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為發布了ARM服務器芯片鯤鵬920,以及搭載鯤鵬920的ARM服務器。
之后媒體的各種贊美之詞不絕于耳,一些文章聲稱,鯤鵬920把計算帶入多核異構的多樣性時代,有文章把鯤鵬920與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捆綁,有文章認為鯤鵬920超越富士通A64FX一舉成為最強ARM服務器CPU。還有文章無限看好華為ARM服務器CPU。
先不提之前那些非常雞血且充滿槽點的贊美,就華為ARM服務器的前景來說,并非像一些文章吹捧得那樣無限美好。
ARM服務器成本偏高
總的來說,華為這款芯片的設計思路和高通/華芯通、飛騰等ARM陣營IC設計公司是類似的,那就是“單核性能不夠,核心數來湊”,依靠比Intel CPU更多的核心數量獲得強悍的多核性能。
從華為公布的數據來看,多核性能強悍,在PPT上戰平或超越Intel芯片依靠的是48/64核心對戰的Intel24/28核心。這直接折射出單核性能和Intel有一定差距。雖然服務器上不像PC對單核性能那么重視,但在很多場景,單核性能還是非常重要的?!耙缓擞须y,7核圍觀”等話語并不僅僅是網友的調侃,此前某互聯網巨頭就試用過多款非X86服務器CPU,但都因為單核性能不夠,導致項目沒能最后落地。
多核心數還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成本偏高,芯片的成本除去設計成本之外,就是晶片的成本和半導體制造設備的折舊成本。如果芯片面積偏大,那么晶片成本就會偏高,如果芯片的產量偏少,那么芯片的成本也會很高。
正是因為產量太少,國內自主CPU即便使用老舊且比較廉價的40/28nm工藝,成本依舊居高不下,在民用市場上不具備競爭力。
而如今華為這款ARM服務器,則堆了64核,芯片面積會比較大,晶片成本會比較高;同時,采用了頂尖工藝,如果沒有足夠的產量,設備的折舊成本會非常高。
正是因此,目前的ARM芯片價格都偏貴,此前高通的ARM服務器CPU在性能、生態都不如X86芯片的情況下,唯獨在價格上超過了性能相當的X86芯片,這迫使高通最終不得不放棄ARM服務器CPU業務,通過幾輪裁員和轉崗把整個部門砍掉了。
關于高通ARM服務器業務大裁員,有網友表示,高通直接賣芯片,華為既做整機,又賣芯片,可以像麒麟芯片和手機業務那樣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所以高通會失敗,華為能成功。
不知道是不是高通手機芯片業務直接賣芯片讓人先入為主了,其實,高通的ARM服務器業務并非像Intel、AMD那樣直接賣散片,也是定做主板后整機出售這種模式。除了有政策扶持和國家兜底之外,華為基本在重復高通走過的道路。
替換X86必須在價格、生態、成本上取勝
雖然如今全球ARM服務器開始退潮,有業內人士依舊看好ARM服務器,理由是業界有一種說法,即只要擁有20%的成本優勢,就有動力更換處理器架構。各大牛企都在看ARM服務器,因為Intel壟斷太厲害,大家都希望找一個取代Intel的CPU。
然而,很多企業想把Intel換掉,是因為Intel壟斷價格太貴,結果服務器廠商、互聯網廠商的很多利潤變相被Intel拿走了。因此,把Intel CPU換掉的前提是,新的CPU必須物美價廉,這樣才能省錢,各大牛企才有動力去換。
現在的情況是,ARM服務器CPU性能不如X86,特別是單核性能明顯不如X86,在生態上被X86秒殺,在價格上更貴。因此,由于在性能、生態和價格上ARM服務器CPU對比X86 CPU都處于劣勢,因而互聯網巨頭只會買一些測一測、試一試,不會現在就海量采購大規模部署。這也是高通、AMD等巨頭先后拋棄ARM服務器CPU業務的原因所在。
有網友表示,華為ARM服務器可以復制麒麟芯片的成功。
但是,麒麟芯片能夠起來的關鍵是安卓有完善的生態,而且可以從ARM那里買到非常具有市場競爭力的CPU和GPU。但在ARM服務器方面,ARM自己的IP相對于Intel不具備競爭力,在生態上也被X86秒殺,ARM的生態只局限于嵌入式、智能手機,華為要推ARM服務器,就要自建生態,難度遠非在做手機芯片可比。而且即便做成了,也存在一個悖論,那就是既然自建生態,那么為何不做中國版Wintel,反而給ARM打工,為ARM做嫁衣?
5年后會怎樣,鐵流不敢說,至少在當下,一些媒體無限吹捧ARM服務器CPU的商業前景是非常不客觀的。
從市場反應來看,真正沖擊Intel的并非是各路ARM,還是同屬X86陣營的AMD,原因就在于之前提到的三個因素:性能、價格、生態,AMD達到了門檻,而華為等ARM陣營廠商還遠未能及格。
華為ARM服務器可能會走IBM大機器的商業模式
由于單核性能和Intel有一定差距,以及ARM在生態上的差距和芯片成本問題,單靠純粹商業化運作,不依賴政府和國企的幫助,前途是比較一般的。正是因此,國內一票ARM服務器紛紛往黨政采購沖。華為在將買A57做集成和買A72做集成的芯片打入政府采購名錄后,鯤鵬920有可能也將進入政府采購名錄。
參考國外RISC服務器發展史,華為的ARM服務器可能會走IBM大機器的商業模式。
在上世紀80、90年代,IBM(Power)、SUN(Sparc)、惠普(PA-risc)、SGI(MIPS)、DEC(Alpha)曾經與X86有過一次對決。非常有意思的是,IBM、DEC、SUN等公司大多采用垂直整合模式,而且是自己既做硬件,也做軟件,還做整機進行銷售。
而Intel則采用橫向整合模式,Intel制作芯片,微軟負責軟件,臺系廠商負責板卡,整機廠做整機銷售,最后的結果是Intel大獲全勝,DEC、SUN等在技術上非常卓越的公司消逝在歷史長河中,惠普及時轉型,放棄自家PA-risc,投奔X86改換門庭避免了悲劇的命運。
要知道,當時Intel的CPU性能是最弱的,而DEC的Alpha處理器則性能驚艷,IBM(Power)、SUN(Sparc)、惠普(PA-risc)、SGI(MIPS)的CPU都比Intel強。
Intel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橫向整合后可以大幅壓縮成本,產品便宜,加上有微軟幫忙做生態,就是靠廉價和生態兩項法寶,打敗了諸多性能更好的RISC處理器。
目前,RISC服務器中的Alpha、SPARC、PA-RISC等基本消亡了,如今還有聲響的就是IBM的服務器,而IBM的大機器是高度依賴美國政府等對價格極度不敏感的客戶訂單來維系的。
在商業市場上,面對廉價的X86服務器,IBM的機器缺乏競爭力。面對困境當年郭士納的改革就是“砍砍砍、賣賣賣”,裁員、砍研發、砍機構,賣業務、賣技術、賣大樓,如果不是價格太貴,沒有客戶愿意買,差點就搶在索尼和AMD之前實現了超級企業賣大樓。
在砍掉很多業務后,郭士納選擇了購買X86芯片做服務器,也是就是后來聯想從IBM買來的業務。
可以說,歷史已經證明了X86的橫向整合模式在成本上相對于IBM、SUN、惠普、SGI、DEC的垂直整合模式具有天然的成本優勢,華為如今的做法無非是重走一次IBM、SUN、惠普、SGI、DEC走過的大坑,順帶把自己的資金和國家資源拉過來填坑。
時至今日,IBM的Power越來越被邊緣化。正是因此,IBM搞了OpenPower,但還是無法逆襲??梢哉f,華為的ARM服務器CPU未來幾年的商業模式會和IBM的大機器類似,高度依賴政府、國企等受政策指令因素影響極大,且對價格不敏感的客戶的訂單。
-
ARM
+關注
關注
134文章
9107瀏覽量
367986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77瀏覽量
252129 -
服務器
+關注
關注
12文章
9234瀏覽量
85640
原文標題:華為ARM服務器可能會走IBM大機器的商業模式
文章出處:【微信號:guanchacaijing,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