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自然災害。災害過后,政府和志愿者會竭盡全力搜尋幸存者。如遇通信網絡故障,定位一個人的位置就如同大海撈針,這會使搜救淪為極其低效的體力勞動。
試想下這樣的場景:當災難發生后,官方發射小型但功能強大的蜂窩移動設備無人機,從而使網絡再次運行。同時另一波機載無人機在現場各就各位,發出高清視頻,加速救援行動,挽救生命。
關鍵要點:
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和網絡可以支持的同步連接的的大幅增長意味著:
5G將為跨行業和消費者應用帶來新功能。
5G的干預將在機器對機器通信中發揮最大作用,這是實現物聯網潛力所必需的。
以上情境僅是下一代無線通信網絡 -- 第五代或5G 蜂窩網絡投入應用后的一個例子。在未來,更多的可能性將會被實現:移動 3D視頻和超高清分辨率的增強現實; 具備嵌入式傳感器的基礎設施將幫助城市滿足居民需求;機器人汽車和無人機將不斷相互通信,以提高性能和效率;機器人輔助手術和先進的遠程醫療將成為護理患者的常態。
“互連設備是5G 的基石。”TI總經理 Pietro Scalia 說,他研究5G 并最近撰寫了一份相關報告。[1]“在即將到來的數字世界人類仍將占據主導,5G 的到來意味著我們和機器之間可以實現更好、更快的通信。它將改變我們與物體和彼此間的互動方式。”
閱讀TI白皮書“為5G世界做準備:對支持技術和硬件要求的概述”。
5G為人類和機器提供更好的通信
這種新型蜂窩技術標準在目前4G 的功能基礎上實現了數量級的提升。
在早期5G 設備測試中,工程師發現數據傳輸速率已達到每秒3千兆比特,這比美國4G 網絡平均每秒18.5兆比特的速率大幅提升。[2]而未來的升級速度將達到每秒10千兆比特。網絡延遲(數據從一個點傳輸到另一個點所需的延遲時間)也將從4G 網絡可實現的最低60毫秒減少至1毫秒。[3]密度(網絡在給定區域內可以支持的連接數)將大幅增加到每平方公里約100萬臺設備。
基于機器和人類目前都在使用蜂窩網絡的現狀,5G 所帶來的升級對于實現數字世界最高目標至關重要。傳感器和其他設備,讓從發電機到家用煙霧探測器等設備,可以檢測環境和運行狀況變化,并報告且及時做出反應。這使物聯網得以快速發展。
“我們所處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變得機器人化。” Pietro說:“這種演變的一部分需要我們的機器人能夠更好、更快的進行通信,5G使之成為可能。”
Pietro 稱他很高興看到開發人員運用這些新功能取得的成果,僅看以下幾個方面就可看出未來潛力:
5G將幫助自動駕駛汽車實現承諾
強大、可靠和靈活的通信鏈路將使汽車與汽車間、汽車與遠程計算機間實現通信。這將使車輛能夠更有效地規劃路線,車隊間也可實現共享動力和提高燃油能效。與此同時,交付機器人將由交通控制系統指導,減少交付時間和燃料使用量。
5G將使城市更智能,實現多個同步網絡連接
城市正在改善通信、管理系統和基礎設施,以滿足居民需求。5G網絡城市將帶來技術增強服務,改善數百萬人的生活。路燈將監控并向駕駛員報告可在何處找到空車位。車輛將與交通管理系統連接從而減少擁堵。機器和電力生產商將協調電力需求,以便完全滿足設備容量需求。
5G的低延遲和提升的可靠性將從根本上改變醫療保健環境
通過強大的虛擬現實模型,醫學生們可以使用虛擬患者進行培訓。高速無線連接將讓外科醫生看到患者器官的實時三維視頻,而人工智能將以每毫秒的頻率更新精準的手術刀指導。專家們也將通過虛擬影像聚集在患者周圍,群策群力。
“5G最精彩之處就是能夠隨處獲得隨需應變的服務,”Pietro說道,“無論是載我出行并獨自找到一處停車位的機器人汽車,還是一個聚焦患者的連接醫療保健系統,這些夢想的實現都需要更多更好的數據進行更快更好地傳達。”
5G何時到來?它已啟動
電信公司已于2018年開始推出5G 設備。但 Pietro 表示,消費者尚未注意到任何改進之處。到2019年底,隨著3GPP 標準版本15的完成,以及新版本16進入初始階段,改進也將開始變得顯而易見。到2020-2021,開發人員將向消費者和商業提供利用新增技術所研發的的應用程序。
“當應用程序真正實現5G版本所應具備的潛力時,通信行業的形態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Pietro說道。
德州儀器公司正投身于即將到來的5G網絡的基礎建立。客戶正在將TI的集成模擬RF收發器嵌入到5G基站中,這些收發器可以將更高帶寬的設備連接起來。與此同時,他們正在安裝TI的時鐘組件,以根據新規范同步這些基站。專有的電源產品也在幫助管理具有挑戰性的5G系統能源需求。
“5G是一種顛覆性技術,”Pietro說,“通過與我們周圍的所有事物進行智能交流,它將開啟一個新時代。隨著這一未來事物獲得更多關注,我們可自信地預測5G將幫助人類實現更多事情。”
-
無線應用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瀏覽量
8051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66瀏覽量
56459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