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蘋果發布了iOS 12.1,支持 eSIM卡。到2025年,全球聯網設備數量或將達到300億個,這些設備都將依賴eSIM技術實現聯網。
eSIM卡由何而來?
從1991年開發第一張SIM卡開始,由Standard SIM到MIni SIM、Micro SIM,再到Nano SIM卡,SIM卡的“瘦身效果”著實顯著。
雖然體積越來越小,但SIM卡還是需要住在卡槽里,而卡槽的縫隙,嚴重影響設備的防水,進而限制了設備的使用場景。同時,SIM卡是通過金屬觸片連接,并不是焊接,就會存在接觸不良的問題。尤其在眾多物聯網設備中,難免發生磕碰,容易導致松動或脫落,影響使用。而且SIM卡代表用戶和單一運營商簽訂了合同。如果想要換號換卡比較麻煩。
因此,eSIM卡也就應運而生。
2011年,蘋果公司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申請了一項虛擬SIM卡專利。
2014年,蘋果發布了自己的SIM卡——Apple SIM,嵌入美國和英國發售的iPad Air 2和iPad Mini 3平板電腦中,允許用戶設備動態選擇運營商網絡。
2015年7月,蘋果公司和三星計劃聯手推出eSIM卡。2016年6月,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發布了智能手機eSIM規范。
eSIM為何物?
簡單來說,eSIM卡就是將傳統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設備中。如此不僅解決了連接可靠性的問題,還節約了90%的空間。
eSIM卡預裝在手機或其它物聯網設備中,可通過遠程編程的方式來支持不同的運營商,或者切換不同運營商服務,用戶不需將 SIM卡拿出和更換。
同時,它支持OTA(空中寫卡)技術,運營商信息可以隨時寫入到卡里面。
eSIM將會代替SIM嗎?
早在2014年,eSIM商用進程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啟。那么,eSIM卡相較于SIM卡,有哪些優勢?
1
性能提升 更加便利
智能設備更加輕便,而且不再需要手動安裝SIM卡。
用戶可以擺脫SIM卡限制,根據網絡信號好壞、資費高低差異等環境因素,隨時切換不同的運營商。
對于擁有多個手機號碼的用戶而言,多號碼管理將會變得更為簡單。
SIM卡插槽容易進入灰塵,劇烈震動導致接觸不良,物聯網部署尤其困難,而eSIM則沒有這個擔憂。
可以更便捷地組建橫跨多個運營商的物聯網絡。例如,一臺設備可以不用擔心聯網問題,跨越不同網絡制式的國家使用。
2
減少成本
傳統SIM卡限制了設備的空間和設計,并增加了設備的工藝難度與制造成本,eSIM可以不再擔心這些問題。
由于用戶可以輕松切換不同運營商,傳統的套餐計價方法將會失效。
用戶出國旅行時,可以簡單地一鍵激活當地運營商服務,而不再是以昂貴的國際漫游方式進行通訊。
3
安全性更高
eSIM技術安全性能的提升也極其重要。例如,設備數據的遠程管理、找回與刪除等安全防護更加容易。
從目前智能手機發展的趨勢來看,SIM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動終端的進化,各大手機廠商已開始大力推廣eSIM技術。但是,一項新技術的革新也并非一朝一夕,需運營商等相關環節齊心推進,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現階段而言,要用eSIM卡徹底替換SIM卡,依然阻力不小。
eSIM設備商風起云涌
預計在2025年,全球將有300億個設備接入網絡,eSIM卡的未來市場不可估量,將面向整個物聯網,包括車聯網、可穿戴設備、智慧家庭、智能家居、遠程智能抄表等等。
對于設備商而言,eSIM簡化了設計又節約了空間,而且可以避開運營商,直接與用戶牽線。何樂而不為。
SAMSUNG 三星
2015年8月,三星Gear S2成為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2016年9月三星推出的新一代智能手表Gear S3,Gear S3搭載的Exynos 7270處理器集成LTE基帶,讓手表具備eSIM卡功能,簡單來說就是將SIM卡綁定在了設備的處理器芯片上,讓用戶無需插入SIM卡就可撥打電話或發送信息,同時也讓用戶更加靈活的選擇運營商套餐。
APPLE 蘋果
2014年在其iPad Air2產品上使用了自己推出了Soft SIM解決方案,被運營商抵制。2017年9月,蘋果發布的Apple Watch 3也采用了eSIM方案。新款iPhone XS系列以及iPhone XR也支持eSIM卡。
GOOGLE 谷歌
2017年,谷歌推出新智能手機Pixel 2和Pixel 2 XL,其中Pixel 2用到了eSIM技術,成為首款兼容eSIM的智能手機。雖然運營商在標準方面“點了頭”,不過并非所有運營商都已經部署。因為支持的移動網絡很有限,Pilxe 2仍然配有nano-SIM卡托。
HUAWEI 華為
2018年,華為除了帶來了國行版華為P20 系列,還更新了旗下的智能手表產品線,推出了內置eSIM 技術的 HUAWEI Watch 2,可作為獨立終端打電話及上網。其業務試點范圍包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鄭州、長沙和武漢7個城市。
運營商是喜是憂?
eSIM卡的出現,用戶不再需要綁定一家運營商,運營商與用戶的關系漸行漸遠。小小的eSIM卡似乎動了運營商的奶酪,其實不然。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eSIM技術為智能家居、車聯網、智慧城市等設備連接引入了新的接入方式,對于網絡運營商來說也是一塊大蛋糕。
中國聯通
2015年,聯通制定了基于eSIM發展消費物聯網業務的戰略。
2017年,聯通自主開發的eSIM平臺開通;eSIM獨立號碼業務上線。
2017年9月,蘋果發布Apple Watch 3,而中國聯通是Apple Watch 3在中國地區唯一的首發合作運營商。
2018年,聯通宣布,在上海、廣州、深圳等6座城市率先啟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
目前,聯通加大技術及資金投入,積極推進eSIM各項業務的發展。
中國移動
2018年5月25日,中移物聯正式推出智能物聯China Mobile Inside計劃,同時發布國內首款eSIM芯片。
緊接著,移動便推出2mm×2mm最小尺寸的eSIM,并進行試商用。
雖然,目前只有華為 Watch 2 Pro等三款eSIM版智能手表支持中國移動終端業務。
但是,移動與聯通面向的市場有所不同。中國移動推出的eSIM芯片主要不是面向移動用戶市場,而是面向物聯網市場,重點在企業級市場。
中國電信
2016年,中國電信表態現階段反對手機采用eSIM方案。但是,電信支持物聯網eSIM,2016年發布了物聯網eSIM規范,目前在物聯網領域的eSIM平臺建設也已經完成。
目前,用戶可在中國電信手機營業廳申請eSIM通訊服務,需用戶自己的設備具備eSIM能力。
在物聯網技術井噴式發展的帶動下,eSIM的普及必將提速。隨之,支持eSIM方案的設備將越來越多。而用戶最期盼eSIM應用于手機上的愿望仍然沒有實現。
基于用戶資源考慮,運營商遲遲不愿全力推廣eSIM。中國電信就曾表示反對手機采用eSIM方案。在國內,三大運營商把握了行業的主導地位,而手機號碼已經成為運營商與用戶之間的唯一紐帶。如果eSIM卡取代SIM卡,將降低了用戶對運營商的依賴。而這龐大的用戶資源可能被終端廠商瓜分。
同時,此前運營商關于SIM卡的增值業務和收費模式將發生改變。而且,采用eSIM后,用戶可以自由選擇使用網絡,將引起運營商之間激烈的價格戰。
eSIM看向物聯網
盡管手機對eSIM的需求呼聲更大,但eSIM更大的受益者,其實是物聯網。伴隨著物聯網和NB-IoT技術與產業的崛起,車聯網、可穿戴設備、智慧家庭、智能家居,以及公共設施的互聯都將高度依賴網絡,相比手機用戶想要體驗eSIM還遙遙無期,在物聯網設備中,eSIM似乎找到了新的機遇。
2017年,高通助力紅茶移動推出了基于iUICC的eSIM示范產品。今年4月,高通又與華為、聯想、阿里等加入了中國聯通推出的“eSIM聯盟計劃”。
10月,阿里云IoT聯合中天微、果通科技和中興微電子共同推出了“Link TEE+eSIM”的安全技術方案。阿里云IoT解決方案架構師趙泳清表示,“對于傳統SIM卡來說,卡槽占用很大空間,對IoT設備的設計限制很大,對高低溫、振動的耐受性不好,容易損壞,且降低設備的電池壽命和續航能力。eSIM方案將為物聯網終端、可穿戴設備等提供低成本、軟硬結合、快速部署的一站式安全解決方案。”
顯然,隨著eSIM技術的普及,運營商、設備商以及互聯網巨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
高通
+關注
關注
76文章
7481瀏覽量
190781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737瀏覽量
374497 -
eSIM
+關注
關注
3文章
241瀏覽量
26625
原文標題: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文章出處:【微信號:GeWu-IOT,微信公眾號:物聯網資本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