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先生,在CBD跨國公司論壇發表主旨演講,結合長期的研究思考和最近調研考察的所觀所感,就“數字與智能技術助力創新驅動”作了精彩的解讀分析。李院士指出,智能技術、數字化技術要真正起到推動企業創新的作用,不能只是“掌握關鍵技術”,更重要的是“供給新技術”;不能只是“別人有的技術,我們也要有”,而是“別人沒有的技術,我們要有”。
我今天的話題是“讓數字與智能技術助力創新驅動”。為什么講這個話題,大家都知道,這幾年智能制造在中國很熱。數字與智能技術的應用對于提升企業的能力以及企業轉型有一定的作用。但我發現有一個不足之處,就是對于國家和企業的創新驅動作用還不明顯。
上月底,我參觀一家企業,他們的自動化程度不錯,軟件應用也很好。公司介紹說他們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與國外差距不明顯。我問產品怎么樣,對方說行內的共識是與國外差距還很大(近30年),我甚至不敢相信那是真的。這說明我們一些企業雖然運用數字和智能技術很多,但企業自身的創新卻少,這是大問題。我的看法,智能技術也好,數字化技術也好,要真正起到推動企業創新的作用。
01
今年7月底,看到一篇文章說,美國GE夢斷工業互聯網,將出售其核心業務:工業云平臺Predix。我覺得那篇文章基調有問題,對GE出售Predix似有幸災樂禍的味道,對倡導新工業革命以及智能制造等新技術的“磚家”極盡嘲諷之能事。GE公司工業互聯網,還不能說是失敗的。其現任總裁講,仍然非??春霉I互聯網,并將持續拓展。以前GE對工業互聯網的目標可能定得太大,現在要縮小一點。
我認為GE關于工業互聯網的努力是很了不起的,他們有某種抱負和擔當,敢于做前人沒做過的事。打個不恰當比方,GE體現出工業界的某種貴族精神。即使在某些方面不很成功,也無礙于工業互聯網的偉大嘗試。
02
創新的兩翼
關于創新,先說喬布斯。他準備做智能手機時,市場人員問是否需先做市場調查和銷售預測,喬布斯回答:根本不用——還沒有那樣的市場需求。這告訴我們,真正最偉大的創新是創造市場不知道的需求。有一位技術哲學家談到“超世界的存在”,認為人要依賴客觀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但人和其他動物不同之處在于,總是希望在所依存的客觀世界之上建立“超世界的存在”,即世界上尚不存在的存在。而這就得靠技術創新。
創新有兩側,一側是需求側的創新,即為滿足市場的現實需求。在這一側雖然也可以做很多創新工作,但多數是增量式創新、跟蹤式創新。另一側是供給側的創新,這一側的創新源于人們對“超世界存在”的欲求,恰恰這一側產生的創新是創造市場、供給需求。這種創新是更偉大的創新,往往是所謂的原始創新,甚至是顛覆性創新。
現在企業應用數字和智能技術,一般都聚焦于創新的需求側,政府資源也主要投入在需求側。這樣做在早期有意義,越是落后時期,跟蹤越有效果。但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向創新的供給側轉移。這是企業、政府和大學,都應該關注的事情。我們需要調整和產業相關的國家科技支持政策,僅強調面向現實的重大需求有欠缺,應摒棄科技工作中的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這才有利于產生引領性的、原始的創新。企業家和科技工作者應多一點在時間軸未來點上的自由想象,多琢磨未來將會有什么樣的潛在需求。
03
數字和智能技術助力創新驅動
數字和智能技術能夠真正地驅動創新,能夠在創新的供給側發揮作用。任何一家企業都希望在產品、過程(設計、生產等)、企業的生態等環節上不斷進化。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尤其是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術,像知識工程、VR技術、AR技術等等)可以在創新的供給側發揮作用。
華中數控、寶雞機床、華中科技大學合作開發的新一代智能機床,4月亮相上海2018年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在華中8型數控系統基礎上,提供了機床指令域大數據匯聚訪問接口、機床全生命周期“數字雙胞胎”的數據管理接口和大數據智能(可視化、大數據分析和深度學習)的算法。而這些新的功能都是以前機床用戶沒意識到的需求。
海爾開發了COSMOPlat平臺,整合用戶的碎片化需求,從為庫存生產轉變成為用戶生產,用戶可以全流程參與設計、制造,從一個單純的消費者變成“產消者”。某種意義上看,這也是在創造需求。
DeepMind為谷歌數據中心解決節能問題,通過幾千個傳感器收集溫度、電量、耗電率、設定值等各種數據,再把這些數據不斷保存,用于訓練深度神經網絡,使耗電降低了15%。以前人們也不知道這種辦法可以降低能耗,這也是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需求供給側解決問題的例子。
04
實現創新驅動需注意什么?
實現創新驅動需注意什么?GE公司也許會賣掉工業互聯網云平臺Predix,可能源于盈利情況不好。這啟示我們,技術創新的目標不能太大,巨系統會涉及太多單位的協同,將加大成功難度。
商業模式創新有意義,但過度依賴,更多反映的還是一夜暴富的投機心態。當我們的年輕人一窩蜂地醉心于商業模式創新的時候,美國的年輕人卻迷戀于“黑科技”,其中很多就是原始創新。
要轉變思維方式。我們有掌握關鍵技術的習慣性思維,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掌握一個領域、甚至某一臺設備上所有的關鍵技術,掌握了80%或90%,還有很少部分沒有掌握,照樣受到別人限制??萍挤矫嬲嬲厝谌胧澜?,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們的問題是什么?現在缺少能夠引領的技術,“你中有我”的成分太少。我們需要有領先于世界的新技術,哪怕多數是別人領先,但有幾項最好的技術掌握在我們手中,別人得依賴我們。那樣的話,還有人敢卡我們的脖子?
因此,不能只是“掌握關鍵技術”,更重要的是“供給新技術”;不能只是“別人有的技術,我們也要有”,而是“別人沒有的技術,我們要有”。我們還有利用“舉國機制”自主創新的習慣性思維,在特定的領域(如國防、安全)“舉國機制”有很好的效果,但不能泛化。殊不知絕大多數原始、顛覆性的創新源自自由創新,而非“舉國機制”。
-
工業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5文章
2383瀏覽量
64677 -
智能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298瀏覽量
12856
原文標題:李培根:讓數字與智能技術助力創新驅動!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4_0club,微信公眾號:工業4俱樂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