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儲存發展史
電腦的文件存儲方式,也是隨著時間一直在變,存儲的大小一增再增,價格卻不再像當時那么昂貴。存儲方式的變遷不僅是科技的進步也是用戶習慣的改變。我們來看看從最初的存儲方式到現在,都發生了什么。
(1900年-1950年)
存儲容量:960bits
人民群眾對“存儲”的渴望在上世紀 90 年代就已經凸顯出來了。在這一年,一位美國老爺爺 研究出了用穿孔的方式把數據記錄在紙上,然后把紙條送進機器里面進行數據加載。
最典型的穿孔卡是由 80 列,每列 12 個,共 960 個孔洞組成,按照這種方式,數據只能記載 960 bits。哦,對了,這個老爺爺就是赫爾曼·何樂禮(Herman Hollerith),這項技術在之后還被用于美國人口普查,使得美國人口普查從要耗時 8 年的拉鋸戰,縮短到了短短一年。老爺爺之后又成立了個公司,叫做 制表機器 公司,該公司是 IBM 的前身之一。
(1950年至今)
存儲容量:2MB-330TB
到了1950年,打孔方式記載數據慢慢就被盤式磁帶取代了。
在當時,一盤磁帶可以替代掉一萬張打孔紙卡,所以當 IBM 推出這個盤式磁帶用在電腦存儲時,很受人民群眾的歡迎。這種熱情的歡呼一直持續到了80年代。慢慢地這種存儲技術開始遍地開花,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存儲音樂的磁帶,存儲電影一圈一圈大輪子的盤式磁帶。所以真心是得益于相關存儲技術,我們那時候才能用上最時髦卡帶,看最時髦的電影。
不過真心懷念那時候的老式磁帶,因為灌錄的原因,不能后期進行修音,所以當時聽到的都是很棒的實力唱將。
因為磁帶存儲有著長期保留數據的特點,目前為止磁帶存儲還在繼續使用。IBM 在今年八月推出的新磁帶存儲可以存儲近330TB的內容!
(1956年)
存儲容量:3.75MB
說出來可能你們不會相信,硬盤這個理念最先出來的時間要早于磁盤。在1956年的12月13日,IBM 的 Reynold B. Johnson 同志覺得要存儲多一些東西就要更大的存儲硬件啊,可以外接嘛!
于是就把外接硬盤這個理念提了出來。這個時候的硬盤超級巨大的圓形磁盤片,一個挨一個擺在了一起,儲存在固定溫度的空間里。只不過真的比較大,外形尺寸有兩個中等冰箱的大小,可以存儲3.75MB 走做的文件在50個盤上。(我都驚呆了)這個時候和磁帶存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971年-1979年)
存儲容量:100KB-1MB
1971 年,在這一年,我們常見的 3.5 寸軟盤的前身,問世了。
只不過當時是要比以后的尺寸大很多就是了。
初代軟盤大小為32英寸,后因為攜帶不方便改成了風行八年的 8 英寸軟盤(1971-1979)這項改進讓 IBM 的 Alan Shugar 名聲大噪。
在后期的時候離開原公司,創辦了希捷,是不是很眼熟?對,就是那個移動硬盤的希捷。不過現如今 8 英寸的磁盤也并沒有退出市場,根據BBC的報道美國核武部隊仍在使用此磁盤,光每年維護這些磁盤,政府就要花上 610 億美元納稅人的錢來維護,也是愛的深沉。
(1976年-1982年)
存儲容量:100KB-1.2MB
你知道西餐廳一張餐巾紙大小是多少嗎?5.25 英寸。為啥我會知道?因為我查了資料,為了下文做鋪墊。
就是因為西餐廳的餐巾紙的大小啟發了當時的人兒,向著更小更大存儲量邁進。
這時,軟盤已經可以存儲內容超過 1MB 了。
(1980年至今)
存儲容量:10MB-4TB
在 1980 年的時候,蘋果最先引進了個人私人電腦的概念,和小兄弟微軟同志打得火熱。這個時候的電腦通常都已經變成了自帶內置硬盤的模樣了。
這一變就延續到了現在,電腦硬盤都是直接內置進去了,無特殊需求不需要外置額外的硬盤達到需求。
但當時 1983 年的時候,蘋果電腦還是發明了一款外置設備取名叫做 Profile external hard drive,率先把外置硬盤進行了改造變了一番模樣,變的更小了。
(1985年-2005年)
存儲容量:400KB-1.44MB
這一次日本索尼公司搶在了美國公司的前面,研發出了3.5英寸軟盤。更小,更便捷攜帶,更多的存儲量,雖然只多了那么0.2MB。就一直延續使用到了05年,順便也解決了5.25英寸軟盤外殼脆弱易損壞的缺點。
在最鼎盛的時期,全球有多達50億片軟盤正在使用,那時候大家都認為軟盤是以后電腦發展的必然趨勢,可是,蘋果公司第一款iMac就取消掉了對磁盤的支持,轉而搭載了托盤式光盤驅動器。看來,蘋果公司取消掉當時最流行的特性是與生俱來的。
(1980年至今 )
存儲容量:550MB-700MB
在 80 年代的時候, CD 流行了起來,想不到他竟然出現的要比 3.5 英寸軟盤還要早。甚至比軟盤都要早很多。根據資料記載,CD 在60年代就已經被開發出來做存儲了,只是到了 80 年代、90 年代才流行了起來。變成了主要的存儲工具,慢慢地在取代軟盤存儲。從此存儲數據飆上了百兆存儲。
(1994年至今)
存儲容量:10GB-8TB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也許是阿凡達,也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人們對電影畫質的追求就變得越來越嚴格。以前的 720P 基本已經入不了“法眼”。1080、4K、藍光……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而隨之而來的就是對硬件設備存儲大小的“欲求不滿” 家里幾乎都常備了 1TB、2TB 及以上的移動硬盤。沉甸甸的裝滿了人們對眼球快感的渴望。
要說移動硬盤怎么來的,就要說是從一個巨大的“移不動”外置存儲變成了,小一點的,再小一點的“移動”硬盤。 在1994年的時候,隨著USB(Universal Serial Bus)的概念沖擊著當時的科技技術。康栢、 迪吉多 (成立于1957年的一家美國老牌電腦公司,發明了Alpha微處理器,后于1998年被康柏電腦收購。), IBM、 因特爾、 微軟, 日本電氣 和 北電網絡(是由北方電訊及海灣網絡在1998年所合并而成的公司,為加拿大電訊設備供應商)一起研發出了兩種可移動的存儲設備形態,一個是 U盤一個就是這個移動硬盤了。
(1995至今)
存儲容量:4.7GB-17.08GB
DVD 目前為止還在用。
95 年流行開來。
可能也跟那時候家里都有 DVD 播放機有關。
(1995-2004 )
存儲容量:2MB-128MB
此「智慧卡」并不是各種各樣 IC 卡,而是東芝公司推出的移動存儲卡,根據資料顯示它最初被稱作固態軟盤卡(Solid State Floppy Disk Cards,簡稱 SSFDC)主要應用在數碼相機上面,和后來出現的記憶棒都是一樣的使命。只是智慧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成為了NAND閃存設備的鼻祖,而記憶棒是 98年才出現的產物。
(1999至今)
存儲容量:1MB-128GB
根據智慧卡,演變成了我們最熟悉的SD 卡。
以前手機內存還并沒有那么高的內存的時候,以前還用MP4 看電影的時候,它是移動數據裝載的主力軍。 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手機可以塞進更多的歌曲可以充當音樂播放器了,MP4 可以下載更多的電影,充當個小電視了。不過現在手機端滿滿被取代了,MP4 也退出了舞臺了,慢慢的相機變成了它唯一能發光發熱的地方。
(2000至今 )
存儲容量:8MB-256GB
IBM 和 Trek Technology 推出了我們現在幾乎人手一個甚至多個的U盤。主要解決了,電腦慢慢普及開來,卻互相之間傳輸文件太過于緩慢的痛楚。一插一拔之間,電腦里的文件隨時打包帶走。
(2007至今)
存儲容量:unlimited
2007 Onedrive 問世
2008 Dropbox 初始版本和用戶見面
2011 iCloud 在蘋果大會一經推出即獲得滿堂彩
2011 堅果云”給中國用戶帶來了“專業,安全的同步網盤”,讓中國用戶可以穩定的高效辦公
2012年 Google 終于推出了 Google Drive,讓2006年的「傳言」變成了真。
等等。
-
電腦
+關注
關注
15文章
1708瀏覽量
68889 -
儲存
+關注
關注
3文章
201瀏覽量
2238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