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銅根的事件,昨天有位讀者問起評論。我覺得還是和上次參加NIO day回來感受一樣,當時寫的比較負面一些,不過總體來說我還是很中立的,當時刪掉了,現在節選這部分極限探索的部分。
在各個場合提及“加電比加油容易”,這事對于小部分客戶特定的案例,是能說的。但是對于整體而言,在時間、空間和成本上,違背我們對于電動汽車目前的現實困境的常理,是為特殊和少量的出行活動定義的
在汽車行業,完全用互聯網思維是不行的。從常規來說任何產品,都是有其所長,也有其所短。當一個產品推向市場的時候,就會考慮到消費群體可能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挑戰,逐步把產品的短板挑出來。這里既有挑戰成功來參加社區展示的,也有挑戰之后來吐槽的,消費者的差異挺大的,廠家不能責怪消費者怎么樣怎么樣,這就是自由市場下的規則。
開電動車去探索極限的都是神經比較大條的,除了一些個例以后還宣傳,默認可以鼓勵部分用戶這么去做的企業,做法是有破綻的(可以說是自己挖坑埋自己)。我個人以為具備足夠里程的電動汽車在城里通勤開開挺好的。
短期內,我們還是以-20度-30度環境溫度的區域去推廣,尋找電動汽車主力的適宜區域,盡可能找到電動汽車的長處,而不是拿現在的電動汽車和大排量的越野SUV一樣去極限環境如低溫區域、無人區去開。
從目前的現實約束來看,從業者需要客觀承認電動汽車的適宜使用范圍,取其長。當然電動汽車本身基于位置的、基于使用的個性化,可以幫助車主更了解這位“電動爹”。這里牽涉到一個技術進步的速度,還有推廣的節奏的問題,揚長避短,尋找這個產品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當時是這么寫的:
1)怎么用車
在發布會開始前,我們看到NIO板娘對車主的一堆采訪,我覺得NIO這個品牌建設還是走歐洲的路線,圍繞著車主的使用來說的。
我覺得這個部分的內容,核心是想表達,這臺車可以走南闖北,可以做一臺越野車
爬這么高就是證明自己的能力么?
這事有個嚴重的缺陷,去西藏的時候如下,開車是需要一臺NIO的服務車跟著的。對于燃油車走西藏來說,是去中心化的,由愛好組織組合資源一起走,而這種極端探索,是中心化的,離開NIO是不行的,也就是如上的車主可以嘗試,下一位這么來一次,未必可以。
備注:實際上,離開服務和充電設施的電動汽車,可能從成都出發開個200公里就得止步了
所以我覺得這里還是有點偏的
2)怎么說服務
今年是交車剛開始,車主還是在嘗試使用,如下的比例可能在日常使用方面還有低谷,過了1年,可能長途旅行變成1%,極限探索變成0.1%。圍繞著投入服務的錢,是放在高速公路換電站、接入或者專有充電樁還是打通家里面的專有充電樁,每個車企最終的結果都是關注最重要的需求,高頻度和高依賴特性的。所以這部分再鋪開換電站,利用率和合理性這個事情沒怎么說。
小結:截至12月底,其實蔚來累積了不少的里程,根據上海的數據中心來看,其實買這車在上海開的,確實就是每天通勤開,鼓勵長途、鼓勵極限探索,這事帶來的弊端其實挺明顯的,仔細看下上海的新能源汽車熱點圖,就是集中在市區里面用的。
以下兩圖是上海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做的2017年的BEV和PHEV出行熱點圖,隨著BEV的里程提升,把高里程BEV像PHEV這么使用也問題不大的。現在提極限探索什么的,有點不大合適,容易給消費者逮住小辮子,其實對于99.6%使用是沒意義的,如果車企不去推薦使用,消費者也不會開著車子往極限環境把自己至于險地。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11瀏覽量
231529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566瀏覽量
99675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66瀏覽量
103435
原文標題:電動汽車的極限探索是否合適?
文章出處:【微信號:QCDZSJ,微信公眾號:汽車電子設計】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