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晶圓廠設備支出今年恐將減少 14%,不過,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預期,明年晶圓廠設備支出可望彈升 27%,達 670 億美元,將改寫歷史新高紀錄。
SEMI 指出,過去 2 年全球晶圓廠設備支出以存儲器為大宗,所占比重達 55%,因此存儲器市場任何波動都會影響整體設備支出。
隨著存儲器下降趨勢可能延續到今年上半年,SEMI 預期,存儲器支出恐將減少 36%,不過,下半年存儲器支出可望回升 35%。
SEMI 預估,今年度存儲器支出仍將減少 30%,連帶影響今年整體晶圓廠設備支出滑落至 530 億美元,約減少 14%,不過,明年晶圓廠設備支出可望回升至 670 億美元,成長 27%,可望刷新歷史新高紀錄。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890瀏覽量
127931 -
SEMI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4瀏覽量
1696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臺積電2025年將全球建十座廠,資本支出創歷史新高
據臺媒報道,臺積電在半導體業界的擴張步伐再次加速。2025年,包含在建與新建廠案,臺積電海內外建廠總數將達到10個,這一數字不僅創下了該公司歷史新高,更在全球范圍內樹立了半導體業同時推
英偉達市值逼近蘋果,股價創歷史新高
近日,英偉達公司再次成為全球股市的焦點。其股價在10月21日當天創下歷史新高,市值成功突破3.5萬億美元大關,直逼目前全球市值第一的蘋果公司。
中國大陸芯片設備支出領跑全球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在芯片制造設備領域的支出高達250億美元(約合1779.40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不僅刷新了歷史記錄,更超越了韓國、中國
今年蘋果營收預計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創歷史新高
根據最新外媒報道及市場研究機構的深度分析,蘋果公司今年有望迎來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營收預計首次超過4000億美元。這一壯舉不僅彰顯了蘋果在全球科技行業的持續領導地位,也反映了其硬件與服務業務雙輪驅動的強勁增長動力。
Linux操作系統份額創歷史新高,逼近4.5%里程碑
在最新的全球操作系統市場份額報告中,市調機構StatCounter于8月27日發布了令人矚目的數據:2024年7月,Linux系統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其市場份額首次逼近4.5%的關口,達到了4.44%的
2024年全球IT支出將增長7.5%
根據全球知名信息技術研究與顧問公司Gartner的最新預測,2024年全球IT支出將迎來穩健增長,預計總額將達到5.26萬億美元,較2023
聯想連續三季度利潤創新高,銷售額創歷史新高
該公司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部門本季度收入創新高,雖有凈利潤虧損,但聯想指出,人工智能加速器供應不足以及其他服務器設備支出疲軟,供應缺口雖有所緩解。
SEMI:中國大陸依然是全球晶圓廠產能增加最多的地區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發布報告稱,隨著全球眾多新建晶圓廠的產能持續開出,以及半導體市場的回暖,今年一季度全球晶圓廠產能增長1.2%,
創新高!2027年300mm晶圓廠設備支出將達1370億美元
以及對高效能運算和汽車應用的強勁需求,全球用于前端設施的300mm晶圓廠設備支出預估在2025年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到2027年將達到1
中國移動營運收入10093億 利潤1318億創歷史新高
中國移動營運收入10093億 利潤1318億創歷史新高 根據中國移動公布的2023年全年業績數據顯示,中國移動營運收入10093億,利潤1318億創
工業富聯股價創歷史新高!市值超5100億元
WitDisplay消息,鴻海子公司工業富聯 (601138-CN) 周一 (11 日) 接近尾盤時大漲,升一度漲超 7% 報 26.75 元人民幣,股價創歷史新高。
現代汽車集團發布2023年全年業績 營業利潤創歷史新高
現代汽車2023年度總營收達到162.7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753.26億元),全年營業利潤為15.1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13.994億元),凈利潤12.27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60.126億元),創歷史新高
日月光投控計劃創歷史新高資本支出,擴大先進封裝產能
日月光財務主管董宏思表示,預計今年的資本支出將同比增加40%-50%,其中65%用于封裝領域,特別是先進封裝項目。目前,封裝測試占其主要業務的60%以上,電子代工服務則占比30%。
臺積電首季業績預期:有望創歷年同期新高,季度營收預計減少中
分析師預計,臺積電今年第一季度的經營業績可以超越之前的記錄,得益于AI/HPC相關客戶新品的不斷推出和消費市場的復蘇,預計美元營收僅減少中等個位數百分比(6%-8%),對應新臺幣營收有望首次突破5,700億新臺幣,甚至可能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