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建設性對抗,支持風險性創新,鼓勵探索性試錯,這是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的創新文化。走在以數據為中心的創新之路上,英特爾中國研究院不斷探索和實踐,通過開放式創新和多元化的人才培養,奠定未來的創新基石。
沙龍嘉賓暢談在開放式創新的大環境下如何推進多元化的人才培養
在英特爾中國研究院2018年媒體開放日上,一場聚焦“數據洪流中的開放式創新及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的主題沙龍展開思想碰撞。在英特爾中國研究院技術合作與戰略總監王鵬博士的主持下,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姜育剛,慧拓智能CEO、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教授陳龍,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張琳與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博士結合各自研究領域,分享了自己的觀察與思考。
開放式創新推動前沿突破
人工智能、自動駕駛、5G、機器人……嘉賓們的研究方向涉及多個領域,并在沙龍上分享了各自領域的創新趨勢。
慧拓智能CEO、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教授陳龍在沙龍上進行精彩發言
陳龍教授的研究領域為無人駕駛,聚焦的應用場景為礦山開采。在他看來,有很多互聯網公司、創業公司投身于無人駕駛領域,但是現在最重要的是解決無人駕駛的落地問題。他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如果只是在高校里做無人駕駛的研究,是做不過企業的,比如常見的現象就是學生被企業高薪挖走,因此便開始了產業化落地的道路。而在礦山開采這個領域,對無人駕駛存在“剛需”,一方面能夠避免塵肺病、胃下垂等礦山里的職業病,另一方面又能解決礦車司機匱乏的突出問題。他表示,就無人駕駛目前的發展階段而言,“一方面企業會走得更快,因為資本推動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找到應用領域去切入,把它做成實實在在的應用”。陳龍教授也專門提到了英國歷史上的“紅旗法案”1,溯古及今,無人駕駛將全面超越人的駕駛能力,而“好比現在人去賽馬場騎馬一樣,未來可能有專門的賽車場供人來開車”。
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姜育剛在沙龍上進行精彩發言
姜育剛教授主要從事圖像和視頻,特別是視頻內容識別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基于深度學習的方法。人工智能在近幾年的蓬勃發展,就是得益于深度學習的興起,但他觀察到,“這兩年的進展并不是那么明顯,已經有點緩慢,而且我們很少看到一些新的方法出來,大部分還是屬于修修補補的東西,甚至有的人成為了只會調整模型和參數的‘碼農’”。此外,姜育剛教授比較關注人工智能系統的安全問題。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應用,安全問題至關重要,“就像操作系統會遭到病毒攻擊,將來的AI系統我覺得也是這樣。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尤其是我們國內大力推廣AI,但很多人不太注意安全的問題”。他也進一步談到,“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它能夠取代人做一些事,大部分情況下取代的都是我們不愿意做的事情”。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張琳在沙龍上進行精彩發言
張琳教授從事信息通訊領域的研究,著眼通訊和計算融合的形態,主要是智能網聯駕駛和混合媒體等場景。他分享了對兩個方面的觀察:一是雷達感知,相比于目前常用的視頻、圖像處理,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個人隱私,但技術本身的發展還存在很多挑戰;二是人工智能將在移動通信領域一展拳腳,特別是對于信道的理解。張琳教授也著重談到了人工智能與就業的關系,“人工智能如果要很有用,大家一定要想想哪些人會失業,人工智能一定不會搶另外一種機器的能力,一定是動人的飯碗或者人的位置”。他舉例說,在語言翻譯,以及在理工科比如公式的學習上,人工智能有著很大優勢,“這也是我們理工科老師特別擔心的事情,會不會再過十年,學生不用上大學,一個東西插進去,一覺醒來,腦子里什么都會了”。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在沙龍上分享關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洞察
宋繼強院長分享了對人工智能人才與發展的洞察。他表示:“在人工智能領域,調整參數的前提是要數據科學家來配合。如果只會‘調參’,那可能是有問題的。但如果結合數據科學家的輸入,構造合理的網絡結構去綜合使用AI的話,可能會更好。這將給學生和研究人員更好的思路。”他進一步表示,人工智能發展的前兩波浪潮已經基本成型:第一波由符號學派主導,從感知、學習、抽象、推理四個維度講,第一波人工智能的推理能力比較強,其他方面都比較弱;第二波人工智能由深度學習驅動,感知、學習能力比較強,其他方面比較弱。宋繼強院長認為,要把人工智能真正落地,產生商業價值,人才和資金才能聚集,相關的研究才能繼續。同時,這是一條長期的賽道,需要有人不斷探索,去解決目前的短板問題。“一是用現有好的技術實現商業落地,讓大家都看到商業上的價值;二是要有一波人才真正具備技術積累,有能力去突破。這兩點都很重要?!?宋繼強院長強調。
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是創新之本
人才是創新的根本。在開放式創新的大環境下,如何推進多元化的人才培養?嘉賓們就此闡釋了自己的看法。
“今年進行招生宣傳的時候,我們對培養目標進行更新,定位為來大學重新學習ABC,A是人工智能,B是大數據,C是云計算。從信息通訊這種大的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的確至關重要?!睆埩战淌谡f。他進一步表示,人才培養和就業是不同的兩個朝向,“在培養當中,把他內心那種想干事的想法真正挖掘出來是最重要的”。同時他談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比如論文的發表,現在提倡“可呈現性”,以及在科研工作中的開源共享,也是值得大家去堅持和踐行的。
陳龍教授結合實際研究進展表示,從礦山開采到物流行業,再到整個開放場景,在無人駕駛領域的研究將逐步拓展。這不僅僅是技術本身的挑戰,更考驗著高校和企業對于這件事情的理解,“無人駕駛領域的人才空缺已經有點難以想象,基本上學生到達很皮毛的程度,就被有的公司搶走了,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況”。
“將來,人工智能滲透到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就像現在的專業,這個學科還在,但是每個學科都會用到,所以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肯定是跨學科的”,姜育剛教授表示。在他看來,跨學科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人工智能的教育和研究與基礎學科結合,從而形成方法、理論上的突破;二是“AI+X”,從應用的角度出發,給各個領域和行業帶來革新和突破。
產、學、研各界嘉賓齊聚英特爾中國研究院
宋繼強院長體會深刻的,是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多學科的平臺一起做事,并與來自學術界、產業界的伙伴推動開放式創新,這對人才培養非常重要,“跨學科的搭配是非常有幫助的,有助于形成T字型人才(橫向:多通;縱向:一專),既在某個領域繼續成長,又在不同的領域都有涉獵”,而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就擁有非常適合人才成長與創新的土壤。
“我們在研究院形成了很好的機制,希望有好的項目和團隊,可以通過前期的實習或者加入我們一段時間的工作,體會到這樣的平臺對他是非常有幫助的”,宋繼強院長最后表示。英特爾中國研究院擁有完整的垂直領域人才和行業資源,掌握了覆蓋硬件、軟件、算法及全面的跨學科整合能力,培養了大量具有全球化視野的高端科研創新人才,將充分結合英特爾核心優勢和本土的人才與技術特色,與合作伙伴一起引領智能科技研發的潮流。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9950瀏覽量
171695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200瀏覽量
238268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4文章
13786瀏覽量
166399
原文標題:齊聚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這些大咖暢談開放式創新與多元化人才培養
文章出處:【微信號:Intelzhiin,微信公眾號:知IN】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