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們談服務機器人技術,那就要分機器人上半身技術和下半身技術,上半身技術主要集中在語音語義(機器人大腦)、手部動作等;下半身技術主要集中在機器人底盤、導航技術等,接下來我們將著重分析機器人主要技術的最新進展以及2019年的發展趨勢。
我們先談機器人大腦部分,專業術語講“語音語義”,俗話講“讓機器人能聽會講”,當然讓機器人達到能聽會講的程度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這三年來從技術上已經有了本質上的突破。
現在不管是語音識別還是語義理解,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工去進行標注,因此,現在的人工智能也好,機器智能也好,都是嚴重依賴人工支撐,俗話講:“有多少人工就能體現多少智能。”
人馬互動技術總監胡上峰說:“現在語義理解在訂機票、訂酒店、訂火車票、導航、打車、音樂、天氣、記事本、娛樂等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因此,人們與機器人在這些領域進行交互已不是問題。”
從最新的語義進展來看,用戶從咨詢機票開始,到訂完機票,再咨詢路程,最后打車到目的地等一系列咨詢問答,機器人都是可以流暢互動,因此,只要是涉及到這些語義的范疇,人機交互都是可以流暢進行。
云知聲銷售總監張晶說:“如果是涉及到語音識別技術,今后兩年內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目前語音識別技術已經達到用戶可接受的程度,接下來頂多是進行數據的優化,讓語音識別技術更加可靠。因此,今后兩年的方向在語義領域。”
從目前的行業現狀去分析,現在越來越多的語音語義企業都是聚焦在某一個行業進行突破,因此,所積累的數據是越來越專業,從這次1號機器人網年終總結研討會上反饋,很多公司基本上是20人、100人、500人等規模的團隊去精耕一個行業。因此,語義理解發展到最后只會越來越專業。
那2019年語音語義應用到機器人身上會有哪些亮點,未來天使機器人總經理趙其純說:“機器人在說話的時候可以加上手勢動作,這樣讓說話顯得更加生動。”舉個簡單的場景例子來講,當客戶付完款后,機器人可以向客戶敬禮,并說聲“謝謝”。
談完機器人上半身的技術,接下來我們再談機器人下半身的技術,中智科創銷售總監楊愿軍說:“以目前機器人導航技術而言,讓機器人在室內自主行走已不是難事。”
當然,讓機器人在室外自主行走還是有相當大的難度,這半年以來,激光雷達在技術上基本上沒有進展,但雙目視覺VSLAM卻是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很多機器人企業導航基本上采用的是二維激光雷達導航的方案,二維激光雷達畢竟是平面掃描,但雙目視覺是立體掃描,因此,兩者結合在一起使用就能有更廣闊的商業前景。
矽瑪威科技市場總監蘭志明說:“基于Movidius視覺AI芯片,矽瑪威雙目視覺VSLAM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現在讓機器人在室內或室外自主行走,通過雙目視覺能夠獲得穩定的立體信息。”
中智科創銷售總監楊愿軍說:“現在機器人自主行走最大的困難點是在室外,因為室外的路面不可能都是平面,多少都會有超過10度以上的坡度,如果是采用二維激光雷達導航方案,容易丟失定位,但如果是雙目視覺+VSLAM有可能是很好的解決方案。”
所以雙目視覺VSLAM的進展將會影響2019年機器人室外自主行走的發展,有了雙目視覺VSLAM作為支撐,機器人在室外應用的拓展就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我們已經談了機器人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技術應用,考慮到使用成本的問題,很多機器人企業要么只做機器人上半身的應用落地,要么只做機器人下半身的應用落地,如果我們把機器人上半身和下半身技術結合起來,目前可以做到怎樣的服務?
舉一個場景例子來描述,比如前臺接待機器人,機器人可以收發快遞,也可以介紹業務(結合手勢的語言,將會更加生動),當客戶上門拜訪,機器人可以接待帶客戶到洽談室,并打開燈光、打開空調,然后提示客戶稍作等待,最后回到崗位區待機。
當然,結合機器人上半身和下半身技術造價高昂,畢竟機器人企業對制造成本是極其敏感的。
目前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物料成本、租金成本等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嚴重阻礙,特別是人工成本,對機器人企業而言,是一座越來越承重的大山。現在研發人員平均工資是每人2萬元/月,人員的投入與產出比,明顯不對等。
從服務機器人產品制造的利潤分布來看,主要利潤體現在核心部件上,但核心部件是嚴重依賴國外。
如果我們把一臺服務機器人進行分解:上半身核心部分包含語音語義(機器人大腦),其芯片主要依賴美國Nvidia;下半身核心部分包含激光雷達、雙目視覺VSLAM,其中激光雷達采購對象是德國西克、日本北陽,目前國產激光雷達產品并沒有進入到主流圈子,但國產激光雷達的相機部件也是依賴國外企業,如倍加福等;雙目視覺VSLAM芯片也是依賴美國Movidius視覺AI芯片。
可以說中國服務機器人產業關鍵技術都是依賴國外,因此,主要的利潤都是被這些國外的企業占據,而國內終端機器人企業對價格又是極其敏感,因此,處在服務機器人制造中上游的企業,就像夾心餅干一樣,受兩頭擠壓,日子并不好過。
中國處在全球服務機器人制造產業鏈的中上游環節,筆者相信很多讀者讀到這里已經看明白了。實際上我們更像是一個集成商或加工商,拿別人的關鍵技術再進行加工,從而讓它變成更適合機器人或其它產品使用的核心部件,因此,中國機器人制造并不是不可替代,說穿了我們對人工成本是極其依賴的,這也是中國制造的根基。
但目前國內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物料成本、租金成本等正在逐漸摧毀中國的制造優勢,中國機器人制造業有可能被迫外移。
現在百度、阿里、騰訊等都已經在美國建立研發中心,小米、VIVO、OPPO等也都在印度設立工廠等等。中國主流的高端制造企業都已做好了海外布局,接下來處在制造中上游的企業也將會有所動作。
如果中國營商環境持續惡化,將會有更多的高端制造企業縮減在中國的投入,轉而移向東南亞各國,因為那里有更加低廉的勞動力,特別是印度,不管是人口,還是高素質人才都不遜色于中國。
因此,對機器人企業而言,2019年也要時刻關注合作伙伴以及產業鏈企業的計劃流向。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399瀏覽量
207003 -
百度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68瀏覽量
90377 -
阿里
+關注
關注
6文章
438瀏覽量
32830
原文標題:中國機器人技術越做越專業 但有被迫外移的可能
文章出處:【微信號:robot-1hjqr,微信公眾號:1號機器人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