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2019已經過去一個月,大會傳達的各種信息、發出的各種信號、提出的各種趨勢、預測和倡議,預計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有些甚至可能成為貫穿科技界2019一整年的熱點話題,比如數字化重塑2.0階段、AI時代的信任問題、多云管理、食品安全等等。本文希望從兩個維度分析:多云與混合云賽道的“角逐”,IBM如何爭當No.1;以及IBM如何致力于通過技術落地助中國企業“蛙跳”式邁向數字化2.0。
2013年,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在一項同名調研中提出了“數字化重塑”(Digital Reinvention)的概念,調研中指出,如今的市場已經由原來“以企業為中心”轉變為“以個人為中心”的階段,即越來越占主導地位的消費者要求獲得由洞察推動的個性化體驗。對此,IBM認為,企業必須進行基于認知計算等技術的數字化重塑。
圍繞這一概念,IBM認為企業的變革目標是數字化,并在這個過程中將利用AI、云遷移等技術,構建眾多面向客戶的應用,進行眾多的嘗試。而在上個月的Think 2019大會上,IBM公司董事長、總裁及首席執行官Ginni Rometty(羅睿蘭)再次提及數字化重塑,并表示當前企業已經開始進入數字化重塑2.0階段。與1.0階段不同,數字化重塑2.0階段具有幾大特征——數字化和AI的規模進一步擴展、混合云成為重要趨勢、關鍵任務應用逐步云化,同時,信任也成為技術發展的重要前提。
IBM公司董事長、總裁及首席執行官Ginni Rometty(羅睿蘭)
那么,數字化重塑到底與現下我們老生常談的數字化轉型概念有何不同?IBM認為,細化來說,數字化轉型更多指的是企業內外部業務從PC走向移動化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企業移動端與后臺系統是沒有連接的,甚至很多移動端的業務數據還需要手動輸入到計算機上。而進入數字化重塑階段,借助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企業前后臺數據將被打通,業務與流程逐步自動化,同時,通過AI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洞察、預測及決策。總的來看,其特點主要是智能化。
Ginni強調,數字化重塑2.0是1.0的延續與深化,企業進入數字化重塑2.0階段可以有五大途徑:自外而內(Outside In)、自內而外(Inside Out)、商業平臺、AI平臺、信息架構(IA)。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第一階段的變革,已經有20%的企業應用遷移到云環境中,但主要還是以面向客戶的應用和新應用為主,其余80%的企業關鍵業務應用的云化還有待在第二階段完成。而這則需要企業擁有一個更好的混合云環境。她總結說,在數字化重塑2.0階段,云計算的特點將是混合、多云、開放、安全和統一管理。
“喜提”多云與混合云戰略,IBM要做No.1
混合云與多云是IBM在今年Think大會上反復提及的重要關鍵詞。雖然自Ginni上任以來,就明確將云計算作為戰略轉型目標的基本前提和基礎,但是IBM在這一領域可以說屬于后來者,存在感一直稍弱于AWS、微軟和谷歌。而如今,多云趨勢的出現卻給了IBM云一個大展拳腳的機會。
根據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調研報告顯示,全球85%的受訪企業已經在多云環境中運營,而98%的企業計劃在3年內使用混合、多云的服務。不過,已經擁抱多云的企業中,目前僅有41%制定了多云管理策略,只有38%擁有運行多云環境的工具。由于絕大多數流程需手動操作,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并且缺乏統一的管理和集成工具,這讓當下的流程面臨嚴峻挑戰。
在這方面,IBM的眼光是“超前”的。早在十年前云計算剛剛起步時,IBM就提出了跨平臺管理的理念,認為IT基礎架構的未來發展方向不是純粹的私有云,也不是純粹的公有云,而是混合云。據此,在過去五年的轉型過程中,IBM在混合云上更是投入了數百億美金,除了去年花費340億美金收購紅帽之外,還包括以20億美金收購SoftLayer、投入12億美金構建新的數據中心等。
尤其是對紅帽的收購,這于IBM云來說確實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雖然很多人稱這是一場豪賭,但是從整體布局到種種場合的聲明來看,IBM自己卻是心中有數的。在收購紅帽的官方聲明中,Ginni就明確指出,IBM要成為全球第一大的混合云提供商。這基本上是IBM向云計算轉型以來,官方喊出的第一個“爭當No.1”的口號。
對此,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在接受包括至頂網在內的媒體采訪中表示:“340億美元確實是一次巨額的投入,但這一定是IBM通過綜合評估,認為物有所值的結果。”他解釋,“具體來說,這是一次非常互補的業務收購,多云管理一直是IBM的強項,而紅帽的加入對于IBM在云計算領域更是極大的強化,可以推動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一系列產品和服務的深入發展。”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
發布多款產品及服務,繼續加碼多云戰略
IBM大中華區云計算業務總經理張永健先生去年就在IBM云計算論壇上表示:“當前,云計算已經成為企業數字化和業務轉型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IBM作為混合云市場的領導者,憑借獨特的云技術以及跨行業的實踐經驗,為客戶提供了從云戰略規劃、云應用構建、云遷移、云管理及合規安全的端到端解決方案,以創新、定制化的服務為企業的上云之旅保駕護航。”
具體來看,IBM一直憑借自己在行業方面的能力、方法和技術,從云規劃、云構建、云遷移、云管理、治理和優化等方面,推動企業上云。比如:推出針對混合云環境的企業級公有云(在全球六大洲19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擁有超過60個數據中心),在私有云方面推出了ICP平臺(IBM Cloud Private),同時還在去年以IBM Cloud Private為執行平臺,推出了多云管理工具(Multicloud Manager),讓企業能夠利用統一運維控制臺連接公有云及本地環境。
而在Think大會上,IBM又宣布推出了一款新的云集成平臺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以及多個全新的云服務。
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是IBM新混合云戰略的主要基礎,可以跨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本地系統連接應用、軟件和服務。平臺在同一個開發環境下匯集了一套全面的集成工具,讓開發人員只需一次性編寫、測試和保護代碼,就可以將其部署到最合適的云上,供重復使用。這將幫助企業在滿足安全性和合規性需求的前提下,大幅提高開發人員的工作效率,更迅速地將自己新的能力推向市場 。
搭配全新的產品,IBM還推出了全新的IBM云戰略與設計服務(IBM Services for Cloud Strategy and Design),以及全新的多云管理服務(IBM Services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分別幫企業從設計、遷移、集成、路線圖到架構服務構建云戰略,并簡化在不同云服務提供商、本地環境和私有云上的IT資源管理。
IBM表示,全新的服務將利用IBM的Cloud Innovate、自動決策加速器和IBM Cloud Garage等,在應用開發、遷移、現代化及管理方面支持客戶進行聯合創新和擴展創新。
聯合創新也是Ginni在演講中多次強調的,她認為這是企業數字化重塑2.0階段要實現業務遷移的核心。對此IBM所提供的IBM車庫(IBM Garage)和IBM車庫方法論,正是要與客戶一起通過設計思維、敏捷工程、原型開發和DevOps等共同完成遷移,幫助企業采用最新技術,用更快、更敏捷的方式構建應用、迭代產品、創新業務流程,快速實現數字化及創新的價值。往小了說,它能夠解決實實在在的場景問題,往大了說足以幫助企業業務“改頭換面”,并且這樣的改變在幾周內就可以完成。
IBM大中華區企業與商業業務部總裁鄭小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強調:“服務與咨詢對于企業部署新技術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技術只是工具,而不是目標。只有結合具體的場景,與企業在邊交流、邊設計、邊實施的過程中,通過敏捷迭代的方法論,把技術落在商業應用場景中,真正解決企業痛點,這才是完整的閉環。”他表示,“一手技術、一手咨詢和服務,這也是IBM作為產品和服務提供商多年來的優勢之一。”
IBM大中華區企業與商業業務部總裁鄭小聰
突破云提供商限制,
Watson Anywhere的前提也是多云
再回過頭來說云計算,在IBM看來,它不過是一個基礎平臺,只有在云之上部署好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一系列技術工具,并構建相關應用,服務于業務與流程,才算是真正的數字化重塑。而這,也與IBM第四次轉型戰略相呼應——即以云計算為平臺,認知計算為解決方案,專注于行業。
談及認知計算,Watson一直是IBM在認知計算(或者說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籌碼,而今年Think大會上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也圍繞于此。在大會第一天,Ginni就宣布,IBM Watson人工智能服務將可應用到任意云平臺,從而使企業能夠突破云提供商的限制,在數據存儲的任何地方靈活地部署AI。
IBM大中華區戰略業務部總裁姜錫岫
IBM數據和人工智能業務總經理Rob Thomas表示:“數據如此分散,如果你必須通過移動數據來運行每個分析項目的話,那就太浪費了。我們的觀點是要將AI帶到數據所在的任何位置。”
據了解,企業只需在目標環境和Watson上安裝IBM Cloud Private for Data容器管理平臺,只要持有Watson許可,就可以將實例移動到他們喜歡的任何云端,解決自己的商業問題。
可以看到,Watson Anywhere的前提也是多云。而IBM Cloud Private for Data也是IBM多云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核心是為客戶提供選擇云平臺的透明性,通過將Kubernetes容器編排管理器與私有映像注冊表、管理控制臺和監視框架結合到一起。
IBM副總裁、大中華區云計算業務總經理張永健
對此,IBM副總裁、大中華區硬件系統部總經理侯淼與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硬件系統實驗室副總裁謝東都紛紛表示, 云計算的到來讓許多人對底層的基礎架構產生了“誤解”,認為在云時代企業將不再需要硬件。事實恰恰相反,尤其是進入AI時代,企業將更需要硬件設備。也就是說AI需要很好的IA(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來作為性能支撐,才能實現更好的并發性。
IBM副總裁、大中華區硬件系統部總經理侯淼
他們把如今這樣的信息化基礎架構稱為Modern Infrastructure(現代基礎架構),主要是針對混合云和多云環境,其特點有三——能承載更重要的關鍵任務、能夠敏捷部署、安全性保障。
助中國企業“蛙跳”式邁向數字化2.0,IBM技術落地問題如何解決
新產品與新技術的發布從來不缺驚喜,但落地問題才是企業用戶關心的重中之重。關于大會上發布的最新技術何時能帶回中國市場的問題,IBM大中華區戰略業務部總裁姜錫岫表示:一些IBM在總部推出的解決方案通常也是第一時間推向中國,從技術理念角度,中國與其它國家已經沒有“時差”。他補充說,這次發布的Watson Anywhere等產品,首先要做好人才培訓,進而未來就可以為全球的企業提供服務。
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硬件系統實驗室副總裁謝東
但是,必須要承認的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市場的情況不盡相同,具體到政策環境、轉型進程以及對技術的需求和使用程度也有所區別。比如,由于先發優勢,很多信息化與智能化發達國家的企業已經扎實完成了數字化重塑的第一階段,并開始邁向第二階段。而在中國,由于信息化進程和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有很多大型企業都仍在向數字化1.0邁進。陳黎明表示,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企業可能要用“蛙跳”的方式,從信息化、數字化再到智能化,幾個步驟同時進行。
“這時候如果企業每個模塊之間都是獨立的,就很難拼湊出一個藍圖,企業需要一個更有針對性的設計方案,才能實現最終的轉型。”陳黎明說。這也是他在上任之初就提出針對中國市場的“3+3戰略”,并強調“Made for China“的重要原因。
具體談到云計算,陳黎明透露:對于私有云,IBM ICP平臺在中國發布不到一年以來,已經被不少企業采用。比如福耀玻璃采用ICP打通了生產設計等流程,將設計到研發生產周期從24個月縮短到6個月;基于ICP,某汽車廠商構建了車聯網智慧出行云平臺,提供高效的用戶出行服務,顯著提升了用戶出行體驗和品牌滿意度。而對于公有云,雖然在中國市場的落地過程略顯坎坷,但IBM仍然會堅定地推進,并且矢志不渝。
“就像我們看到天鵝在水面輕松浮動,實際上腳在水下不斷撲騰。我們希望能夠繼續加快速度,實現落地。”陳黎明表示。
換句話說,2019年將是IBM通過技術落地助中國企業“蛙跳”式邁向數字化2.0的重要一年。
-
IBM
+關注
關注
3文章
1755瀏覽量
74679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776瀏覽量
137360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713瀏覽量
61731
原文標題:多云與混合云賽道的“角逐”,IBM如何爭當No.1?
文章出處:【微信號:IBMGCG,微信公眾號:IBM中國】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