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業發展應該是一個從學術研究、行業驗證、商業落地、行業平臺到智能生態的一層層深入過程。
12月21日,“2018硬科技行業領袖峰會暨鎂客網年會”在杭州舉行,本次峰會匯聚了超過300家硬科技企業及投資機構代表共同參與,一起回顧2018,展望2019。
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溫浩發表了主題為《從核心技術閉環出發,實現產業變革之路》的演講。
溫浩認為,AI企業發展應該是一個從學術研究、行業驗證、商業落地、行業平臺到智能生態的一層層深入過程,這也是人工智能企業理想的發展階段。
以下是演講實錄:
感謝鎂客網的邀請。我們先講一下云從在這3年多時間里,從打造核心技術閉環到領導產業是怎么做的。
云從是一家從中科院孵化出來的企業,我們的技術累積已有十多年,創始人周曦博士師從美國計算機視覺之父黃煦濤教授。除此之外,我們也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參與制定了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承接了國家人工智能三大平臺:發改委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高準確度人臉識別系統產業化應用平臺,還有工信部核心SoC芯片應用平臺。另外,我們在國內還設立了五大研發中心。
目前,我們的業務主要聚焦四個行業,銀行、安防、機場和零售。我們的愿景是成為國家級平臺,以能力和資源為支撐點,憑借AI定義設備、定義場景做各個行業的解決方案,真正做到定義智慧生活。
前一段有一個新聞,寧波的行人闖紅燈被抓拍,結果是公交車上的董明珠廣告。這個事情告訴我們,AI技術在應用的時候存在很多問題,不能為了AI而做AI,它應該是有感知、有認知、有決策的一個閉環。或者你的技術夠先進,能夠形成一整套的有價值的方案。
云從要打造的就是技術閉環,具備感知、認知和決策能力。人工智能是"頭雁",人工智能解決的是問題的本身,怎樣讓能力提高,怎么去解決問題,讓它引領技術發展是我們當前需要思考的主要問題。
當前,在技術落地方面,除了語音識別,人臉識別是應用最廣的技術,很多人臉識別技術已經成為了人機交互的視覺入口。
其實在視覺識別中,除了人臉,還有人體識別,通過體態、衣著來識別人識別等,現在也開始有大規模的應用。
人臉加人體是對人識別的比較完善的方案。我們在中科院做了很多實驗,對人臉做了各種角度、各種光源的分析,形成一個結構化的數據。
現在人體的識別率也超過了96.6%的商用標準。
舉個例子,一個女孩在公園里面跑步,沒有拍到人臉,但我們可以通過形體特征把她識別出來,這是一個跨攝像頭和無需人臉的識別應用,所以我們叫它“跨鏡追蹤”技術。
公認的,人機交互的下一代交互方式就是“人臉+人體+語音+AI”,比如VR交互。那么云從在視覺識別外,還與聯合實驗室、中科院做了語音識別,錯詞率很低。同時我們在決策方面做了很多模型,比如雙塔神經網絡。
五官感知方面,我們通過感知技術做了統一大數據建模,通過機器人學習畫像,得到策略推薦,再到執行、反饋。比如"董明珠"闖紅燈事件,就是感知系統不夠完善,如果系統知道董明珠不可能出現在寧波,就完全可以避免這個問題。當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我們還做了行業產品和解決方案,在銀行有50多個解決方案落地,通過感知技術做集成生物識別,比如ATM機刷臉取款等,這是比較簡單的應用。除此之外,銀行對備付金預測也很關心,比如為某地建行的1000多個網點ATM機預測備付金,1個月超10億的話就能節省上百萬的利息,這是從感知到認知的決策閉環。
零售行業線下門店方面,從店外進來多少人,進來多少次、流連于什么產品間等,我們都有一套客戶轉化率去做識別和決策。舉個例子,門店門口裝有人臉抓拍機,可以判斷是VIP、會員、還是熟客,并根據性別年齡推送廣告;到貨架上,有感應技術獲取畫像并將其推薦到店員的終端上去,由他/她為顧客做相關的推薦;最后的支付環節,直接刷臉支付就可以了。
這才是現在AI技術可以幫助門店做的事情,而不是弄一個無人超市,對提高產量,毫無幫助。
最后我們認為,AI落地將從最開始的學術研究,體現技術先進性,一步一步走到行業驗證,再行業實戰,最后到成為行業平臺和智能生態。
會上,鎂客網還發布了“2018硬科技領袖企業100強”及“2018硬科技行業風云人物”。云從科技、云從科技創始人周曦博士分別榮獲這兩項殊榮。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746瀏覽量
268896 -
云從科技
+關注
關注
1文章
70瀏覽量
9696
原文標題:云從科技:AI應該形成感知、認知和決策的技術閉環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