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近日發布的《2018年未來就業報告》顯示,全世界正興起工作場所革命,將使人類與機器和算法協同工作的方式發生巨變,這一變化將對全球勞動力產生深刻影響。《報告》指出,目前人類承擔了全球71%的工作任務,而到2025年,機器承擔的工作將超過人類。人工智能對未來就業崗位會產生哪些影響?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好應對準備?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有關專家。
做好轉型準備,迎接未來就業——訪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所長陳宇
非規則性勞動仍然無法被機器取代
記者:面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請您談談對未來就業趨勢的看法。
陳宇:這是現在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出現以后,就業領域會出現機器代替生產工人的現象,從而使就業崗位減少,造成大量勞動力剩余。
我個人對這個觀點持保留態度。在工業社會初期,當時的人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擔心:蒸汽機的大規模應用,會使得機器排擠工人,導致工人的大規模失業。但是后來的發展證明,機器在消滅一些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
例如工業社會初期的紡織業,熟練手工勞動被機器替代,大量優秀紡織技工失業,引發這些工人對機器的仇恨,甚至曾爆發了工人組織起來砸毀機器的“盧德運動”。現在回過頭來看,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紡織品的價格大幅度下降,民眾對紡織品的需求大幅度增長,最終反而促使紡織業迎來了大發展的機遇,最終紡織工人的數量和工資收入不減反增。
所以,用眼前的一些事實簡單地推斷未來的就業趨勢,是不準確的。
記者:您認為哪些工作崗位更容易被機器取代?
陳宇:人類的勞動可以細分為4種類型,即規則性體力勞動、規則性智力勞動、非規則性體力勞動和非規則性智力勞動。新技術能夠取代的,實際上是規則性體力勞動和規則性智力勞動。例如流水線上的工人每天重復進行同一個簡單動作,這種規則性體力勞動對人來說是重復的、單調的、缺少勞動趣味的,被機器取代也是正常的。
但是,比如體育競技等非規則性體力勞動,至今還沒有機器人選手能夠取代人類的趨勢;再比如專業性的思考、復雜性的對話等包含價值觀和目標函數設計的非規則性智力勞動,仍然無法被機器取代。
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短期內依然存在
記者:目前,我國就業領域面臨就業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的局面,新技術的發展,對今后我國就業領域有哪些影響?
陳宇:我認為,未來我國的就業形勢肯定會有變化,但主要是結構性的變化,而不是絕對就業量的減少。過去,由于生產力所限,非規則性勞動在整個人類勞動中所占比例較小,人們大量從事的是規則性勞動。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非規則性體力勞動和非規則性智力勞動需求會迅速擴大,未來我國勞動力可從事的工作還會大幅度增加。
舉例來說,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曾預言,只要擁有3臺100萬次/秒的計算機,人類就能夠解決全部計算問題。然而,現在任何一部手機的計算能力都超過了當時全人類的計算能力,但人類的計算需求還在不斷增加。所以,未來大部分人會去從事非規則性體力勞動和非規則性智力勞動,并且這種勞動的需要量之大,會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另外,隨著新技術的持續發展,勞動者將需要新型技能組合。例如,隨著數據分析師、軟件和應用程序開發者、銷售和營銷設計人員等非規則性勞動的崗位增長,現有勞動力的技能結構已經無法適應新技術所創造的新崗位,所以,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在短期內依然會存在。
采取多種舉措應對未來就業形勢
記者:面對新技術對傳統就業帶來的沖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陳宇:對于勞動者來說,面對新技術對傳統工作崗位的顛覆和新崗位的創造,勞動者需要進行人力資源的自我開發,即更新知識。也就是說,產業在變化、勞動領域在變化、工作環境在變化,勞動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交流表達、數字運算、自我學習、與人合作、解決問題、信息處理、外語應用等核心能力,使自己能夠適應職場的變化。
對于政府部門,尤其是人社部門來說,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鼓勵創新創業,實際上是鼓勵勞動者進入生產力發展的前沿陣地。
其次,人社部門要給予勞動者更多的培訓和受教育機會。由于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舊存在,勞動者原有的勞動技能已不能適應新技術帶來的變革。只有通過再培訓,才能使勞動者適應新的崗位要求。所以,要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更多的職業培訓機會,讓更多人能夠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再次,還要建立更加充分的社會保障網絡,在為勞動者提供兜底保障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全民基本收入保障,以解決因新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財富分配問題。
最后,要積極應對新出現的用工形式,鼓勵新業態發展。近年來,隨著分享經濟的不斷發展,平臺型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給社會發展創造了較大價值,人社部門要積極應對各種新型用工形式,支持新業態的發展。(趙為)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18年未來就業報告》
人工智能“換人”就業更焦慮?——人機不會對立
在國網浙江省永康市供電公司110千伏五峰變電站內,一臺“大腦袋、大眼睛、身高1米左右”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正在轉動頂部的攝像頭,采集表計讀數、設備工作溫度,以保障電網安全可靠運行。
工作人員介紹:“這臺機器人可對自身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并反饋,有諸多‘擬人化’的特點,如遇到前方有障礙物時,它會在接近1米時減速、0.5米時停止前行,前方阻礙時間超過半個小時,它就會返回等待。每一輪巡檢任務結束,巡檢機器人還會自動回到休息室充電,比以往人工巡檢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
機器正在代替人來作業
在諸多崗位和領域,機器人正在代替人來作業。而隨著機器人智能化程度的升高,它們能完成的工作也日漸復雜。
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大批企業展示了“機器換人”的最新產品:在無人物流方面,廣東圖匠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AI智能貨架”可以自動監控和識別庫存變化并通知及時補貨,理貨員減少了;在智能招聘方面,BOSS直聘公司研發的AI機器人學習了大量應聘者和招聘方的數據后,可以更加精準地進行人員推送,消解了“紙片人”的痛點,獵頭崗位減少了;在無人零售方面,獵豹移動推出的“豹咖啡”,只要1分多鐘,就可調制一杯媲美大師作品的香濃咖啡,食品制作員減少了……
機器換人時代的來臨,讓各領域從業者體會到前所未有的職業危機感。但一系列研究卻表明,人工智能對未來就業局面影響,并非如想象那樣“悲觀”。
不必形成人機對立的觀念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8年未來就業報告》,未來5年,盡管7500萬份工作將被機器取代,但1.33億份新工作將同步產生,這意味著,凈增的新工作崗位多達5800萬份。
專家認為,人工智能將重新規劃機器與人類的分工,倒逼就業結構深度調整。從低價值勞動密集型生產向價值更高的崗位轉移;從重復性勞動向創造性勞動轉移。隨著生產工具的改變,職業結構的調整是必然趨勢,但并不會“一棍子打死”,不必形成人機對立的觀念。
七牛云人工智能實驗室創始人彭垚認為,未來越來越多公司可能會選擇使用自由職業者或專業承包商,新崗位的產生也需要員工掌握新的工作技能。例如,在大數據方面,掌握數據管理、回歸分析、編程等硬技能還遠遠不夠,提升對各應用領域的邏輯理解和好奇心、加強與人工智能技術使用方的合作等各項軟技能往往更重要。
“我相信人類擁有的智慧是機器永遠無法獲得的。機器只有芯,而人類有心。人工智能并不是某項技術,而是我們為自己的未來確定的一種生活方式。”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云說,例如,未來制造業都是服務業,流水線上大部分工人將會被機器取代,而人類體驗的部分不可能被取代。(周琳胡喆 王琳琳 圖表內容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
普華永道預計:未來20年額外增加約9000萬個就業崗位
普華永道近日發布名為《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將對中國就業市場產生什么凈影響》的報告。報告預計,未來20年,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無人機及自動駕駛汽車等相關技術,將使中國就業凈增長約12%,相當于額外增加約9000萬個就業崗位。該報告預計,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將創造的新就業崗位,足以抵消現有就業崗位被取代的影響。
普華永道對中國的最新分析結果,與之前對英國的分析形成鮮明對比。此前的研究顯示,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對英國就業的影響基本是中性的。據分析,至2037年,這些技術將取代英國約20%的現有就業崗位。相比之下,據預計,中國現有就業崗位被取代的比例(26%)更高,因為中國制造業與農業實現自動化的范圍超過英國。但人工智能與相關技術將大幅提高中國的GDP,同時這些技術在中國創造的就業數量(38%)將超過英國(20%),可抵消現有就業崗位被取代的影響。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認為:人工智能的興起是難得的機遇期
日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對外發布了一份名為《投資人力資本,擁抱人工智能:中國未來就業的挑戰與應對》的研究報告。報告從理論上分析人工智能對就業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報告以蒸汽革命開始的專業化分工現象為基礎,并結合一般經濟學原理和現實情況,從理論上分析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就業產生的潛在影響。具體說來,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隨行業的差異有所不同,在人工智能取代重復性強、程式化程度高的工作的同時,也會對工作崗位產生擴大需求和創造崗位的積極影響。
報告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對經濟社會結構以及勞動就業結構產生影響,綜合來看,人工智能的興起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期,即使會遇到一些挑戰,也應該積極擁抱而非“談虎色變”。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建議: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對就業造成的沖擊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日前發表名為《人工智能對香港就業市場的沖擊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報告。報告顯示,香港未來10年至20年,大量就業人口將受到人工智能的沖擊。
該研究中心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最近幾個月針對香港就業市場受到人工智能沖擊的風險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香港370萬就業人口中,約28%的工作處于智能化高風險區域,未來10年至20年面臨七成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風險,當中牽涉約100萬人;18%的工作處于低風險區域,被智能化的風險少于三成。
針對這種情況,報告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聚焦人工智能發展,制定全面的創新科技發展戰略;特區政府加大扶持本地人工智能產業,并鼓勵企業使用創新科技和投入科技培訓;更新法律框架,營造良性的人工智能產業監管環境;增加科學為中學必修科目,加強科學基礎教育等。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人工智能也將創造許多新的工作
談及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認為,雖然機器將取代目前由人類執行的大量工作,但人工智能也將創造許多新的工作,例如在數據標簽領域,人們將數據進行標記并將其提供給計算機進行學習。同時,李彥宏也認為,生產力提高會縮短人類的工作時間,這意味著人們將有更多時間來消費內容,但內容通常由人類創造,在這一領域計算機還不擅長。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人工智能紅利將在3到5年內顯現
提到人工智能,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表示,3到5年內紅利就將顯現、產業格局確立;5到10年內,很多人類工作崗位可能被替代;但30年內,人工智能都不會形成獨立人格。
西門子首席技術官博樂仁:人工智能并非就業殺手,而是有力助手
西門子首席技術官博樂仁表示,如果能引導人工智能朝著有益人類的方向發展,讓它成為人類的有力幫手,那么發展即機遇。知名市場研究機構一致預測,多達50%的生產活動都可以由機器完成。這意味著,一旦擺脫了這些瑣碎的任務,勞動者就有更多時間來評估執行結果,為客戶提供建議。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493瀏覽量
207448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05瀏覽量
238911
原文標題:人工智能對未來就業崗位影響深遠
文章出處:【微信號:D1Net08,微信公眾號:AI人工智能D1net】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