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1萬2千多字采訪實錄在網絡上呈現刷屏之勢,并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采訪過程漫長,任正非以其睿智的言論,謹慎討論及回復了外界關心的一些問題,同時,在采訪中說到一些行業內被夸大的內容,財經無忌根據任老訪談,梳理一下任老對一些夸大現象的總結,并作出一些敘述。
5G沒有那么快到來
任正非:
……而且5G實際上被夸大了它的作用,也被更多人夸大了華為公司的成就。因為我們跑得太快了,我們的年青人按捺不住自己的興奮,一直講啊講,就把事情夸大了……5G現在暫時還沒有充分發揮出用處,太快了。這次中央臺用來在深圳(5G)直播春節聯歡晚會,也只是個演示性作用,這種演示還不足以變成大規模的商業行為。
任老在說話中一針見血的說明了兩個事情:
5G的作用是被夸大了的,而且華為的成就也被夸大了;5G現階段還處于演示階段,這種演示還不能促成大規模商用。5G標準確定簡要2018年年中,聯想爆出了5G“投票門”事件。
坊間傳聞,聯想及聯想收購的摩托羅拉,把票投給高通,是為了換取高通5G旗艦芯片的首發權,而這次會議,正是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3GPP為了確立5G標準而主導的會議。
我們無法猜測聯想及子公司摩托羅拉移動的投票目的,也無從衡量聯想及子公司摩托羅拉移動的投票對5G標準制定的影響,但是,該次投票無疑給公眾結結實實的上了一課,5G是要來了。
2018年5月21日至25日,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3GPP工作組在韓國釜山召開了5G第一階段標準制定的最后一場會議,會議確定了3GPPR15標準的全部內容。
2018年6月14日,3GPP正式批準第五代移動通信(5G)獨立組網標準凍結,這意味著5G完成了第一階段全功能標準化工作。
本次確定的R15標準是第一階段全功能版本,包括非獨立組網(NSA)和獨立組網(SA)兩種,非獨立組網標準已于2017年12月完成,2018年3月凍結,而此次獨立組網標準的凍結標志著5G第一版商用標準R15整體完成。第二階段啟動R16為5G標準,預計2019年12月完成,該階段將完成滿足ITU(國際電信聯盟)全部要求的完整的5G標準。
目前3GPP正在討論R16標準的內容,R16可以看作5G最終版本標準,等到它完成并凍結之后,5G才將實現全面商用,預計時間是2020年3月,那個時候形成的5G標準才是完整的5G標準。
5G標準的較量在于信道編碼之爭,此前有Turbo碼、LDPC碼和Polar碼三種編碼方案納入討論。
其中以高通為代表的美國企業主推LDPC碼被采納為5G eMBB場景的數據信道的數據信道編碼。
隨后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主推Polar碼被采納為5G eMBB場景的控制信道編碼方案,投票通過后,國內甚至有媒體“驚呼”:“華為拿下了5G!”
這是極其不專業且不負責任的。
首先Polar碼不是華為提出的,而LDPC碼也不是高通最先提出的。
LDPC碼是由MIT的教授 Robert Gallager在1962年提出,這是最早提出的逼近香農極限的信道編碼,直到1996年才引起通信領域的關注,以美國高通為代表的企業,在LDPC編碼上研究較多,專利分布極廣,從而有一定的主導地位。
而Polar碼是由土耳其比爾肯大學教授E. Arikan在2007年提出,2009年開始引起通信領域的關注,華為也是自2008年3G落地后,才騰出手來研究和開發Polar碼,也就是說華為只是在Polar碼研究上處在領先地位,擁有較多專利。
簡而言之,爭奪標準的各方,都只是在自己所支持的編碼上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專利布局及產品布局,獲得5G標準之后,會更有利于后期5G的布局。
當然,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Polar碼成為5G控制信道編碼之后,確實是件利好,主要體現在一是在Polar碼上的研發投入有了一定回報;二是通信網絡標準不再由西方國家說了算,中國終于有了一定的話語權。
其次,華為主推的Polar碼成為5G標準的eMBB場景也只不過是5G應用的其中一個場景而已,并不是完整的5G標準。
3GPP定義的5G三大場景包括:eMBB、mMTC和URLLC。
eMBB 對應的是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mMTC對應的是大規模物聯網業務,而URLLC對應的是如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
在5G eMBB場景上,Polar成為信令信道編碼方案,LDPC成為數據信道編碼方案,大家平分秋色,嚴格來講沒有誰是主導的說法。
所以,關于5G為何采納Polar碼,技術分析并沒有什么卵用,因為,這一場標準之爭,在我們看來,早已超越了技術的邊界,而是綜合實力和話語權的較量。
Polar碼最終能夠勝出,只能說明中國通信的崛起,國際地位明顯提升,早已今非昔比。
5G全球主要參與公司說完標準,來說說應用。5G的春風確實是來了,可是還沒那么暖和。
因為貿易爭端及市場禁入的問題,整個輿論都在鼓吹5G的發展勢頭,中國在5G標準中的重要性,中國在5G研發中的地位,中國在5G應用中的地位。可是事實是這樣的么?
先看國外報道。
2018年11月21日上于倫敦舉行的全球移動寬帶論壇上,英國電信(British Telecom,簡稱BT)高級管理者及首席架構師 Neil McRae稱:“現在只有一家真正的5G供應商,那就是華為。其他供應商需要努力趕上華為。”也就是說,在英國電信看來,現階段符合5G標準的測試、應用及實施組網,真正的廠家(可能)只有華為一個,其實不然,可以隨便數數:
愛立信,總部位于瑞典,在美股上市的公司,全球第一的電信設備供應商。2018年1月16日,IMT-2020(5G)推進組召開了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規范發布會。愛立信中國研究院CTO彭俊江發表了《愛立信5G技術試驗三階段工作計劃》的主體演講,將愛立信的5G測試時間表公之于眾。
作為第一批加入IMT-2020(5G)工作組的國際廠商,愛立信在過去兩年已經結束了第一、第二階段測試,并于2018年9月5日,在工信部信通院實驗室和懷柔外場,完成了5G非獨立組網NSA架構下的外場端到端測試。——注意這是官方的報道,是中國工信部信通院參與并組織的。
在愛立信第三季度財報中還披露,愛立信攜手Qualcomm將28 GHz加入5G商用頻段,攜手Qualcomm在39 GHz頻段完成符合3GPP標準的5G數據呼叫,攜手英特爾在39GHz頻段實現多廠商數據呼叫。諸多里程碑事件,意味著5G的3.5GHz、28GHz和39 GHz 等主要頻段現已就緒,可助力5G先行者率先推出產品及服務。
1月15日,瑞典希斯塔實驗室,愛立信和高通完成了在2.6GHz頻段實現了非獨立(NSA)5G NR數據通話——意義在于,愛立信得到了芯片廠商的最直接的支持。
最直接的市場方面,愛立信已獲得至少超過7個5G商用合同,你還覺得愛立信廉頗老矣了么?少年,你太天真了。
再來看看諾基亞。不要再懷念那個生產手機的諾基亞了,在諾基亞兼并了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北電網絡之后,諾基亞已經是全球第三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了。僅僅在2018年,諾基亞美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經飆升了30%。——資本是市場最敏感的因素,投資者之所以看好諾基亞,實質上就是:5G。而且諾基亞的母國芬蘭,已經在2017年10月將5G頻段牌照拍賣出去,可以說有得天獨厚的5G應用基礎。
2018年12月3日,芬蘭奧盧(Oulu)的Nokia 5G卓越中心,諾基亞與高通合作,雙方以Nokia AirScale商用基地臺,與搭載Snapdragon X50 5G的數據機與天線模組,在5G的網路架構5G NR上,成功完成OTA(over the air)數據通話測試。
諾基亞錯過了智能手機,可不愿意錯過5G,在坐擁數家兼并公司資產及知識產權的前提下,發力5G并不是什么難事,何況,公開數據可以查詢到的是,諾基亞已經至少簽署了5份5G商用合同。
再看看新貴三星,三星是電信設備供應商中起步比較晚的,直到2007年才進入該市場,通過在3G、4G的投入,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三星已成為全球第五大電信設備供應商,市場份額為4.2%。
三星在電信設備供應商當中,是有得天獨厚優勢的,首先,韓國是全球網絡覆蓋最全(區域覆蓋百分比)、網速最快的國家。其次,三星從進入這個領域,一直是韓國三大運營商SK Telecom、KT、LG Uplus的核心供應商。另外,三星還是美股上市公司,為什么一直強調美股上市公司,因為利益。在美股上市,意味著接受美國證券交易部門的監督,接受美國相關法律法規的監督,接受美國股東的監督等等,并且還要進行分紅,利潤,大部分是留在美國了的(三星上市公司股份52%是西方資本)。
2018年5月,三星推出業界首個全面符合3GPP Release 15 5G新空口最新標準的5G基帶——Exynos Modem 5100,此時的華為巴龍、高通X50的5G版本還在研發中。
隨后,三星聯合韓國幾大運營商,開展了大規模5G測試。
在工信部信通院組織的5G測試參與的廠家及完成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便華為完成了所有測試項目,但是其他幾家的完成度也不是太落后,三星因為某些原因,才開始測試。
所以說,華為暫時領先不假,但是在所有企業都還在大規模測試的情況下,商用至少要到2019年年底到2020年年中才有可能,現在吹5G,實質上是沒有什么價值的,底層基礎研究都還沒完成,上層的應用怎么可能達到要求呢?
此次訪談的半年前,任老也表達過同樣的意見:
“科學技術的超前研究不代表社會需求已經產生。如果社會需求沒有發展到我們想象的程度,投入的意義就沒有那么大。我不認為現在5G有這么大的市場空間,5G可能被炒作過熱,因為需求沒有完全產生。如果說無人駕駛需要5G,現在能有幾臺汽車實現了無人駕駛?輪船、飛機如果已經實現了無人駕駛,但是飛行員不上飛機,乘客敢上飛機嗎?社會如果需要更高的帶寬,4G就能做到,日本和韓國不就做得很好嗎?現在的設備沒有發揮出很好的作用來,如果期望用技術來代替,不現實,系統工程不是有一個"喇叭口"就能解決的問題。這是我的個人意見,業務部門倒是希望5G更快商用,這樣他們可以多賣一些產品。”
結論:所有5G需求,都是資本裹挾的“偽需求”。
采訪原文:
任正非:人工智能有可能是泡沫。……為什么人工智能會出現泡沫化?就是同一個東西,這個世界實際上只需要一家公司,比如說辦公系統,誰還能取代微軟?真正的機器人出來后,90%的機器人公司就困難了。
人工智能的定義,爭議比較大,本文引用美國兩位著名教授的說法,來解釋一下。
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爾遜教授認為:“人工智能是關于知識的學科――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并使用知識的科學。”麻省理工學院溫斯頓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人工智能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幾個階段:
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召開,與會人員摩爾、麥卡錫、明斯基、賽弗里奇、所羅門諾夫及香農,會議上正式將“人工智能”作為議題提出;這些人,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奠基人。摩爾自不用說,“摩爾定律”至今還影響著計算機芯片的發展;麥卡錫與克門尼一起琢磨出了分時系統,而克門尼是圖靈的師弟,他1948年剛到普林斯頓讀研究生時就認識了馮·諾伊曼;明斯基的博士論文做的是神經網絡,這篇論文奠定了人工智能神經系統的基礎;塞弗里奇是模式識別的奠基人,他也是寫了第一個可工作的AI程序的程序員;香農提出的香農極限,至今影響著通信技術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隨著制造業的發展,人工智能開始走進工廠,但還被人們視為能力低下的機器。
1997年深藍計算機戰勝了人類棋王卡斯帕羅夫,人們對人工智能熱情再一次被點燃,深藍的勝利被認為是機器學習及模擬人類思維的標志性事件。
2016年Alpha Go的出現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人工智能這個巨人正在被慢慢的喚醒,而這之前,谷歌已經成立了專門的AI研究部門,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新時代的領導者,同時日韓及歐洲,都開始大規模的投入到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去。
回到中國,談及人工智能,首當其沖的是科大訊飛。
然而,無論真假,2018年9月20日上海國際會議中心,2018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IEID)高端裝備技術與產業分會現場,科大訊飛提供的“智能翻譯”并非采用AI翻譯,而是機器識別同傳說出的譯文后,再將譯文投放到屏幕和直播中,直播中播出語音合成的人聲,而爆料者,正是該次會議的兩名同聲傳譯工作人員之一。
該工作人員還表示,科大訊飛的會議之前并未告知他和搭檔會場有語音識別的字幕,也沒有告訴他們直播的同傳是機器朗讀二人翻譯文稿,沒有征得二人同意就冒名使用了他們的翻譯成果,有侵犯知識產權的嫌疑,這給外界造成一種“所有的成果都是AI翻譯”的錯覺,而忽略了同傳譯員們的背后付出。
實際上,這種做法可以理解成機器只是發揮了一種作為速記和錄入的功能。
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也許讓人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人工智能就是這么包裝出來的,加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不同場合曾表示,人機協同、人工智能+行業,才是未來人工智能最有希望做成的。
該次會議,科大訊飛全程沒有用到AI翻譯,但是知領直播卻介紹說:“引入科大訊飛智能語音技術,實現了國際高端會議的中英文頻道切換、智能翻譯和自動語音播報,帶給你不一樣的試聽體驗!”這就難免讓人有所懷疑了。
大范圍的人工智能本文姑且不展開討論,就只說AI同傳發生的一些其他事件。
2018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有4場分論壇應用了騰訊AI同傳,結果,騰訊AI同傳現了單詞亂碼、連續出現同一個單詞的卡機狀況。
搜狗AI同傳,在大會上也時常出現各種錯誤,但是搜狗還算誠實,即便聲稱其機器翻譯準確率達90%,沒有說準確率達到100%;
搜狗之外,百度也成立了人工智能部門,在陸奇主導的百度轉型中,提出“All in AI”,在2018年10月19日的百度大腦行業創新論壇上,百度AI技術生態部總經理喻友平指出:目前機器同傳離人類專家的水平仍然有較大差距。尤其是在重要會議如外交、商務等場合,必須依靠人類同傳高質量、專業的翻譯完成。
而國外巨頭谷歌、微軟及IBM等巨頭,均與各大芯片廠家合作,開發AI芯片來支撐AI,最先使用到智能手機中的AI機器人更多:微軟小冰、百度小愛、華為YOYO等等。
但是,整體看來,人工智能現階段還處于弱智能階段,國內各種企業更多的是為了熱點而引導輿論做營銷,真正研究人工智能,估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撐不到那天,則真的有可能是一場泡沫。
總結
無論是5G或者是人工智能,其研究的基礎是芯片,無論是AI芯片,還是中央處理器,還是邏輯芯片,其實核心技術都在國外,國內的人工智能研究,還處在很低很低的水平,至少是沒有芯片做支撐的,就算是寒武紀、阿里達摩院、華為海思等聲稱研發出來的AI芯片大規模生產并投入使用了,也是一樣。
在沒有底層的基礎研究作為導向的創新,實際上都是偽創新,建立在偽創新之上的需求,都是偽需求。在資本的力量大于研發的力量之后,所有的企業活動都會被資本裹挾,而失去發展方向。
5G,人工智能,是應該澆澆冷水了。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050瀏覽量
269393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3瀏覽量
564697 -
任正非
+關注
關注
6文章
271瀏覽量
3108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