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蟻今天下午在北京舉行發布會,正式發布他們的第一款可換鏡頭M43數碼相機產品M1。與之相對應的,還有12-40mm F13.5-5.6套頭和42.5 F1.8定焦人像頭。關于這幾款產品的詳細信息,各位可以期待一下我們@影像新勢力NTimage 編輯從發布會現場發回的報道。
其實,早在我這次出差東京前就已經得到了這幾款新品的工程樣機而且也做了一定的實拍。不過,由于我們手頭的產品還未達到最終銷售版本的品質,所以無法針對其做詳細評測。不過,我已經可以對這款產品做一些小小的點評:
一、機身
據說小蟻在開始新機計劃前有多種選擇,但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規格相對開放且相關技術/配套比較成熟的M43卡口。應該說,雖然國內其實已經有多家廠商加入M43陣營并推出產品(比如大疆,比如eyemore),但它們多是一些特殊類型的產品,而小蟻的這臺相機很可能是第一臺真正傳統意義上的數碼相機產品。我得到消息說該產品實際也是由第三方廠商提供方案,但小蟻本身也在產品研發階段投入了不少精力和想法。所以,就從這個“第一臺”角度來看,我也想為他們點一個贊。
M1機身體積不大,外觀設計力求簡潔。機身正面沒有什么可以多說的, 配合機身角上的那個紅色的YI LOGO的確有一點那個“什么”味道。本機采用了一塊2000w像素的M43感光元件,目前不清楚生產廠商是誰,但至少小蟻從一開始就在像素方面站到了M43陣營的頂端。機身頂部按鍵設計也非常簡單,開關鍵與快門鍵混合在一起,造型挺漂亮但實際由于撥桿太細太緊密所以開機關略有些不順暢。
機身頂部還有一個參數波輪以及一個中心點為錄像的模式撥盤還擁有一個C“大師隨行”模式等會再說。機頂帶有一個熱靴(單個圓觸點,使用閃光燈情況不明)但沒有內置閃光燈和EVF。我個人覺得沒有EVF倒也無所謂,畢竟小蟻的初期目標用戶可能不會對長焦拍攝有太大需求,但沒有內閃的設計值得商榷——畢竟你的目標用戶多是剛接觸攝影的新人,對他們而言,一個內置閃光燈要比一個專業熱靴有用許多啊!
讓我感覺有些失望的是M1并沒有采用翻轉屏設計,其實翻轉屏幕功能無論對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用戶而言都是非常實用的設計。好在小蟻數碼相機可以通過MicroUSB開機充電,這倒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我對于缺少翻轉屏幕的郁悶。
小蟻單塊電池據稱可以拍攝250張左右,基本可以滿足日常拍攝需要。由于我們手頭機型為工程樣機,所以白板機底就不拍照了,當中是一個標準三腳架接口,這里不多述。此外,目前小蟻M1 應該只有銀、黑這兩種顏色。但我覺得既然是面向年輕人的產品,未來可以考慮設計一點彩殼版本或者允許用戶DIY外觀色彩什么的。
二、操控
相比其他品牌產品,小蟻M1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沒有傳統意義上的Menu鍵。所以,你想要進行各種參數設定,需要直接在3寸的機背觸摸屏上向右滑動調出一個個設定圖標。我相信小蟻的這種設計是從手機拍照那邊借鑒過來的,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小蟻數碼相機的用戶多是從手機拍照過渡而言的年輕人,所以會更能接受這種圖標式的菜單。
不過,從我角度來看,由于相機可以設定的內容非常多,所以把所有選項圖標都密密麻麻的放出來是否合適?另外,相機內各種設定的頻次又會有很大不同(比如白平衡我們可能會經常調整,但是分辨率調整應該不多),這些圖標之間的位置關系又應該如何布局?
坦率的說,我對于小蟻這種完全觸控式的菜單并不是很滿意,總覺得尋找某一個功能要在那么多上下好幾屏圖標中進行選擇感覺很頭痛;而且完全依靠觸控的操作方式是否會造成誤觸也有待后續驗證,比如靠近屏幕最右側的人臉識別開關總是被我在撥動屏幕時不經意的被打開和關閉。不過我的這個評價完全是根據我個人經驗得出的,這種完全圖標式的觸控菜單是否會得到從手機拍照轉換而來的年輕人喜愛,我很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前面曾經提到機身頂部模式撥盤中有一個叫做C的“大師隨行”模式。其實這玩意就是在屏幕上出現一個透明的輪廓,讓用戶能夠利用這個輪廓線來指導被拍攝者擺pose,拍出構圖正確姿勢優美的人像照片。我第一眼看到這個模式時啞然失笑,依稀記得在若干年前的某款海外品牌數碼相機中也帶過類似功能但最后沒有能流行起來。
雖然我覺得這玩意用法太傻瓜和單一,但說不定的確能夠幫助小白們學會最基本的人像攝影構圖呢?該功能可以通過相機連接手機app進行更新和下載,但它目前對于用戶使用的鏡頭還有限制。比如有些功能只能夠在搭配42.5mm人像頭時才能開啟,而使用12-40的套頭就無法使用——即使兩者的焦距僅僅相差2.5mm(這也太教條了吧?!)M1可以通過藍牙和無線的方式連接手機app(很疑惑,為什么已經有了無線還要采用藍牙?),目前手機app似乎還不能直接控制相機取景和拍攝而只能讀取機身內照片和管理大師隨行模式。考慮到我們手頭的還是工程樣機,相信小蟻會在未來進一步完善相關應用。
三、鏡頭
隨同小蟻M1發布的兩款鏡頭據稱會有一個套裝銷售,總價不高。兩枚鏡頭基本可以滿足日常旅行拍攝(套頭)以及帶有一定淺景深效果的中長焦人像/特寫拍攝(42.5mm F1.8)。這兩支鏡頭都為塑料材質,拿在手中極為輕巧,做工看起來都比較一般也沒有防抖功能。
另外,我發現那枚42.5mm鏡頭上的對焦環其實只是裝飾,并不能真正轉動,所以這支鏡頭只能進行自動對焦而不能MF操作。當然了,我相信對于小蟻的目標用戶而言,對MF的需求應該不會太大。
除此之外,我也嘗試使用小蟻M1搭配奧林巴斯和松下的鏡頭進行使用。目前來看,O/P兩家的大部分鏡頭都能夠在小蟻上正常使用,但類似M.ZD 40-150 F2.8 PRO這樣的旗艦長鏡頭,小蟻M1在長焦端上似乎有驅動力不足的問題。不過,隨著相機機身固件版本的不斷升級,其對于O/P兩家鏡頭的兼容性也在不斷提升。此外,我也嘗試將中一光學的25mm F0.95安裝到小蟻機身上,但目前來看雖然能夠啟用MF 峰值對焦,但只能用在全手動模式下而無法實現光圈優先(無法自動快門速度)。
網友們都比較關心小蟻的對焦速度問題。目前來看,小蟻也只采用了反差對焦這一種AF模式,在搭配兩支官方鏡頭的前提下速度還算不錯。只不過在面對低反差或者弱光環境中會有拉風箱的情形出現,給我的感覺是這款相機的AF速度大致與中期的O/P機型相當。這個速度雖然距離當前最高水平有一定距離,但對于日常拍攝而言已經完全可以接受。另外,本機也可以通過觸摸屏幕選擇對焦點和釋放快門,所以在操控方面還是比較方便的(對焦選擇界面和奧林巴斯幾乎一模一樣)。
四、畫質
由于我在日本還有更多樣機要試用,所以對于小蟻M1只是在日常工作中隨手拍了幾張(當時天氣不太好,我們正在準備更多樣張)。個人感覺其2000w像素感光元件(索尼IMX269,和松下GX8是同款)畫質看起來已經與松下/奧林巴斯水準基本相當,但還需要更多后期測試。兩枚鏡頭的素質尚可(套頭在邊緣部分以及長焦端下有色散和分辨率下降,42.5那支倒是挺不錯),但相對于其定價而言也完全過得去。只不過由于我在拍攝樣張時相機版本號還比較低,所以不清楚未來上市時畫質是否還會有所改進。
12-40廣角端
12-40廣角端
12-40長焦端
ISO6400
42.5 F1.8
42.5 F1.8
42.5 F1.8
42.5 F1.8
42.5 F1.8 黑白模式
此外:1、目前來看似乎小蟻M1是沒有防抖系統可用,所以在弱光情況下相機會偏向使用較高的感光度以避免畫面抖動,這無疑對相機的降噪能力是一種挑戰;2、雖然本機實際感光度為2000w,但還有一檔5千萬像素的輸出,我不清楚這玩意有什么實用價值;3、本機能夠拍攝4K分辨率的30p(1080p 60p)的視頻,這是一個比較高的起點了。
五、總結
不管怎么樣,小蟻的第一款可換鏡頭相機產品終于發布了,我們終于擁有一款常規設計的國產可換鏡頭數碼相機。雖然我不是非常贊同M1的某些設計理念(比如它的菜單設計),但總體來看這款產品的完成度還是比較高的,無論是外觀、功能、鏡頭搭配都至少已經到了“可用”的程度。這款產品目前的售價是單鏡頭套裝2199元、雙鏡頭套裝2999元。我覺得相對于奧林巴斯和松下的入門產品,在畫質基本相當的前提下,小蟻在分辨率、4K視頻等方面算是有一定的特長,何況帶有兩枚鏡頭套裝2999元從價格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優勢(當然,如果能更低一點就完美)。
所以,雖然作為小蟻可換鏡頭數碼相機的第一款產品,M1無論在設計還是功能上都還有不少提升空間,但我覺得只要他們能夠踏踏實實的按照現在的路子走下去,少搞一些什么“國貨牌”、“情懷牌”之類的歪門邪道,就值得我為它再推薦一把。
-
數碼相機
+關注
關注
2文章
441瀏覽量
38395 -
小蟻
+關注
關注
0文章
34瀏覽量
477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