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中小學階段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現狀調研報告》的發布讓我們不禁汗顏當下中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程度、教師教育水平所存在的問題。
總結來講,目前學生的學習意愿強烈,但認知水平較低,教育師資不足是中小學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最大的瓶頸。
調研結果顯示,教學經驗不足是最大痛點:
只有 35.2% 的教師之前有過人工智能相關教學經驗,其中 10% 的老師還認為非常不能勝任,21.4% 的教師認為自己有點不能勝任。
不能勝任的理由,近半數老師選擇了“人工智能實踐經驗不夠豐富”;而能夠勝任的理由,近半數老師認為是“有過計算機專業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此次參與調研主要來自中東部條件較好的示范學校,但近半數從事人工智能教學的老師僅只有不到 1 年經驗,18.6% 不到 2 年經驗。影響教師自評教學勝任力的主要因素是教師個人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
其次,更多的教師從培養學生思維的角度肯定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必要性。
78.9% 的老師肯定了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價值,其中,認為人工智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占 59.8%,有助于學生未來研發和應用先進技術的占 49.2%。此外,還有老師從學生就業及競賽的角度進行說明。
調查發現,教師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解相對寬泛,認為編程、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創客教育、STEAM 教育都屬于其范疇。教師對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思路設想比較統一,認為小學應以培養興趣為主,中學階段再開始加深認知和思維的培養,小學和初中以了解應用場景和基本概念為主,高中以后考慮比較深入的開發設計與算法學習。
另一方面,盡管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期望值高,但實際認知水平較淺,地區差異大。
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學生學習人工智能的意愿普遍比較強烈:
91.7% 的學生表示希望學習人工智能的知識,對通過人工智能的學習來提升個人能力素質,感受樂趣充滿期待。學生以自發性了解為主(83%),高于教師教授的比例(56.6%)。
據了解,受調研的學生中有近八成表示對人工智能概念有所了解,但多數學生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多依靠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停留在感性和具象的水平。如實際生活中辨識度較強的對話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語音空調、繪畫機器人等是多數學生眼里的人工智能。
在認為“不屬于人工智能技術分支”的學生回答中,我們能夠發現更多的學生填寫了大數據、深度學習、圖像識別、語音識別這幾個方面。
不難看出,學生們對人工智能概念的認知水平和理解準確度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此外,在地區群體方面,這種表現也更為明顯:一、二線城市教育資源豐富的示范學校學生的認知水平普遍高于普通學校學生;學生對科學技術類課程的偏好、校外科技實踐活動參與度與人工智能認知水平成正比;男女生準確度基本相當。
前段時間,由中科院自動化所、谷歌及其他高校專家指導編寫的 AI 教材幼兒園小班《人工智能實驗教材》的發布引發了網上一波不小的討論。
自從去年人工智能高中教材發布后,學習 AI 便似乎成了小朋友們“寢食難安”的一門必修課。
在 2018 年全國智能科學技術教育暨教學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
“人工智能沖擊最大的行業就是教育,尤其是沖擊計算機教育。這就引發我們要對教育本源重新認識,人類的學習應當是傳承學習和自主學習。”
那么人工智能時代下我們究竟要傳遞怎樣的計算機普世教育的理念呢?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183瀏覽量
238264 -
AI教育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瀏覽量
2787
原文標題:中小學AI教育靠譜嗎?50%教師教學經驗不足1年
文章出處:【微信號:rgznai100,微信公眾號:rgznai100】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