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對于股改之后的聯想,倪光南稱,發展路線就從“技工貿”轉為“貿工技”,公司的創新能力和在行業中的地位也下降了。
12月23日上午,“第二十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前總工程師倪光南出席并演講。
本文引用地址:
倪光南稱,聯想與華為這30年猶如“龜兔賽跑”。聯想估值曾一度是華為的5倍,而現在華為估值已是聯想的50倍。
外部環境一樣,聯想和華為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倪光南歸結為聯想“路線不對”、“知識產權0股份”,而華為做得都很好。
對于華為的成功,倪光南說,有很多原因,“但是在前十年,聯想未股改前,我們相信,科技的股權是會體現的,但是股改后并沒有體現,很多人都不敢來,大量人員都離開了。”但與之相對,這方面華為就做得比較好。
倪光南還將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華為董事長任正非以及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的個人股權進行對比。
他稱,作為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喬布斯最初擁有蘋果公司股權為45%,最后變為0.45%;投入資產的任正非最初在華為公司的股權為80%,目前變為1.4%;而沒有投入資產和知識產權、最初是副總經理的柳傳志一開始沒有聯想股權,在股改后,其股權不斷增加,目前為15.9%。“一個沒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公司高管,擁有那么多股權,這在中外高技術企業中是很特殊的。”
倪光南認為,今后應該盡可能加強科技人員的保護,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創造。
對于股改之后的聯想,倪光南稱,發展路線就從“技工貿”轉為“貿工技”,公司的創新能力和在行業中的地位也下降了。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2月,柳傳志在接受央視財經《你從哪里來》專訪時對網絡上有關聯想控股的持股傳聞作出回應,當時他主動提及對聯想集團的控股,“大概擁有聯想集團的股份不到1%,”柳傳志說。
以下為演講速記,經專家審核:
倪光南: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的題目是科技人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我不是搞知識產權的,但知識產權與中國創新能力很有關系,我們的視角是從創新能力來考察。
我們知道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發展知識產權企業是非常重要的。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尤其是“十三五”知識產權規劃,有明確的指標,比如說提出了在發明專利擁有量,PCT專利申請量,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等方面達到一些重要的指標。
我這里有一些數據供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們國家知識產權經濟對GDP的貢獻,對就業的貢獻。可以看到,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在這些方面都有了相當的貢獻,但是比重比較小,而發達國家,我們看美國,相應的貢獻就大很多,我們看到美國這些產業對GDP的貢獻達到30%以上,所以知識產權經濟對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發達國家是我們的一個榜樣。
大家看到我們PCT專利申請數量在不斷的增長,現在日本和中國本差不多。但是由于我們基礎差,雖然這幾年增加比較快,總的來說差距還是比較大。知識產權使用費逆差很大,進口費大大超過出口費。目前來看,1/4的知識產權使用費是美國進口的。我們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大力發展自己的知識產權。
我們要強調一下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我們看到美國高校有一個趨勢,目前比較多的是從專利授權轉向創業孵化。比如說加州的創業公司,5%來自斯坦福大學,可見美國高校對美國高技術產業的貢獻是很大的。中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對中國高技術產業的貢獻,在改革開放40年以來,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缺乏總結。
下面我講一下科技人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中國一些高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的興衰表明,能否保護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是一個關鍵。改革開放開始時,***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關村依托高校和研究院所,涌現了一大批高技術企業。正像大家說的,中關村有北大、清華,中科院等等,就像美國硅谷有斯坦福、加州大學一樣。我們中國第一批高技術企業中最有名的是四通、聯想、方正。為什么是這三個?因為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創新產品,它們是從科技成果轉化起家的,從創新產品起家的。我們現在要探討的是,它們的創新能力后來為什么降低了。下面以聯想作為例子。
以聯想來說,官方的說法是,它是從計算所分離出去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時候,從計算所分離出去的一部分。當時中科院推行“一院兩制”,計算所創辦計算所公司,不是簡單的創辦,而是把一個實體分離出去,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投入了130余名有經驗的科技人員,帶著上億元價值的知識產權,以及帶著工資、場地、設備,還有計算所的商譽和貸款擔保能力等等,計算所公司是依托這樣一個強大創新實體發展起來的,不是某個人創造出來的。這個要講清楚,聯想的前身計算所公司就是從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