業天花板明顯,創新乏力,很難出現引領性技術創新,如今飽受創新詬病的智能手機市場,尤其是蘋果公司其實本身并不是沒有創新投入,但關于移動互聯網的創新本身已經快要觸及天花板了,那么留給國內手機廠商的發揮機會自然不會太多。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