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集團副總裁俞雷在朋友圈稱將于10月31日離職。資料顯示,俞雷曾是俞雷曾是瑪氏中國、歐萊雅中國營銷負責人。2015年,俞雷正式加入金立,后升任副總裁,分管品牌營銷業務。
2017年底,金立遭遇資金鏈危機。金立集團董事長劉立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金立出現資金鏈問題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和2017年營銷費用和投資費用投入超限,金立將引入外部投資者重組自救。目前,金立的重組仍在進行之中,至今未果。
以下為俞雷朋友圈原文:
我將于10月31號正式離職金立。感謝這幾年來,劉總給我的機會與平臺,也感謝同事們以及合作單位、媒體對我的支持。熱愛過,努力過,遺憾過。但無悔這幾年的付出。我還會繼續在高科技行業,為我所熱愛的事業,繼續超級續航。
金立重組計劃更難
金立的債權人都在期待重組成功,這樣能把損失減少到最小,大家也不忍看著一家20年的民企這么死去。但這么做的風險是,陪著金立一直拖延下去,翻盤也變成了未知數
2018年八月底,香港一家沒有星級的商務酒店里,金立的債權方們終于見到了劉立榮。消失240天后,這位身負巨額債務的金立董事長并沒有大的改變,很沉穩,至少表面看如此。
在不大的會議室里,坐著平安銀行等數位債權方的代表,以及何大兵等金立高層。劉立榮穿著POLO衫,神態自若,中途還跟大家用了簡單的酒店自助午餐。
這是一次關鍵的洽談——幾乎能決定金立后續發展。
當時距離一筆10億金額的2016年金立公司債回售期(債券回售指在規定日期,如債券持有人決定不再繼續持有債券,發行人必須將債券回購回去,也就是發行人必須還錢,否則就算違約),僅剩一個多月。
如果這些債權方都回售公司債,基本判了金立死刑。按照金立目前的還款能力,只能公開違約,這將對戰投重組造成嚴重負面影響。接下來的最壞結果就是破產清算,在座的這些債權持有者也將損失慘重。目前,金立的戰略投資談判已進入關鍵時刻。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影響重組進展。
雙方能最終心平氣和的坐下來,目的只有一個: 把損失降到最低。
一切如劉立榮的預想,三個小時內,在場的債權方們同金立達成了共識: 不回售金立公司債。如果接下來進展順利,債權方能秉持承諾到回售最終期限的10月28日,至少能幫金立再延緩一年的自救時間。
希望總是毀于一旦。一個月后,有人反悔了。
詭秘的1500萬
10月19日,有1500萬的金立公司債最終決定了“回售”。這筆債權來自工商銀行。這導致平安銀行在內的其他三家債權方,最終倒戈。平安持有3億的金立債。到19日下午五點半,10億公司債中有接近4.8億決定“回售”。
這筆操作使得十個月以來,劉立榮及各斡旋方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
身處該事件的一位核心人士告訴《財經》,根據監管機構的規定,10月28日一旦公開違約宣布,“后果非常嚴重,再融資基本無望。”這意味著,今年5月開始的戰略重組計劃很可能將畫上句號。當時,金立表示已與一家國企達成投資意向。
對于金立的債權方而言,回售與不回售,確實是一場利益的考量。
到了10月初,與劉立榮會面不到一個月,平安銀行、工商銀行在內的公司債債權人已開始猶豫。
此前所有債權人答應不回售時,都抱著對金立戰投的一線轉機:重組成功后損失就能減少到最小,大家也不忍看著一家20年的民企這么死去。但這么做的風險是,陪著金立一直拖延下去,最終能否翻盤,也是未知數。
另一位該事件核心人士對《財經》回憶,到了10月,平安的態度已變成了如果有一家反悔,無論金額大小,平安都會跟進。反之,平安則不回售。
但最終,斡旋結果被工商銀行的1500萬的“回售”決定打破。
上述人士回憶,工商銀行的金立債交由一支信托基金管理,最后關頭,“也許抱著金額不大,金立會還的心態,”工商銀行依然堅持“回售”。這導致平安銀行等其余兩家債權方也決定回售。
“這就像一個囚徒困境的博弈,各方都有內心的小九九,” 上述人士稱,人們都有僥幸和從眾心理,“金立還了這家的錢,那是不是也可以還我的。”
去年12月以歐菲為首的供應商捅破窗戶紙后,引發了金立信貸及供應鏈的雙重危機。供應商群體首先發難,一年來曾多次在金立深圳總部拉橫幅示威。盡管聲勢浩大,但風暴的核心不在供應商,在金融機構債主們。
《財經》從事件核心人士處獲悉,金立的實際債務達到了200億。銀行欠款是大頭,占了90億,其次才是欠供應商的70億。
金融機構之所以沒有像供應商一樣一哄而上,是因為深圳金融辦、證監局等機構從中調停,曾兩次給與金立期限。與大部分銀行一樣,公司債債權人也并未像供應商一樣追討債務,而選擇了觀望。
但這筆為數不多的10億公司債,最終改變了危局的進展方向。
2016年末,為了緊急補血,金立發售了一支非公開發行公司債。這也是金立唯一發售的一筆公司債,面額為10億。
金立一直通過銀行信貸的形式融資,除了企業長期信譽,業績也是評估放貸的重要標準。當時,由于金立的現金流已十分緊張,加之2016年底后出貨量大幅縮水,信貸變得困難。
2016年8月起,金立多家關聯公司及子公司開始用動產抵押方式融資。劉立榮還曾希望通過其控股的金眾公司進行融資。2016年12月,金眾在新三板掛牌,協議轉讓股權。
這筆2+1年期的公司債在當時為金立贏得了空間。但監管機構對公司債的發放通常非常苛刻。2018年10月28日為兩年期的第一個期限,屆時債權方有權向金立回售。如果金立無法償還,就算公開違約。相反,如果債權方選擇不回售,金立的賬期將再延長一年。
事實上,破產清算是債權方們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金立及劉立榮夫婦的個人資產已被多次反復凍結,而債務是剛性的,資產會打折。一旦破產,銀行會拿大頭,其次是供應商,而公司債持有人的利益可能很難保全。
翻盤希望渺茫
在八月那場長達三小時的洽談中,劉立榮說服在場人士相信金立終能翻盤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金立有二十年的品牌積淀;另一方面,金立確實有價值不菲的資產。
《財經》記者在跟蹤調查中曾獲悉,有債權方買入金立公司債并非因為手機業務,而是看中了金立名下幾處資產。2016年金立持有的微眾銀行股權及前海金立大廈,都頗有升值空間。
尤其是微眾銀行的股權。金立是微眾銀行發起成立股東之一,曾出資9000萬元持有微眾銀行3%的股份,是第七大股東。成立4年,微眾銀行目前的市場估值已經達1200億元人民幣。
一位券商分析師對《財經》分析,一旦微眾上市,金立握有的股權甚至有可能覆蓋其債務。但最近A股狂瀉,短時間內很難看到轉機。這條路似乎短期內走不通。
無論劉立榮是否在等待微眾銀行的上市,這種情況下,時間換空間都是一種普遍的博弈方式。為了頂住,劉立榮做足了工作。
過去一段時間里,金立通過變賣其在印度價值兩億的資產,補血現金流,以獲取周旋時間。為了保證金立品牌能夠持續,金立還找到部分代工廠,生產少量的金立訂單。所以,金立工廠雖然已全面停產,但市面上依然能夠看到金立手機。
一切都是為了爭取更多的談判時間。
今年5月開始的國企戰投重組方案,進展很慢。接近此事的一位核心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對劉立榮而言,成功的戰略投資重組是指保住對公司的一定權利。有券商人士對《財經》分析,但按照金立的情況,戰投通常會解除劉立榮的控制權,最多保留所有權。這并不是劉立榮愿意看到的結局。
此前,金立至少經歷兩輪戰投談判,不僅包括TCL這樣的硬件廠商,也有佳兆業、寶能一類的地產商。參與第一輪談判的有四家,卡在了公司的控制權上,而第二輪談判的問題出在資金對價上。
還曾有債權方向金立介紹戰投資源,但金立方面并不積極,理由依然是不肯放權。
業界普遍認為,作為一家手機公司,金立最有價值的是遍布全國的七萬個渠道點及價值35億的金立工業園。但中國手機進入存量市場已有兩年,2017年整個行業的庫存高達5000萬左右,產能嚴重過剩。這樣的外部環境對金立的行業積淀來說并不是好事。
按照這樣的行業形勢,一旦金立的國企戰略投資重組受阻,再想引進行業內的戰略投資,希望也已渺茫。用一位手機業內人士的話說,“已經入行的,該有的都有了,沒入行的,根本玩不起這一行。”
一旦所有戰略重組失敗,金立的放貸人們看不到希望,金立就只能進入破產清算。這家年銷量3000萬部、營收200億元的手機公司就很難再有翻盤機會。
雖然金立的資金困境有其特殊性,與其管理效率和戰略方向選擇有直接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今年各種緊縮政策出臺后,民營企業今年整體面臨的融資艱難程度超出以往。
就這樣,多方斡旋近270天,劉立榮始終相信金立能夠翻盤。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在“賭”。
但那筆1500萬的“回售”操作,恐怕讓一切提前結束了。沒有人愿意看到這樣的結局。
到期10億債券恐成最后一根稻草
昔日知名國產手機品牌金立,如今不斷傳出停產消息,更陷入無力償債的恐慌狀態。金立旗下“16金立債”將于下周一(29日)進行回售,該債主承銷商英大證券公告稱,預計回售的本息償付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中債估值中心周一因此將其債項評級由BB調整至CC。
“16金立債”發行規模為10億元人民幣,票息6.50%;截至前日(22日),債券成交價下跌至91.23元人民幣,創上市以來新低,到期利率飆升至16.54%。
網傳,自資金鏈危機爆發后,金立董事長已滯留香港數月未歸,此前一直堅守的副總裁10月24號宣布月底將離職,這為下周一到期的“16金立債”本息兌付蒙上了更深的陰影!
9月27日,近50家中小供應商聚集在深圳金立總部討要欠款。部分供應商表示,去年9月后,便未再能收到回款。個別供應商稱,被拖欠賬款高達5000萬、7000萬元。
據了解,金立拖欠賬款緣于2017年底開始遭遇的資金鏈危機。
故事串起來可以這么說,董事長因資金鏈吃緊鋌而走險去澳門豪賭,結果被反噬傷及自身一夜輸了幾億。這對長期被拖欠貨款的供應商來說無疑是火上澆油,其中最大的金主爸爸歐菲科技忍無可忍,向法院申請了財產保全,也就有了后來金立大當家股權被凍結的慘事!豪賭不成,金主翻臉,股份被凍結,眼看大勢已去,金立大當家敗走麥城,遠遁香港。
手機圈素來不是甘于寂寞的行業,有人靠營銷出位,有人靠技術創新,有人靠炒作概念。17年年底,金立靠著董事長股權遭凍結,員工工資延發,老板疑似澳門豪賭等一系列狗血元素火遍了手機圈。
董事長股權被凍結
1月16日,有媒體報道稱,金立集團董事長、總裁劉立榮,所持的41.4%公司股權,被法院凍結。
消息顯示,此次凍結期為2年,時間從2018年1月10日到2020年1月9日,由東莞市第一法院執保。
隨后鳳凰網科技稱,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也于當日對其股權進行了凍結,時間為3年,從2018年1月16日至2021年1月15日。
目前,金立有價值的資產基本都被查封,劉立榮夫婦個人資產亦被凍結。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金立當前涉及民事訴訟124件。其中,債權人申請了訴前財產保全的有15件。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網站顯示,金立9次被列為被執行人,立案時間集中于7-8月。
董事長澳門賭博,一夜輸了幾個億?
目前,金立方面尚未披露,此次法院凍結股權的原因。不過據鳳凰網科技的報道稱,這次凍結,和去年底的一則傳聞有關。
2017年12月,手機供應鏈龍頭廠商歐菲科技,開盤后出現大量放跌,一早上跌了7%,市值一天縮水43億。
隨后,鳳凰網科技報道,有坊間消息稱,此次歐菲科技下跌,是由于下游企業金立的董事長劉立榮在澳門賭錢,一夜輸了幾個億,引發資金鏈緊張導致的。
對此,金立方面做了嚴正聲明,稱該消息純屬謠傳,我司與歐菲科技公司的合作一切正常。
拖欠供應鏈導致被凍結
雖然傳聞不一定真實,但金立資金鏈緊張的問題卻依然存在。界面新聞稱,此次法律糾紛的起因,或許是由于上游供應商欠款導致。
受到“樂視”事件影響,從去年年底開始,已有不少中小供應鏈廠商在2018年1月上旬開始到金立總部“上門要債”,部分廠商稱欠款期限已經達到半年以上。
知情人士表示,金立此前欠歐菲科技的貨款達到了6億左右。為此,歐菲科技在12月14日下午緊急召開投資者電話會議,表示“已經對金立申請了財產保全,抵押物包括金立旗下兩處深圳物業和微眾銀行3%股權,總體估值超過20億”。
這位知情人士稱,“這次的拖欠帳期不只是幾天的問題,多的甚至拖到了一個月,到了年底,像歐菲科技這樣的上市公司可能顧慮到自己的財務報表問題,不得不申請財產保全。”他表示,目前受到牽連的供應商還包括了深天馬等,但申請了財產保全的就只有歐菲科技一家。
對于這一情況,金立方面回應稱,市場相關傳言不實,與歐菲科技合作一切正常。
拖欠員工工資
而隨著此次股權凍結,越來越多的負面新聞正在浮出水面。
小編發現,金立手機的員工在脈脈表示,“公司發聲明表示工資延遲發送,本該5號發放的工資,推到10號,又從10號推到20號,馬上就20號了,能發工資嗎?”
另一位金立手機的員工在下面評論道,“傳聞是真是假不知道,但我沒米下鍋是真的,餓了幾天了。”
連工資都一拖再拖,可見金立的資金確實已經非常緊張,資產凍結、供應鏈討債,工資遲發,三個消息疊加,金立能過得了這一關么?
曾經的國產機老大
作為曾經國產機的老大,16歲高齡的金立手機其實有著不錯的歷史。
官網資料顯示,金立集團2002年9月成立于深圳,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金立手機,就是其重要品牌。
2006年,金立手機銷量突破400萬臺,獲得“2006年最佳手機品牌”稱號。
2007年,金立的銷量直接翻倍,超過800萬臺。
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金立手機全品牌的銷量繼續保持良性增長。2008年7月,金立手機零售份額為中國第一,成為國產機老大。
但隨著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金立作為老牌手機,銷量開始逐漸走低,不及后追上來的OPPO、vivo、華為和小米。
但是也需要承認,跟金立同時代的手機品牌,比如波導、科健、南方高科、TCL,基本在市場中都已經煙消云散了,而金立依舊能占據一席之地,也算是難能可貴。
近幾年,金立品牌營銷頗為高調,簽下包括柯潔、薛之謙、馮小剛夫婦、劉濤等諸多當紅明星作為代言人,還冠名了多檔熱門綜藝節目。
龐大的宣傳開銷使金立入不敷出,為減少支出短短兩年金立便裁員過半,但仍舊欠下百億巨款,無奈只能賣廠房賣地。最后連董事長都開始失聯,現在的金立已經是處于一個沒人敢收購的狀態,等待它的只有破產。
-
金立
+關注
關注
0文章
242瀏覽量
1726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