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業,想要可持續發展并保持競爭力,創新和研發投入非常重要。市場競爭的主體歸根到底是產品。市場源于產品,產品源于技術,技術源于研發,研發源于研發體系的架構。可以說,企業競爭到最后,其實就是研發力的競爭。
近些年,在國家要求提倡“大國工匠”精神,加之受外資優秀制造企業發展的研發思維及專注力的影響,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在研發方面舍得下“重本”來搞研發。有媒體整理了2015~2017年,中國各個產業的研發投入的情況。
首先看下排位圖:
提示:單位都是人民幣和三年累計的名義增速。
從圖中可以看到,我國目前研發投入最高的產業,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第二位的是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的研發投入,超過了汽車制造業;汽車產業,研發投入排在中國各行業第三位。
值得關注的有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
我們選擇其中相關幾個行業了解一下,說不定還能為大家在投資和就業上能提供參考呢。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第二)
我們可以注意到,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的研發投入居然排在了第二位,超過了汽車制造業!
這個產業究竟包括什么呢,簡單的說,這是和電力的產生,輸送,使用等相關的產業。比如發電設備機組,各種變壓器,整流器,配電開關,太陽能面板,光纖,電纜,還有我們手機和電動汽車使用的鋰離子電池,家里的空調,洗衣機,以及電燈,電磁爐,家用電氣廚具炊具等等。
當然,從這個產業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知名的公司在從事這個行業。
我們可以看到,在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這個領域,國內總體已經比較強了,比如和電網建設相關的各種發電機組,各種輸配電設備,太陽能面板,光纖,電纜等等,國產化進度都非常快,而且實現了大量出口。
像光纖光纜領域,2017年中國已經形成了多家百億人民幣級別的大企業。
從2017年企業總體營業收入為例,中天科技達到271.01億元;亨通光電營收254億元,烽火通信總體營收211億元,長飛光纖營業收入103.66億元。當然了,如果單看光纖光纜的收入的話,長飛在2017年排名中國第一,亨通中國第二,烽火通信中國第三。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企業還達不到最強的地步。
2017年的全球十大光纖光纜公司,雖然中國占了五家,但是全球老大仍然是美國康寧公司,另外日本的古河電工也排在世界第四,住友電工世界第八,藤倉世界第十,另外還有意大利普睿司曼 世界第七,而且技術含量很高的海底光纜,我國企業的份額就不高。
另外在技術上,根據中國發布的《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中國光纖光纜的發展方向是“超低衰減”,同時要實現超低衰減光纖光纜的全產業鏈條,但是目前幾個主要產品是:硅鍺料,光纖預制棒,光纖涂料,光纖光纜。
除了光纖光纜,以及難度很高的光纖預制棒技術被中國公司陸續攻克并且實現較高份額以外,高純度的硅鍺料,高性能地幫助實現超低衰減的光纖涂料等,我國還同樣大量依賴進口。
不過這也是中國公司的發展方向。
其他很多方面都是類似的,比如電力的發電,輸電,配電設備等,中國也形成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公司,例如上海電氣,哈爾濱電氣,東方電氣,西電集團,特變電工,許繼電氣,正泰,德力西,大全等等。對應于國外的通用電氣,施耐德,西門子,ABB等等。
但是明顯技術水平上總是還是差了一截。
其他例如發電設備(火力,水力,核電),早在2013年中國就占據了全球60%的產量,尤其是火力發電設備和水力發電設備,到現在已經不只是市場份額全球領先,在技術上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在核電領域也在奮力追趕。
多說一句,中國“系統強,部件弱”的態勢目前幾乎是貫穿于各個產業,但是實際上,隨著這些年的技術和管理進步,雖然慢于系統的發展,但是國產元器件也在逐漸趕上來,只是很多人,包括我們自己也還有疑慮,究竟國產器件行不行?
我之前做項目的時候,就能發現,即使國外客戶認同中國的系統,但是在部件領域,對中國品牌的認可度還比較低,我已經不止一次遇到客戶要求指定某個部件用歐洲品牌。
不過當客戶沒有指定的時候,我們就一律使用中國品牌器件出貨,產品在客戶的使用環境中逐漸經受了數年的檢驗之后,客戶對中國品牌電氣器件的信任就建立起來了。
每當客戶質疑中國產元器件不行的時候,我就把在歐洲其他客戶使用的例子搬出來,說你看都已經用了好幾年了,總會有客戶被說服。
很多人在做項目的時候,一遇到國外客戶指定某個元器件品牌,一般就服從了,因為不想丟了項目,但是我是盡量說服客戶用國產元器件,至少我認為國產元器件在很多領域已經堪用,跟隨中國的各種系統設備在不知不覺中大量出口。這里面有一個信任和機會的問題。
實際上按照我的經驗,只要你能真的講出用中國產元器件有什么好處,國外客戶一般是持有開放的態度,畢竟在商言商。
當然總體而言,在技術上和國外知名品牌仍然有差距。
除了“系統強,部件弱”之外,還存在“份額高,技術一般”的情況,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幾乎所有的子行業都是類似的情形,比如電動汽車使用的鋰離子電池,2017年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已經到全球前三了,寧德時代出貨量還是世界第一,比亞迪世界第三。
全球前十有七家是中國公司,但是在技術上,仍然和日本的松下,韓國的三星SDI和LG化學存在差距。
空調,洗衣機等等都是類似,中國公司在份額上已經很高,但是在高端化,品牌化方面還有欠缺。也就是說,中國公司的份額高,是因為占據了最大頭的中端領域,高端的份額還是很小。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一些以前曾經很高端的產業,現在因為中國的進入,已經被完全白菜化,
最為典型的就是太陽能產業,從上游的硅料,硅片,到電池片,電池面板全部國產化,各個環節全球份額都超過了50%,并且在技術上和國外的差距已經抹平,發達國家的光伏產業公司紛紛倒閉,例如可以看成是中國晶硅光伏技術來源的澳大利亞,尚德的創始人就是新南威爾士大學畢業,老師是國際太陽能電池權威馬丁格林教授。
施正榮2000年在中國創立尚德太陽能,一度還成為了中國首富,可見當年光伏產業帶給中國的沖擊力。
2010年全球光伏產業紅火的時候,中國各個光伏大廠全部供不應求,歐洲客戶搶著到中國拿產能,中國的光伏企業銷售員們可以說無比的幸福,躺著拿訂單。一個本科畢業兩三年的銷售,一個月銷售提成很容易一兩萬人民幣,年入20萬人民幣以上非常正常。
不過后來補貼逐漸退坡,另外產能暴增,好日子就逐漸過去了。
而到現在,可以說向中國輸出了太陽能技術的澳大利亞,其本土的太陽能廠家都已經破產了,歐洲尤其是德國的主流光伏廠家也基本倒閉。
總體而言,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我認為不需要太擔心,因為中國在該領域已經實現了普遍性的技術突破,同時大量出口世界,全球份額已經很高,例如家用空調格力就是全球老大。
有的技術上也已經全球領先,比如全球最高發電效率的火力發電廠,還有我們的特高壓電網,全球標準都是我們主導的。但是總體而言欠缺的是高端化,品牌化。
這個領域技術盲點有,但是并不太多,國外也沒有辦法在該領域***,因為中國基本上都有可用的國產產品可以替代。
另外為什么說不用太擔心,該領域從2015~2017年,三年的研發投入累計增長達到了22.68%,保持了很高的增速。
在前十大研發投入產業中,增速排名到了第四位。這個產業可以說是中國制造的穩定器之一。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第一)
接下來,我國目前研發投入最高的產業,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這個產業在之前已經寫過很多次了,我國在系統集成方面,已經躋身世界水平,中國設計出來的智能旗艦手機,創新力越來越強,和蘋果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從中國和全球市場銷量對比變化就可以很容易看出來。
華為和中興在全球通信設備市場已經占據了主要份額,西方公司節節敗退。
我國在各種外圍結構件和元器件上面,都已經不斷取得突破,攝像頭模組,鏡頭,金屬殼,屏幕,PCB板,FPC柔性印刷線路板,振動馬達,微型麥克風,微型揚聲器,觸摸屏,天線等等都在不斷獲取份額,呈現全線推進的態勢。
目前就硬件來說,我國最大的短板就是集成電路和被動元件(電容,電阻,電感)。
集成電路在制造方面,中芯國際在今年取得的進步可以說是突飛猛進,2018年8月,中芯發布第二季度的業績公告:
“我們欣喜地告訴大家,在14nmFinFET技術開發上獲得重大進展。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除了28nm PolySiON和HKC,我們28nm HKC+技術開發也已完成。28nmHKC持續上量,良率達到業界水平。我們將繼續擴展和提升我們的成熟和先進技術平臺,提供客戶全面有競爭力的服務。”
這里面的信息其實很明確,那就是28nm的新工藝良率已經成熟,同時中芯國際表示其14nmFinFET工藝將在明年上半年量產,客戶是來自于手機芯片行業,逐漸追上手機行業的腳步,這對中芯國際來說也是個重大突破。
總體來說,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不僅在我國是研發投入最高的產業,2017年達到了2002.8億元,而且三年總計也增長了24.27%。
在研發投入前十位的產業中,這個增速僅次于汽車產業,排在第二位。這里面的增長動力,主要是來自于集成電路產業,因此該行業研發投入將會在未來保持高增長的態勢。
對集成電路行業研發投入和其他投入的提高,也帶動了從業人員薪資的增長。今年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公司的2018年校招研發崗位,待遇相比去年明顯提高。
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對集成電路產業的大量投入,各種資本涌入進行投資。最為典型的就是2018年4月阿里全資收購了杭州中天微,現在變成了平頭哥半導體,以國內2015年初才成立的芯片設計初創公司憶芯科技為例,該公司主要開發超大規模企業級SSD主控芯片,其研發人員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貴陽等城市,團隊成員90%以上碩士學歷,主要來自國內名校,或來自國際國內知名芯片和存儲公司。
2018年校招的碩士生薪資范圍,成都為18.2萬~21萬,北京上海為19.6萬-22.5萬元,均為12%的公積金。
另外一個原因是華為拉高了校招薪資水平。華為旗下的海思今年大量招聘芯片設計人才,同時校招待遇大幅提高,還發了不少SP。華為海思今年給集成電路專業畢業生發了不少年薪25萬以上的offer,直接拉高了行業的薪資水平。
業界從華為出來的人,似乎都有給高薪的傳統,例如董事長是華為工程師出身的上海集成電路設計公司艾為電子,2018年校招開出的碩士應屆生薪資就在1.8w以上,高的能到2.2萬。
即使只按照2個月年終獎計算,年薪也在25萬-30萬了。
說句實話,在一個行業或者一個企業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往往會出現薪資倒掛的現象,也就是應屆生的薪資比入職了兩三年的員工薪資還高,集成電路設計今年的校招就是這樣,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企業的入職的往屆畢業生薪資被今年的校招倒掛,這很正常,某種意義上這并不是一件壞事。
我國對IT產業的研發投入,本來就是各行業第一位,并且還在保持平均三年增長20%以上的速度,中國的芯片產業,現在需要的只是時間,以目前的發展速度,哪怕是再過三年,情況都會跟現在大不一樣。
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關注)
所謂通用設備就是能夠給一個以上行業使用的設備,最為典型的就是螺釘,螺母,密封件,彈簧,緊固件,風扇,機床,鍋爐,鑄造機器,軸承,齒輪,叉車,工業機器人等等。當然大家也看出來了,這個行業除了少數領域以外,大部分領域是肯定是賺不了大錢的,2017年對該行業的研發投入為696.8億元,排在所有行業的第五位,但是三年增速僅為10.15%。
我們從該行業的代表公司也可以看出來,規模最大的就是做汽輪機+燃氣輪機的企業,例如上海電氣,2017年凈利潤也就是26.6億元。
另外就是工業機器人產業,也屬于通用設備制造業,目前也在蓬勃發展,這也是該行業的一個很大增長點,代表企業就是庫卡,埃夫特,匯川技術等等,應該說機器人產業會誕生一批高薪崗位,工業機器人是通用設備制造業領域最為耀眼的一個產業,以后的發展潛力非常大。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寫過,目前國內的知名國產機器人廠家,已經能給應屆碩士開出年薪20萬人民幣左右的薪資,可見這個產業的發展潛力。
其他還有激光器,代表企業就是大族激光,激光的用途很廣,可以用來打標,也可以用來不同行業的產品加工等等。
另外就是專用設備制造業,比如食品加工機械,礦山開采機械之類,比較受關注的行業就是半導體生產設備,比如北方華創,中微半導體。還有工程機械公司,例如徐工集團,三一集團,中聯重科等。還有就是油氣資源開采專用設備,這一塊是非常大的市場,一部陸地石油鉆機加上服務一起,一套就是過億人民幣的合同價值,這方面中石油是全國的老大企業,2018年1~10月,中石油裝備制造旗下的五家直屬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22.億元人民幣。
還有就是醫療器械,這也是我國目前比較弱的方向,國內器械領域的三巨頭,邁瑞,魚躍,聯影增速都還不錯。
邁瑞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2.80億元,同比增長23.1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8.97億元,同比增長45.27%;魚躍醫療前三季度營收31.8億元,增長18.12%,凈利潤6.28億元,增長19.06%。
另外就是例如農業機械制造行業,目前我國農機方面也比較弱勢,需要進口的金額較高。
專用設備制造業2017年的研發投入為636.9億元,三年增長了12.31%,總體來說增長也不快,慢于全國平均水平,這里面的一些細分領域,也會誕生一些高薪的崗位,比如技術和利潤都較高的醫療器械行業,半導體生產設備行業等等。
儀器儀表制造業(關注)
我們進口的第三大工業品就是儀器儀表,2017年總共進口454.6億美元,我國尤其是科研領域,非常依賴從國外進口高端科研設備,雖然國產儀器儀表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總體來說差距仍然非常大,例如基本上實驗室的高端科研儀器還是依賴進口。
儀器儀表行業究竟包括什么呢?它包括試驗儀器、光學儀器、醫療儀器設備、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工業自動化儀表與控制系統等。
而我國在儀器儀表領域的研發投入目前也非常少,2017年僅僅210.2億元,三年總共才增長了16.2%,這個速度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還早。
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面,我們還將面臨從實驗室,科研院所,日常監測,工廠等依舊依賴進口的情況。
2017年,中國儀器儀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 4622 個,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10323 億元,同比增長 10.71%。我們和進口的454.6億美元一對比,2017年出口為278.1億美元,逆差達到176.5億美元,比起2016年還增加了16.8億美元。
所以說中國的制造業并不是只有芯片產業逆差在持續擴大,儀器儀表產業也是一樣。
雖然我國也能制造一些高附加值的儀器儀表,例如顯微鏡,壓力測量儀表、測距儀、水平儀等商品出口金額較大。
總體而言,我國儀器儀表企業規模都還很小,雖然也在不斷整合,但是比較知名的企業,其營收規模也就是十幾億人民幣,全行業只有2個公司營收超過了100億人民幣。
隨著工業自動化在中國制造業的迅速發展,對各種儀器儀表的需求還會不斷增加。
同時,我國電力,燃氣和水務三大領域,由于政府有不斷實現自動化的訴求,對智能電表,智能氣表(煤改氣),智能水表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因此我國電子技術的發展也多少可以讓儀器儀表產業受益,像做氣表和水表的金卡智能和新天科技,企業營收和利潤增幅均達到 40%以上。
另外就是我國非常弱勢的科學儀器儀表領域,和機床行業類似,由于外資品牌在市場上非常強勢,我國目前也在依靠軍工產業發展推進科研儀器儀表的國產化。
不過有意思的是,由于2017年中國開始了“環保風暴”,尤其是隨著國家對水、氣、土污染整治不斷力度加強,導致國內對環境監測專用儀器的需求增加。
不只是政府機構的需求增加,國內企業為了應對環保的壓力,也產生了采購儀器儀表的訴求,同時環保對減少和降低各類廢棄水,氣,固廢等排放的壓力是不可逆的,國內的龍頭企業,例如先河環保、雪迪龍、聚光科技等,增幅都較快,2017年都大于 20%。
最后一個是傳感器了,這方面我國也落后,但是我國物聯網的發展,對于傳感器的要求增加,因此也會出現電子產業的資本,進入傳感器領域,或者和傳感器領域的國產廠家合作,共同推動國產發展的情況。
其他行業,本文先不關注了,或許還可以看下我國鋼鐵產業去產能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我國在這幾年(2015年底開始)實現大裁員的鋼鐵產業,根據工信部的數據,從業人員在2015年底還有362.7萬人,到2018年5月,從業人員數只有226.8萬人,兩年半的時間減少了135.9萬人。
另一方面,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研發投入,也跟隨去產能出現了變化,2016年全行業研發投入為537.7億元,下降了4.2%,而到了2017年,則出現了大幅的增長18.8%,去年我國鋼鐵產業也出現了業績大幅回升。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91文章
11606瀏覽量
362753 -
電子設備
+關注
關注
2文章
2809瀏覽量
53904 -
制造業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53瀏覽量
53681
原文標題:從研發投入看中國主要產業未來,前三名你猜到了嗎?
文章出處:【微信號:gkongnews,微信公眾號:工控頭條】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