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的4任CEO
趙海軍今日被傳遭紫光集團挖角,然而中芯國際自2000年成立以來已經經歷了4任CEO。
第一任CEO張汝京
張汝京是一位臺藉華人(2004年曾因在大陸中芯國際的投資,而被迫放棄臺籍)。中芯國際在他手上完成了建構上海、天津、北京版圖布局,同時2004完成美國香港兩地掛牌上市。
莫大康在一篇名為《張汝京的功不可沒》文章中,是這么評論他的:
“2000年時張汝京毅然決定在上海興建中芯國際,客觀地回顧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卓越成績,為日后中芯國際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采用非國有化體制,注冊在開曼群島,在那個年代能看清中國半導體業發展的體制因素,并能勇于實踐,更是難能可貴兼并天津的美國摩托羅拉芯片廠在上海興建中國第一條12英寸硅片生產線在紐約與香港兩地同時上市從建廠算起四年內銷售額達10億美元的企業,截止目前中芯國際是大陸的第一家(外資不計在內)。”
然而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還是其與臺積電多年的侵權糾紛,戰局一路延燒到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法院,雙方最終在2009年和解。但中芯卻付出慘重的代價兩億美元費用,以及過程中“主戰派”與 “主和派”之爭內耗。
當時,張汝京為此引咎辭職,孤臣無力可回天,未獲得董事會的支持,令他心灰意冷。
第二任CEO王寧國
曾一度被視為中芯的再造之機。因為以王寧國半導體圈的“高輩分”,綜橫美國硅谷、中國***與中國大陸,當時確實被視為接任張汝京的最佳人選。
當時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上海芯片行業的奠基者、大飛機項目啟動者之一已故),找來王寧國。但僅兩年,江上舟因故病逝,中芯因管理層內斗浮上臺面,而鬧得滿城風雨。
雖然之后CEO王寧國與COO楊士寧雙雙離職,卻已沖擊中芯當時的對外投資人信心與研發體系。中芯好不容易才從與臺積電官司和解后緩過一口氣來,卻又元氣大傷。
第三任CEO邱慈云
在2001年,邱慈云追隨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建立中芯國際,擔任該公司高級運營副總裁,一度被視為張汝京身旁最重要的副手。直到2011年8月5日,中芯國際宣布,任命半導體前高管邱慈云為公司新任CEO,并成為公司執行董事。
關于邱慈云的詳細介紹可以參考與非小編寫的這篇《擴產能穩坐晶圓代工三哥?解讀中芯國際背后功臣——邱慈云》
邱慈云自2011年擔任中芯國際CEO后,快速穩定了中芯國際的員工隊伍、扭轉了虧損的局面。
在接近6年的時間里,中芯國際年銷售額從13億美元左右增長到2016年的29億美元,其它諸如股票市值、資本投資、產能等等指標也是成倍增長。
可以說,在邱慈云的帶領下,中芯國際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第四任趙海軍
趙海軍是八十年代初考入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他的博士導師李志堅院士和副導師李瑞偉教授都是在1958年就開始在國內從事半導體研究,而當時的清華大學也是在1960年送出了第一批半導體專業畢業生。在清華大學期間,趙海軍就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在集成電路時代跟不上節奏。雖說在那個年代(八十年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不遺余力地重視和支持這個產業,引進了很多條三吋生產線。
趙海軍
在上大學之前,趙海軍似乎對半導體行業就有不一樣的情愫,在一次采訪中可以看出,他對家鄉遼寧阜新市的一個晶體管廠仍然印象深刻。趙海軍表示:“我小的時候去那里買過二極管和三極管,裝的單管半導體收聽本地的中波電臺效果很好。”
趙海軍從清華大學微電子系畢業后,先后在新加坡微電子研究院、美國德州儀器公司、新加坡TECH半導體有限公司擔任管理職務。在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和新加坡國家微電子研究院從事了6年CMOS與BiCMOS器件與工藝研發和科研先導線的管理后,在國外最先進的晶圓廠從事集成電路前沿制造技術和生產管理15年。
這15年里,先后擔任晶圓廠和整個公司生產及技術的最高主管,其中6年為12英寸晶圓廠,經驗涵蓋從0.35微米至40納米的主流技術,包括DRAM,FLASH,CIS及SoC等。回國前在***茂德科技有限公司(ProMOS)任負責存儲器事業群和大中華事業群的副總裁。并擁有四項國外專利。
2010年,中芯國際要進行改革,向趙海軍發出了邀請,趙海軍第一時間就做了回來的決定。趙海軍上任一年就將中芯國際扭虧為盈,前瞻布局芯片生產線,將中芯國際的制造實力大幅提升。當時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二是挖掘產線潛力,增強靈魂性,優化產品結構。三是細化管理提升生產效率。四是以市場為綱,全面提高客戶服務品質。
中芯國際官網中趙海軍的介紹
在回國之前,可以說趙海軍在12英寸晶圓廠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技術與生產管理領域有豐富的研發管理經驗和獨特的背景;是新加坡半導體界少數幾位來自中國的副總裁級主管之一;也是***半導體界唯一一位在***本土擔任***知名半導體企業副總裁的“中國大陸人”。
2013年4月,趙海軍博士獲委任為中芯國際的首席運營官兼執行副總裁。
2013年7月,趙海軍博士獲委任為中芯北方集成電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下稱“中芯北方”)總經理。中芯北方成立于2013年7月,是中芯國際與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資設立的12寸先進制程集成電路制造廠。目前中芯北方具備兩座月產3.5萬片的300mm晶圓廠。第一座晶圓廠主要生產40納米和28納米Polysion工藝產品;第二座晶圓廠具備28納米HKMG工藝及更高技術水平(廠房在建中)。
2016 年11月起,趙海軍博士亦擔任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的獨立董事。
說到自己的工程師生涯,趙海軍在媒體的一次采訪中表示:“我是從生產線上的工程師一步一步做上來的,感受最深的是工廠里的任何一環都要非常精準,每個細節都要精細化。我們擰個螺絲,并不是說擰緊了就行了,而是要用手指擰到擰不動了,拿標記筆畫好一個九十度線,然后再用量身打造的扳手精準地擰到位。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就是在生產線里做事要一次做對,相當于在餐廳里把盤子刀子叉子一次放好,沒有一點兒叮叮當當的響聲。把生產化技術做到位并不容易,100次試驗必須成功100次,而且這100次的結果要一模一樣,好一點壞一點都不行。沒有這樣精準的執行,多好的技術成果都沒辦法做出一流的產品。”
趙海軍憑什么能接棒中芯國際呢?
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的當下,中芯國際的銷售額卻環比出現了下滑,這一方面可能是其產品組合調整以及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疲軟等因素所致,另一方面,中芯國際晶圓代工先進制程尤其是28納米制程的布局進度緩慢也難辭其咎。
不過公司的瓶頸當真與邱慈云有關?這不見得,畢竟一代功臣功不可沒。然而中芯國際勢必要突破發展瓶頸才能創造更輝煌的未來,而這一重擔必須由更加年富力強、且有著豐富工廠運營和制程開發經驗的人來引領,趙海軍正是這樣的人選。
這些年,中芯國際通過對市場的精準判斷,不斷擴大投資布局,實現了快速增長。可以說,中芯國際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提供完整的從成熟制程到先進制程的晶圓制造解決方案的純晶圓代工廠之一。中芯國際0.35微米到28納米工藝制程都已進入量產,而且14納米FinFET工藝正在研發中。在未來,趙海軍能否帶領中芯國際快速突破,我們拭目以待。
最后用莫大康的一句話收尾“先進技術是用錢買不到,用市場換不來,唯有加強研發才是出路。”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432瀏覽量
219277 -
中芯國際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418瀏覽量
65375
原文標題:中芯國際的4任CEO詳解!
文章出處:【微信號:icunion,微信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聯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