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圖為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中國航天穩步邁向“空間站時代”。 工業和信息化部供圖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制造業是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力軍。圖為藍鯨1號,它是成功開采可燃冰的“國之重器”,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鉆井深度最大的半潛式鉆井平臺。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堅持不懈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圖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發布的全球首個能夠“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處理器芯片“寒武紀”。 工業和信息化部供圖
制造業強,企業必須強。圖為2018年4月24日,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參觀者在華為公司展區觀看運用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操控的機器人。該機器人利用5G技術的協助保證操控的穩定和精確,使方形盤子上的小球不會滾落。
強其骨(篆刻) 魏杰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這就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歷史任務,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制造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我們處在進行時當中,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把握內涵,突出重點,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一、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制造業是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力軍。對于我們這樣的大國而言,沒有強大的、高質量發展的制造業,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就難以實現。
縱觀世界近現代歷史,制造業的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是主要發達國家現代化的共同經驗。18世紀中后期,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于英國,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為標志的現代制造業快速崛起,推動英國率先完成工業化。19世紀末,德國、美國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在電力、機械等領域形成領先優勢,實現了現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在鋼鐵、電子、汽車等產業快速發展的支撐下,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在這些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完善升級的制造業體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反觀一些曾經也在工業化上取得不俗成績的發展中國家,由于放松對制造業發展的堅持,特別是忽視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收入提升停滯的“中等收入陷阱”。
適應我國工業化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必須加快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轉變。按照經典工業化理論的指標衡量,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后期。跨越工業化后期的瓶頸制約,對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至關重要。這一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突出特征是經濟增速換擋、產業結構升級、發展動力轉換。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增速明顯回落,面臨產能過剩、供需失衡、新舊動能轉換緩慢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原有以數量、規模、速度為主要特征的增長模式,已難以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正如******所指出的,“我國經濟規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強,我國經濟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優。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要改變這種狀況,最根本的是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結構調整,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走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堅持不懈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有力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支撐了我國的大國地位。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實現農業現代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科技強國、海洋強國、交通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等,也都需要制造業提供更先進的技術、產品和裝備。當前,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總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在技術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企業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差距明顯。要支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必須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
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謀劃經濟工作的根本方針。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關系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著力點是制造業。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目前,我國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仍接近30%,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制造業價值鏈長、關聯性強、帶動力大,為農業、服務業提供原料、設備、動力和技術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制造業通常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中生產效率最高、提升速度最快的部門,要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率效益,離不開制造業的引領和支撐。沒有高質量的制造業,就難以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就沒有整個經濟發展的高質量。國際經驗也表明,經濟發展質量高的國家和地區,往往擁有競爭力較強的制造業,這也是發達國家很多時候被稱為工業化國家的原因。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在制造業,重點也在制造業。
國際產業競爭博弈的焦點在制造業。當前,制造業國際競爭格局深刻變化。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加強對先進制造業前瞻性布局,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今年2月,德國發布《國家工業戰略2030》,強調要堅持以制造業為基礎的發展模式,提出將制造業增加值比重由目前的23%提高到25%。美國政府近期發布《美國先進制造業領導力戰略》等政策文件,提出聚焦發展人工智能、先進制造、量子科技和5G技術等關鍵領域。與此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積極利用低成本勞動力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從我國情況看,制造業經過多年高速增長,“有沒有”的問題已基本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供給無法精準匹配需求。無論是參與國際競爭,還是適應國內消費升級,都要求制造業加快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經濟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集中在制造業。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主要是結構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制造業是各類資源要素最集中的領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出現了過早過快下降的苗頭。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三大結構性矛盾造成的。首先,制造業內部存在結構性供需失衡,一些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依然依賴進口,經常受到出口國限制甚至“斷供”的威脅,制造業供給體系滿足和引領消費結構升級的能力不強。其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一定程度上存在資金“脫實向虛”的現象,制造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2013—2017年我國中長期貸款余額中,制造業領域占比已從2013年的11.2%下滑至2017年的7.4%。第三,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失衡,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除了資金流向出現問題外,推高了制造業發展的成本。化解上述結構性矛盾,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在供給側上下功夫,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提高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三、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全面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根本要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要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黨中央對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的闡述,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堅定了我們建設制造強國的信心和決心。
回顧歷史,我國制造業就是通過用好戰略機遇期發展壯大起來的。新中國成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封鎖,我們黨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上世紀70年代末,我們黨根據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判斷,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制造業開始快速發展。90年代初國際形勢再次發生重大變化,黨中央牢牢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加快融入全球經濟循環,推動制造業發展再上新臺階。進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大提出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要判斷,制造業充分把握這一機遇加快發展,實現向制造大國的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出“必須深刻理解、緊緊抓住、切實用好這樣的新機遇”。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進入新時代,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綜合實力穩步提升,為建設制造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制造業要堅定不移抓機遇、用機遇,加快實現向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轉變。從結構優化升級來看,當前我國制造業還存在大量低端低效環節,2018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僅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3.9%,產業結構提升的空間巨大。從創新能力看,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仍然不強,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不足,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僅為1.14%。歐盟最新的工業研發投資報告顯示,全球研發投入前50的企業中,我國僅有華為一家上榜,依靠技術創新提升質量效益前景廣闊。從綠色發展水平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資源環境承載力接近上限。推動綠色發展既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也為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帶來重要機遇。我們要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堅持把提高效率效益作為根本要求,把科技創新作為根本動力,把市場化改革作為政策取向,把擴大開放作為重要途徑,全面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
******指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必須邁過的坎,每個產業、每個企業都要朝著這個方向堅定往前走。貫徹落實******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不動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狠下功夫,以促進技術變革、提升產業鏈條為核心,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推動科技、金融、人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扭轉制造業比重過快下降態勢,加快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躍升。
著力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我國制造業在核心技術、關鍵產品、重大技術裝備等方面瓶頸短板多,全要素生產率較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以上。******指出,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要突出解決三個方面問題。一是解決科技和產業“兩張皮”的問題,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提高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二是強化關鍵共性技術供給,布局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跨越基礎研究到產業化之間的“死亡之谷”,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探索“揭榜掛帥”等新機制,鼓勵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任務,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著力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融合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顯著特征和重要趨勢,也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當前,全球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專業分工和產業融合并行共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全球經濟正加速向以融合為特征的數字經濟、智能經濟轉型。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55%。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統籌新型基礎設施、新型通用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型監管方式,加快建設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智能基礎設施,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通用技術的引領帶動作用,培育發展網絡化協同研發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構建友好監管環境,提高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水平。
著力加快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結構是適應生產要素條件變化、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強調,把經濟發展抓好,關鍵還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推動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加快制造業向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轉型升級,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要糾正認識偏差,不能把新動能簡單理解為就是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也是新動能。我國制造業中傳統產業占比超過80%,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具有巨大潛力和市場空間。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加快處置“僵尸企業”,實施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大力培育發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保持好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產業鏈水平。
著力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制造業強,企業必須強。擁有一批世界領先的優質企業,是發達國家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培育優質企業,關鍵是要按照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原則,讓各類企業在公平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要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促進正向激勵,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制造業領域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通過改革增強國有企業內生動力和活力。全面落實******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提出的6條政策舉措,持續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建立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軍民融合等方面為民營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提升大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勞動生產率,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制造企業;發揮中小企業作用,支持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成長壯大。
著力健全人才資源支撐體系。人才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當前,我國制造業人才隊伍在總量和結構上都難以適應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從總量上看,新興產業領域、跨學科前沿領域人才缺口大;從結構上看,創新型、高技能等高素質人才占比明顯偏低,既懂制造技術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緊缺。據統計,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重只有6%左右,而發達國家普遍高于35%。要深化教育改革,推動人才需求缺口較大領域的“新工科”和新型交叉學科建設。深化人才培養方式改革,推進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推廣現代學徒制,強化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支持企業開展技能人才培訓,完善技能認證體系,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拓展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弘揚工匠精神,努力培養大國工匠。
著力擴大制造業開放。開放是促進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世界一流企業無一不是在全球激烈競爭中通過優勝劣汰形成的。盡管當前國際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但經濟全球化和產業國際分工協作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進一步擴大開放,將為我國制造業開辟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走得更快更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抓緊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部署,全面推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落實船舶、飛機、汽車等行業開放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來中國發展,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以高水平開放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著力營造有利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快構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辦法,引導各地區各部門在優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環境上下功夫。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放開一般制造業投資項目審批,加快改革工業產品許可證制度,清理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的各種做法和規定,優化環保、消防、稅務、市場監管等執法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要素價格、投融資、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體制改革,落實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的各項措施。改革完善金融支持機制,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揮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協同作用,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的融資支持。推動產業政策從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
制造業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35瀏覽量
53582 -
信息化
+關注
關注
1文章
488瀏覽量
21120 -
工業化
+關注
關注
0文章
99瀏覽量
11680
原文標題:工信部部長苗圩《求是》撰文: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文章出處:【微信號:AII_20160201,微信公眾號: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