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那家充滿了神秘感的明星創業公司 Magic Leap,終于發布了自己的初代產品。今年 4 月末,我曾去美國的勞德代爾堡親身體驗過 Magic Leap 初代產品的 Beta 版,也與 Magic Leap 的 CEO Rony Abovitz 深談了 2 個多小時。
Magic Leap 剛剛發布的初代產品
隨著 Magic Leap 終于完成對產品的打磨,放出了初代產品,這讓我終于可以講講因為君子約定而雪藏了大半年的故事。講講我了解的這家神秘的公司,那位有趣的 CEO,還有讓我印象深刻的產品體驗了。
從天堂到地獄的輿論認知
故事要從 2016 年底,美國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的一篇題為《Magic Leap 背后的現實》的報道開始。那篇報道,一夜之間將 Magic Leap 上半年融資 15 億美元的明星公司形象拉到谷底。
一年前的這篇報道講了三點 Magic Leap 現狀:第一,宣傳視頻完全是特效公司后期制作的;第二,經記者體驗,Magic Leap 設備是一個笨重的需要連接電腦的頭盔(其實是個技術原型機),所以體驗還不如微軟 HoloLens;第三,Magic Leap 的核心技術被降級成了一個長期的研究項目,實際應用遙遙無期。
這篇文章被翻譯為中文后在國內流傳的比美國還廣,而且很多人以此為例子來標榜「我就說吧,黑科技大多是騙人的!」幾乎一瞬間這個曾經幾個月前被當成神公司來刷屏的 Magic Leap 就逆轉成了騙子。
給 Magic Leap 帶來熱度也帶來麻煩的「科幻視頻」
我一直對外界如此的反轉很不解。因為從看到那個所謂的「造假視頻」的第一瞬間,我確實就理解為這是個「技術暢想」,就是換了個更震撼的方式喊「我們要改變 XX 產業」嘛。依靠基本的科技素養也能判斷,哪有憑空出來的所謂黑科技瞬間顛覆世界啊。
但是,馬上武斷認為這公司是騙子也顯然是二次犯錯,這個創新的技術路徑顯然值得持續關注,因為它即便是一種想象,也超過了已知技術的想象邊界。
今年 1 月份,極客公園 GIF2017 大會上,我在舞臺上面對上千位極客說了下自己對 Magic Leap 風波的這個看法。有意思的是,盧卡斯影業旗下的工業光魔公司創意總監 John Gaeta 也在臺下。他是應邀來參加極客公園創新大會的 10 多位海外演講嘉賓之一,而我當時并不知道,當時他還有一個身份——Magic Leap 創意合作伙伴。
John Gaeta 在極客公園 GIF2017 大會上
他聽到我的評論,也了解到國內對 Magic Leap 的質疑后,回國轉述給了 Magic Leap CEO Rony Abovitz,并建議他跟我聊聊這個技術。
于是,在極客公園神奇的「全球科技朋友圈」里,Rony Abovitz 很快與我進行了一次電話交流,并約我 4 月前往 Magic Leap 總部面談和體驗新產品。
充滿未來感的奇怪公司
勞德代爾堡這座位于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城市,遠離科技中心硅谷,同時也是 Magic Leap 創始人 Rony Abovitz 的家鄉。在這個不太被人關注的城市,Rony 構建了一個不一樣的科技公司。
Magic Leap 在勞德代爾堡的總部
「這更像一個創意公司啊。」這是我走進到 Magic Leap 的多層辦公區的直觀感受。墻上、桌面、處處可見的是各種色彩斑斕的、頗具設計感的怪異卡通動物形象。在這些卡通形象中,最顯眼的那個代表 Magic Leap 的奇特圖案。
我和其他 Magic Leap 員工的談話中了解到一種可能的靈感來源:Magic Leap 希望塑造出令用戶有親切感的品牌形象,這一 LOGO 最初的靈感是一只卡通化的小鯨魚。另一方面,Magic Leap 今年 4 月份剛剛申請的專利中顯示了其頭戴式設備可能的外形,小鯨魚 LOGO 似乎也恰好呼應了這款產品的外形,突出了 Magic Leap 專注「視覺」的技術特征。
沒人會錯過 Abvoitz 的辦公室,因為門口站著一個真人比例的宇航員雕塑。Abvoitz 的辦公室是全透明的屋子,有趣的是所有元素都與星戰相關。甚至,星戰主題布滿了整個辦公區里面。我隨手拿起辦公桌上花盆一看,竟然是星戰里的死星。
在辦公區里走來走去的不僅是程序員和工程師們,還有隨處可見的 Beam 視頻機器人。在 Abvoitz 和我談話的過程中,就有兩個 Beam 機器人分別由 Magic Leap 的市場部門與國際合作部門的負責人遠程控制著,靈活的找到屋里一個合適位置,然后一本正經的參與交談起來。
第一眼看上去,Magic Leap 就是一個未來感特別強的文化創意的公司,甚至就是個星戰迷俱樂部,而且還有點刻意的科幻色彩。這其實給我的感覺很迷惑,這不像個靠譜的科技公司啊?自己也算是科技圈見多識廣的,我對這種「過于未來感」,看起來很「裝」的公司有天然的防衛心…
直到 Rony Abvoitz 帶我走到位于一層的生產車間——龐大而現代化的類似于芯片工廠的 7 條生產線。在這些 Magic Leap「神秘」的生產線上,Magic Leap 很快已經能以每年百萬片級的數量生產自己最核心的光場顯示元件。
有一個細節我一直印象深刻:他帶我一路參觀越說越興奮,后來換上工作服走到生產線房間里,拿出他的初代產品的主板原型,隔著玻璃對著我講了一大通。他特別認真的拿著產品興奮地給我指這個是什么,那個是什么。其實他忘了玻璃很厚,我看著他一直禮貌的點頭,其實什么都聽不見。但他就是特別忘我講著自己的作品,完全不在意觀眾其實只有我和同事兩個人。
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和 Magic Leap CEO Rony Abovitz
這是我對這家公司越來越有興趣的轉折點,開始更急切的想了解他的技術和產品。
如果人腦有套 API……
我率先體驗了一把當年遭受 The Information 抨擊的笨重產品原型,那大約是 Magic Leap 產品原型的第 6 或第 7 個版本。
初代產品與當年的技術原型相比已經是巨大的進步(圖源:The Information)
那個家伙的體驗其實挺有意思,在一個被安裝了部分星球大戰布景的庫房里,你帶上這個沉重的頭盔,你發現眼前虛擬的形象與現實的布景疊加起來,然后一些情節會非常真實的影響你的感受。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動態的復雜的布景和情節用 AR,簡單而固化的布景則用真的布景。我一下子理解了盧卡斯影業與 Magic Leap 的合作目的,這就是下一代主題公園嘛。當然,如果你抱著感受黑科技的心態來體驗這個,覺得失望也很正常。
之后,我有幸體驗了迭代開發到的第九個版本。也就是目前發布的初代產品的 Beta 版。這個版本已經與現在發布的產品外觀變化不大,已經從頭盔變成了眼鏡,而且由于是分體設計,計算單元可以別在腰上,所以眼鏡比其他一體化 VR/AR 設備輕很多。
從體驗來看,這是當時所有 VR/AR 設備中我能得到的最好體驗,主觀的體驗是至少要好 50% 到 100%。比如相對當時最頂級一體化混合現實一體機 HoloLens,Magic Leap 不僅僅是輕很多,而且視角明顯寬非常多,圖像的 Solid 程度明顯更好、「真實感」更強,這就比其他設備提供了更強的沉浸感,真正地將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無縫連接起來。這些明顯的進步,已經很顯然體現了其光場技術的優勢,這說明這個剛起步的技術是很有前途的。
Magic Leap 的光場技術(Light Field)被稱為 AR 顯示的終極形式。雖然 Abvoitz 花了一段時間給我解釋這個技術,但我這個文科生出身的人,無法確保正確的給大家解釋清楚技術細節。我可以簡單的描述為 Magic Leap 更像是計算機科學與神經學的孩子,它的技術路徑利用了人腦的計算能力,突破了傳統成像技術邏輯,因為它不需要完整成像在電子顯示屏上,讓人眼去接受信息。而是通過光纖把「光場」投射到光學鏡片上,利用人腦自己的本能能力去判讀和解碼,這等于是建立了人類視覺的 API,然后利用了我們大腦的視覺能力,極大的提升了顯示運算和信息傳輸效率,進而突破傳統顯示瓶頸,提升了產品體驗。
根據 Magic Leap 在美國申請的一份專利,我們能夠看到,通過其獨特的光場芯片,同一光線能夠被分解為 12 個不同距離的焦平面,人眼通過天生的聚焦能力,就能夠看清想看的焦平面。這 12 個焦平面已經基本能夠利用人腦建立深度感知,從而避免了傳統屏幕投射式頭顯設備靠左右圖像刷新帶來的頭暈、惡心等問題。
Rony 手里的光場元件是他核心的技術壁(圖源:Wired)
換言之,在 Magic Leap 中,人腦不是光學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是直接參與者。甚至可以說,人腦是 Magic Leap 計算能力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
Abovitz 這樣解釋人腦對光場的認知:「使得屏幕具有流動性同時更真實的關鍵,在于理解人的大腦在現實世界里怎樣接受光學信息,然后通過給出的數字信息模仿現實中的光學信息,將其直接展現給人的眼睛。越是接近現實,人的大腦就越容易接受。」
「所以 Magic Leap 在和全世界最前沿的神經科學家進行合作。」Abvoitz 坦言,神經科學還發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即使是最優秀的神經科學家也沒辦法破解大腦的運算法則。但是 Magic Leap 在找尋與大腦「和平相處」的模式。他相信「人腦+計算機」能創造出驚人的可能。
「打開新的維度」
「你認為這個技術現在最適合用來做什么?」我不可避免的問了這個關鍵問題。
Abvoitz 相信與其他大多數技術一樣,娛樂將會成為開路先鋒。Magic Leap 已經聘請了幾位著名的視頻設計師、漫畫家、藝術家和作家為其創作內容產品。《雪崩》(Snow Crash)的作者 Neal Stephenson 現在是 Magic Leap 的首席未來學家,目前正在公司位于西雅圖的辦公室秘密開發一個游戲。
在其他 AR 設備以提升協作作為切入點時,Magic Leap 瞄準的是創意產業。這意味著消費端的產品都有所區別。Abvoitz 談到,Magic Leap 將與盧卡斯影業合作,也將與迪士尼合作修建未來的主題公園。《魔戒三部曲》導演 Peter Jackson 是 Magic Leap 的顧問之一,他的電影公司也會為虛擬現實技術提供大量優質內容。
Abvoitz 說:「我們不單單是一家科技公司。我更愿意說我們自己是科技、生物和創意文化,三位一體的公司。」
事實上,這或許是創始人兼 CEO Rony Abvoitz 自己的映射。在他的自我介紹中,Abovitz 寫道:「人類的朋友,動物的朋友,以及機器人的朋友」。Magic Leap 并非 Abvoitz 第一次創業。2008 年,他創建的一家機械臂公司 Mako 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隨后在 2013 年以 16.5 億美元賣出。
《紐約客》在對 Rony Abvoitz 的特稿中寫道:「如果你制造機器手,幫助醫生用手術刀切割人體,你必須要遵從物理定律,生物定律,以及人的意識和頭腦。Abovitz 在這三個領域都是天才。」
而且他顯然從小就是一個科幻小說迷。Abvoitz 出生于 1971 年,是一名以色列移民。他的童年腦子里都是「如何成為盧克天行者,打敗死亡之星,打造 C-3PO」。而成立機械臂公司的初衷,也是因為「我決定建造一個《星球大戰》里的醫療機器人」。Abvoitz 在《紐約客》的采訪里說道。
2012 年,Oculus 在 Kickstarter 的爆發性融資,讓 Abvoitz 意識到人類本身就是 VR 世界的其中一種「硬件」。虛擬現實或者混合現實想要成熟發展,不僅要使用計算機的硅和芯片,還要利用人類體內的「生物分子電路」。Abovitz 認為虛擬現實本質是人與機器的共生性科技(Symbiont Technology)。Abovitz 為此創立了 Magic Leap。
自己設計自己生產、從娛樂出發切入大眾市場,Abvoitz 直言雖然他要從娛樂市場切入持續迭代技術,但最終,他直言自己看到的是下一代的計算平臺,因為如果他的眼鏡持續迭代做到可以接受的全天佩戴,混合現實的技術可以幫助大家隨時調用任何技術,投射任何內容,完成任何交互,而手機就完全會變得沒有必要。
NBA 球星 Andre Iguodala 此前參與了 Magic Leap 新品廣告的拍攝。在 2017 年 4 月接受采訪時,他談到了 Magic Leap 的數字助手。一抬手這個助手就會出現在手上,它可以控制智能家居設備,還可以實現操作系統的其他功能。Iguodala 還透露,演示過程中的很多東西都是直接由眼球運動來控制的。可以使用目光來控制環境中的各種物體,包括開關電燈或調節溫度。
Abvoitz 說:「我們更愿意將我們的設備定義為一個『環境計算工具』,這個概念是你有了這樣一個設備,你可以整天戴著它,然后它會幫助你計算周圍的一切事物。」Magic Leap 將未來的人視為「人+AI+設備」的超級人類。Abvoitz 說:「我認為未來會有一天,那些沒有利用 AI 加強自己的人,會被工作淘汰。因為他們將大幅落后于別人。」
Magic Leap 顯然希望在現實世界開啟新的維度(Dimension)。但我相信讓其圖像更清晰流暢,硬件佩戴更好的體驗,自然的交互方式更自然等,還需要相當大的進步才有機會,Abvoitz 也一再強調,Magic Leap 沒有試圖在現階段就取代任何設備,因為他花了幾年時間用這個產品只是證明了這個技術路徑的價值,他還需要更多時間來真正突破技術臨界點。
接下來隨著他的初代產品發布,必然很多原本尖酸刻薄的懷疑者將會瞬間化身擁躉,各種蹭風口,貼熱度的項目也會開始出現。當然,也會有很多新的質疑。
比如「這么難看啊,怎么帶出門?」
比如「這么大啊,我都能造出更小巧的 AR 眼鏡啊?」
比如「感覺就是體驗相對好點而已啊,差別不大啊?」
比如「有什么用啊?又賣不出 1000 萬臺!」
其實,這第一代產品的是使命并不是、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立即趨之若鶩,這個產品絕不會震撼的讓這家公司立即「封神」,但會給它繼續向前迭代的強大動力。因為在對一個顛覆性的新技術路徑驗證上,Magic Leap 已經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
在今年 4 月我與 Rony Abvoitz 交流的最后,他對我說:「我知道這件事對很多人來說,太難以理解,產品也還不是很完善。但我還是特別希望如果邀請你來這里體驗過,你能看到一種新的可能性,看到一種新的未來。」
我記得當時很認真的對他說:「的確,要優化的東西真是不少啊……」
「但感謝你!」我想了下,「我看到了你說的未來。」
-
MagicLeap
+關注
關注
0文章
17瀏覽量
1006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