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格力的營收應該還是超過小米的,而兩年后或許小米的IOT業務發展起來了,到那時候小米就有機會超越格力。
格力董事長董明珠與小米創始人兼董事長雷軍的賭約還有兩個多月時間就結束,格力已發布了它的業績預告--前三季度實現營收近15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三成,已與去年全年的營收相當,普遍預計它今年實現2000億元營收;小米上半年的營收為796億元,不過同比增速高達75%,遠超過格力。看起來似乎格力與小米的營收之爭很難說誰將鹿死誰手。
本文引用地址:在談到格力與小米之爭的時候,其實還應注意到另一家企業,那就是華為,華為的手機業務如今似乎再次將目標對準小米,在國內已遙遙領先于后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它也在全球市場狙擊小米。小米的主要應收來自手機業務,華為的狙擊會否導致小米的營收增速下滑,在趕超格力的時候功虧一簣呢?
華為與小米之爭
小米在2014年及之前在智能手機市場可謂風頭無兩,不過自2015年起它已徹底被華為壓制,在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已無力與華為競爭。2017年小米的手機業務在國內市場雖然有所反彈,不過并沒能改變它落后于華為、OPPO、vivo的現實,更讓小米吃癟的是,作為國內互聯網手機的鼻祖,華為的互聯網品牌榮耀從2017年一季度起就一直在國內線上市場超越小米,到了今年二季度小米在國內市場的出貨量更只有零增長。
就在華為成功在國內壓制小米的時候,一不小心,小米卻在國際市場開拓成功,2017年小米在海外市場的出貨量同比翻倍,海外出貨量占比甚至超過華為;同期華為在海外市場的出貨量卻同比下滑了近兩成;在海外出貨量占比方面小米甚至超過華為,自然這讓一向自視甚高的華為感覺如吃了蒼蠅一樣惡心,受此刺激,從去年底華為又開始轉身強力拓展國際市場。
華為此前在國際市場出現停滯不前的局面與它對中低端手機的重視不足有關,它更關注利潤較高的歐洲市場,而對新興市場有所忽視;小米在海外市場能取得快速增長恰恰就在華為忽視的新興市場。2017年四季度起,華為在海外市場連續推出低端手機,在非洲市場推出了超低價的智能手機,售價為80美元起;同時賦予成功壓制小米的榮耀品牌更多權力,榮耀也不負所望,在榮耀的努力下今年上半年華為在俄羅斯市場擊敗小米晉身俄羅斯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第二名,而小米從第三名滑落至第四名,在印度市場華為也首次躋身前五名。
目前綜合旭日大數據、IDC給出的數據推算,三季度華為、小米的出貨量分別為5394萬、2641萬,同比增速分別約為38.0%、-4.3%,似乎在榮耀出海之后又一次如它在國內市場所取得的成績一樣,在海外市場阻止了小米的出貨量增長,這對于小米來說顯然并非好消息。
小米能贏格力么
小米今年上半年的業績顯示,手機業務營收537.41億元,整體營收為796.48億元,可見手機業務占其整體營收的比例高達67.5%,上半年其整體營收取得同比增長75%的快速增長,與手機業務取得同比增長71.1%分不開。小米至今依然以手機業務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也是導致它難以獲得高估值的原因。
在三季度小米的手機業務受到華為壓制的情況下,小米的業績能否再次取得快速增長顯然存在疑問,或許小米也正是感受到手機業務所面臨的壓力,近期開始頻頻宣傳其電視業務在印度市場所取得的進展,并強調已取得印度智能電視市場份額第一名,不過一直以來電視業務的營收占比都遠遠落后于手機業務,要保持上半年超過七成的增速更是幾乎不可能。
格力已公布了三季度的業績預告,顯示它前三季度的營收保持了超過三成的增長。對于格力來說,對它有利的方面是它的主要營收來自于空調業務,而空調業務在國內市場已連續24年保持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今年以來在董明珠的強力推動下進一步深入三四五線城市,這是推動它的營收繼續快速增長的原因。
不過格力的弱點也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它相較小米依賴手機業務來說,它對空調業務的依賴更高,空調業務占它的營收比例超過八成,在國內空調市場已進入飽和階段的情況下,即使當下它通過拓展三四五線城市來成功拉動了營收的增長,但是它依靠空調業務繼續拉抬營收的增長終究會遇到天花板,四季度向來是空調市場的淡季,能否保持前三季度的增速同樣存在疑問。
就目前來說,格力與小米今年的營收很難說誰會超越誰,如果非要筆者給出一個結論的話,筆者認為今年格力的營收應該還是超過小米的,而兩年后或許小米的IOT業務發展起來了,到那時候小米就有機會超越格力。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