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消息稱“華為攜手袁隆平種海水稻”,雖然華為很快辟謠:“種水稻系謠言”,但華為投入農業物聯網不假。過去幾年,華為通過提供ICT技術使能土壤數字化,助力鹽堿地改良,推動以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為支撐的智慧農業發展。
除了華為,阿里、京東、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大佬也早已紛紛進入智慧農業領域,這波浪潮下,不僅巨頭入局,一些初創企業也在延伸自己的產業,欲改變傳統農業現狀。
智慧農業散發何等魅力
問題嚴峻
數據統計,到 2030 年,全球人口預計將突破 85 億。解決全球糧食的供給,已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大挑戰。人類在索取食物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使得環境承載力到了崩潰的邊緣。同時,還有自然災害等原因導致農產品減產。
不僅如此,農業創新也面臨諸多障礙。通過部署僅適用于某項農業生產環節的解決方案,規模經濟難以實現。此外,農業聯網業務和解決方案有限,數據收集、整合和管理缺乏標準,也阻礙了農業的發展。
抓住契機
而隨著傳統農業領域ICT技術的應用,未來通過物聯網技術來實現對農業生產關鍵要素的精準測量以及精細管理也將變得越來越普及。2020年,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億美元增長至26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4.3%。因此,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進程,促進信息化和現代化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
但是,我國的智慧農業現狀并不樂觀。國內的智慧農業起步晚,目前農業發展明顯落后于國外,面臨著農業技術以及機械化水平與國外差距甚大;農業商業模式較單一,缺少創新能力等問題。巨頭們看準這個契機,涌入農業領域,為我國智慧農業建設注入活力。
市場巨大與政策利好
《中國智慧農業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2017~2021年投資商機研究報告》顯示,早在2013年,我國智慧農業的產業規模已達到4000億元,僅以應用為基礎的智慧農業市場就有望在2022年達到184.5億美元的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13.8%。可見,智慧農業市場規模之大,且仍然存在廣泛的市場空間。
同時,智慧農業是農業的根本出路,國家也在智慧農業或智慧農業產業化上給予更多的政策及扶持。20世紀80年代,在政策的影響下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農業發展走上了新的臺階。到目前,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智慧農業處于規模應用期,精準農業、無人機植保等的大規模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改善了生態環境。
(全球物聯網觀察制圖)
我國智慧農業版圖
海量的實時物聯網數據可以引導農民在合適的時間做出最優決策,加之AI賦能農業,將加速農業信息化進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以及農作物產量,最終實現農業的智慧化。
華為
華為認為,目前農業需要的是技術,利用其技術優勢幫助和鼓勵產業建設。也就是說,華為不直接參與農業,而是為從業者和其他企業提供服務。
2017年10月,華為牽手袁隆平團隊對土壤實行數字化管理,希望推動從15億畝鹽堿地里改造出1億畝的良田。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透露,鹽堿地改良的核心技術是"四維改造法",包括培育新的水稻品種、對植物和土壤進行調節,整套方法的基礎是"要素物聯網系統"。華為通過提供ICT技術使能土壤數字化,助力鹽堿地改良,推動以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為支撐的智慧農業發展。
2018年11月,華為農業沃土云平臺正式上線。農業沃土云平臺是一套集成了傳感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智能化農業綜合服務平臺,整合了上游傳感器供應鏈、下游農業管理應用商等強勢資源接入,為鹽堿地稻作改良事業、為全產業生態圈、更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平臺化、標準化和共享化的服務。
阿里
阿里首先是發起農村電商,14年開始布局農村戰略,在淘寶、天貓上主打農產品銷售,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打造叢產源地到消費者的全產業鏈。同時,線下開啟生鮮零售盒馬鮮生,打通線上線下,整合產業鏈,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農業。
“我們想要的是一頭跑了 200 公里的好豬,而不再是一頭 200 斤的豬。”阿里當下最火的莫過于用AI技術養豬,在豬場使用ET大腦。2018年云棲大會上,阿里云ET農業大腦推出,通過 ET 大腦實現人工智能養豬,提高豬的存活率和產崽率,項目投入高達數億。
ET 農業大腦系統涉及視頻圖像分析視頻圖像分析、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物流算法等技術。其主打農業資料數據化、農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智慧農事系統和全鏈路溯源管理。
豬崽出生之后,為了讓它們健康成長,ET 農業大腦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和紅外線測溫技術來監測每只豬的健康狀況,由于豬在吃奶、睡覺和生病等不同狀態下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通過分析豬的咳嗽、叫聲、體溫等數據,一旦出現異常能夠第一時間發出預警。
京東
京東以無人機農林植保服務為切入點,搭建智慧農業共同體,做全產業鏈上的智慧農業。上線京東農服APP,同時京東農業研究院掛牌成立,京東農場概念也被首次提出。
2016年,京東發布“扶貧跑步雞”項目,讓每只雞在雞腿上綁有帶有定位功能的計步器,基于物聯網的低功耗廣域網絡通信技術,將數據及時上傳。用“步數”作為最大的標尺來幫助消費者衡量雞品質的好壞,用最直觀、最形象的定義來引導和滿足消費需求。
2018年,京東推出的“豬臉識別”引發熱議。養殖場可以通過這項技術來觀測與記錄每只豬的體重、生長、健康情況。這項技術屬于京東“神農大腦”系統,這是京東農牧與中國農大、中國農科院等機構合作研發的智能養殖技術。
據京東介紹,整套智能養殖計劃包括神農大腦(AI)、神農物聯網設備(IoT)、神農系統(SaaS)三大模塊,可實現“養豬智能化”。
百度
百度在智慧農業的布局則是側重和農業相關企業進行合作。2017年,京東已與云南佳葉合作,在設備端安裝智能邊緣平臺。百度云與中化農業也合力構建智能化農業生產過程管理平臺,助力農企智能化轉型。
百度發展智慧農業的優勢在其物聯網、百度云ABC3.0上面積累的技術。同時,其先進的無人駕駛技術,可以很好地賦能農機,提升機械化水平。
相比阿里、京東而言,百度缺少產品銷售端的優勢,沒有電商資源,無法做到自產自銷。若產業鏈未打通,智慧農業的發展也將會受限。
騰訊
2018年4月,騰訊宣布AI生態鵝廠已完成主體建設。未來,騰訊會加入鵝語翻譯、鵝臉識別、鵝屎咖啡等技術。
2018年年末,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發起的AI農作物養成與模擬經營類挑戰賽中,騰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等機構組成的iGrow團隊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據騰訊介紹,澆水,通風、光照、施肥和打頂決策這些工作,都是由人工智能 AI 自動收集環境數據,通過深度學習和計算,進行判斷和決策,再驅動溫室里的設備元件完成。
路漫漫其修遠兮
如今的農業市場,并不缺乏高科技的身影,從自動噴灑的農業無人機,到無人駕駛的拖拉機,農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實現智慧農業,需要IoT及AI技術做驅動。
但是,智慧農業的發展并不容易,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包括農業教育體系還未完善,農民科技知識匱乏;科研體系尚未健全、農業科技推廣不力;基礎設施落后等原因。
以養豬業來說,我國有50%以上的豬肉是由中小散戶培養出。雖然,不少案例證明AI技術能顯著提高養殖率,要一家一家說服這些散戶接入AI系統是十分困難而巨大的工程。所以阿里的養豬項目,只是與一些大型養殖場合作。且位于四、五線農村的養殖場存在沒有網速低等原因,基礎設施不完善成為很大的阻礙。
結 語
我國的智慧農業剛剛起步,雖然困難重重,在這些巨頭們的帶領下,未來傳統農業會有很大的變化,與國外的差距也會進一步縮小,打造出具有我國特色的智慧農業。
與此同時,對于參與其中的企業,由平臺、大數據、物流、團隊等,孵化一個大IP,無論成功與否,借這陣“東風”又“火”了一把。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565瀏覽量
372803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82瀏覽量
137403 -
智慧農業
+關注
關注
4文章
785瀏覽量
19833
原文標題:BAT,農場上見
文章出處:【微信號:BIEIqbs,微信公眾號:北京市電子科技情報研究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