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讀心術,被“操控的選舉”
2018年3月,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 被曝出負面新聞: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在Facebook 網站上獲取了8 700萬用戶的數據。這些數據隨后被用于多個國家選舉中的選民分析,2016 年當選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曾經雇用這家公司,這引發了關于數據操縱選舉的批評,直逼特朗普當選的合法性,觸目驚心。
在選舉中大量使用數據的做法,起源于美國第44 任總統奧巴馬。2008年,他第一次代表民主黨參選期間,建立了專門的個人競選網站,收集了1300 萬人的個人信息和郵箱地址。在此之前,大規模的營銷和宣傳活動一般使用“信息群發”的方式,但奧巴馬放棄了這種方式。他雇用了一批數據科學家,嘗試通過數據對選民進行分類,向不同類別的選民推送不一樣的定制信息。到2012年,奧巴馬競選連任,這時候Facebook 已經聚集了8億用戶,奧巴馬的個人競選網站實現了和Facebook 聯動。
當代大數據“讀心術”就此誕生了。
掌握了一個人的“心魔”,就可以評估一個人最容易受哪種信息的影響,就可以知道信息該如何包裝、如何推送,才能搔到接收者的癢處,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選擇和判斷。
相同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這些精準投放的宣傳資料,就好像一顆顆用數據調配的藥丸,被推送給選民反復服用,之后慢慢地發生作用,最終引導選民做出藥丸配制方預設的政治行動。從本質看,這是互聯網的精準廣告投放技術在選舉中的應用。
大數據不僅僅是科學,還是技術,它是科學和技術的混合體。
數據驅動,新文明的興起
隨著大數據的興起,“言必稱數據”逐漸成了我們這個時代一個顯著的特征,但問題是,此數據非彼數據。
今天,所有“記錄”的結果,甚至包括文字,都被統稱為數據。這其中暗含的邏輯是,數據作為一個概念,它的內涵擴大了。傳統意義上的數據是人類對事物進行測量的結果,是作為“量”而存在的數據,可以稱為“量數”;今天的照片、視頻、音頻不是源于測量而是源于對周圍環境的記錄,是作為一種證據、根據而存在的,可以稱為“據數”。
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據數已經無處不在。迄今為止,以據數為中心的大數據討論主要停留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是精準營銷,即互聯網廣告業。和傳統的廣告業相比,今天的互聯網和智能手機通過記錄消費者不斷產生的數據,可以向終端用戶推送個性化的廣告,這大大提高了行業效率。這是大數據革命在商業領域的起源。這也是目前互聯網企業,無論是中國的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還是美國的谷歌、Facebook(臉譜網)、亞馬遜最主要的贏利途徑。
二是商業和社會信用,其主體是金融機構。除了精準營銷,這是利用大數據賺錢的第二個法門,也是我們看到諸多互聯網企業陸續進入金融領域的原因。其商業模式是,通過消費者的消費記錄評估消費者的信用,從后續的金融服務中贏利。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和騰訊旗下的“微粒貸”,它們在給消費者打“信用分”的基礎上,向單個消費者提供貸款等金融服務。
這兩種商業模式,都需要通過數據監控消費者在互聯網上的一舉一動,消費者個體因此成為被觀察、被分析、被監測的對象,這就帶出了第三個層面的問題—隱私。這兩種商業模式的副作用是,我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數據泄露的新聞,時不時還會看到因為它而導致的悲劇。
這就是大眾眼中的大數據,前兩者為商業利潤而生,而隱私問題屢屢成為社會公共話題??墒?,這三個層面僅僅揭開了冰山的一角,難道大數據就是養了幾家大公司,方便了公眾生活,改善了信用評級體系,讓生活更美好或者多了點麻煩這么簡單?遠不止于此。
在商業層面,大數據還在進一步深化變革,它所催生的互聯網應用仍在不斷更新迭代。當大數據完全發揮出它的潛力時,其最終形態將是全自動商業,或稱智能商業,商業文明將會被重塑和再造。
據數的商業化應用帶動了大數據的興起,但商業只是故事的一個邊角,革命是社會化的,未來我們還會看到智能制造業,它所依靠的還是數據,數據引發的變化還在向社會治理和個人生活領域全面拓進,它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會推動整個社會進入文明新狀態,改變社會的全貌,被稱之為“數文明”。
數文明,社會和個人如何被賦能?
在國家和社會的層面之上,我們將會看到更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個人行為在被記錄,對國家而言,這意味著每一個國民個體、每一輛車甚至每一個其他物體都可以被追蹤。如果懂得使用數據,那么站在官僚層級的金字塔上,我們的社會將呈現出一種現在就非常清晰而且會越來越清晰的狀態,據數就是這個高清社會的紋理。清晰性是有效治理的前提。
和量數相比,據數為國家治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就此而言,用好大數據是通向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最佳路徑。今天中國要建設法治社會已經是共識,《數文明》要提出的是數治。數治就是憑借對數據的有效收集、處理數文明和分析來治理國家以及與之對應的數據治理,數據治理將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
對國家而言,以大數據為結果的互聯網代表的是新生的力量,它正在重塑傳統社會,數治正在有效地解決人類對安全的根本性需要。另一方面,大數據、互聯網又帶來挑戰。國家力量已經不可能完全左右互聯網連接起來的有機社會了,相反,越來越多的公共功能在向私人公司、社會機構轉移。如何利用這股力量,又約束住這股力量?這股力量可能會重塑整個社會的結構,催生新的政治文明,數治因此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話題。
數文明不僅和國家、社會相關,也直接關系到個人。
對個人來說,掌握未來發展、演進的方向,知道哪些行業將消失,哪些行業又將興起,這當然非常重要。一個在黑夜中行走的人是走不快、走不遠的,他也無法領略到沿途的風景之美。
在數文明的時代,通過記錄賦能,個人會成為高能個體,一個具備數據意識、數據頭腦和數據技能的數據公民當然更容易獲得成功。新的時代會改變個人的命運,我們也應該調整我們的價值觀。
個人的成功和一個民族的文明自有相通之處,這個相通之處就是記錄。因為普適記錄,個人更容易獲得成功,而推動文明發展的最終動力則是無數國民源源不斷的創新。正因如此,數文明的能量和潛力有可能超越歷史上所有的文明。
新文明的悖論,一類新的隱私觀
當然,新文明本身也問題纏身。
當我們撥開大數據表面上的浮云,立刻就可以看到一個商業逐利和社會控制的世界。個人向互聯網企業讓渡的數據反過來為互聯網企業的“殺熟”行為提供了便利,無數人的個人生活被圈在一個固定的小天地里,看個性化推薦的新聞,閱讀個性化定制的消費指南,他們感覺很舒服,事實上,我們出讓的數據正在成為我們的電子腳鐐和枷鎖。
這是新文明的兩個悖論。一方面,數據越清晰、越全面、越真實,就越有利于個性化生產,避免資源浪費,比如精準營銷、個性化頁面、私人定制服務;另一方面,數據又帶來了信息繭房、信息窄化的風險。一方面,大數據要求更加開放甚至是無限制的聯接,另一方面這又將傷害個人的隱私和權利。
那該如何看待新文明的問題?文明從來都是在沖突中成長的,沒有哪種文明一開始就很完美。今天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數文明最終的形態是需要大家一起創造的。
事實上,上述悖論也可能很快被破解。比如,通證經濟來臨,區塊鏈技術正日臻完善,未來一個人的數據很可能并不保存在Facebook、阿里巴巴、騰訊這些大型互聯網公司,而是保存在一個公共的區塊鏈上,這些企業使用我們的數據都必須經過我們的同意,被區塊鏈記錄。只能說,我們目前所見證的數據革命,還遠遠沒有結束,如果真要說結束,那也只是一個序曲的結束。
即使是隱私問題,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它也在出現新的態勢,我認為整個人類,無論東方或西方,亟須建立一種新的隱私觀。
例如,被中國大眾頻繁詬病的“大數據殺熟”和“千人千價”,它們是通過算法對數據的自動處理實現的,主觀上它沒有泄露任何人的數據??墒翘幚磉@些信息的并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算法和機器,它們自動運行,自行匹配,人為干預的程度很低。那么,這種情況該不該簡單地被認定為侵犯個人隱私呢?
這就是新的情況:你的數據都是算法和機器在處理,并沒有被泄露給“人”,在一定程度上,你的隱私并沒有受到“人為”的侵犯。人為泄露個人數據的案例和情況當然還會出現,但我相信會越來越少。我們的數據需不需要對算法和機器保密?這才是一個新的問題。
我們不會介意自然環境在注視或監視我們,那我們是否介意算法和機器注視著我們?或者說,我們應該介意嗎?未來,算法和機器就是我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讓機器了解我們,向機器開放我們的數據,這恐怕是通向智能時代、機器人時代、人機協同時代唯一的選擇。
人類新的隱私觀,其核心是要為商業和公共領域的算法劃定一個使用個人數據的邊界。
數文明的發展和延續,我相信是以百年、千年的時間為單位的,探討數文明,就是思考人類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我們需要跟上新文明的演進步伐,否則就可能被新文明所淘汰。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63瀏覽量
103409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94瀏覽量
137497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571瀏覽量
76379
原文標題:送書 | 互聯網下半場,數據革命能否帶來新的機遇?
文章出處:【微信號:rgznai100,微信公眾號:rgznai100】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