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谷歌 Waymo 和 Tesla 是自動駕駛領域的兩個超級大國,其技術水平數據積累和應用前景,超過其他競爭對手不少身位。我們分析谷歌 Waymo 的整車傳感器配置,希望給行業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借鑒。下一篇,我們將分析 Tesla。
傳感器配置是廣大 Tire1 和 Startup 軍備競爭重點的重點,就成本結構大類來說,可以分為豪華不差錢型的、輕奢小資型的、廉價屌絲型的。背靠谷歌這個金主爸爸,Waymo大大方方的告訴你,俺們有 Lidar、Vision、Radar 和 Other。對,俺們是谷歌家的富二代,就是豪華不差錢型。當然,Waymo 自己沒有公布各種傳感器細節,我們根據公開材料進行推測和分析,供參考。
1. 側 Lidar
Waymo 的側 Lidar 前后左右各一只,這四只是一樣的,但不是市面上流行的品種。筆者想了半天,他和 Velodyne 的 32E 的內芯很像,估計是只中短距離多線雷達。這個 Lidar 主要的作用是補盲區,就是車頂 Lidar 被車頂遮住的部分。為了算這個盲區的大小,筆者還寫了個程序,放在 GITHUB 上。盲區的大小主要看頂 Lidar 最下面一根線的角度。
前Lidar
側Lidar
側Lidar放大
后Lidar細節
2. 頂 Lidar
Waymo 的頂 Lidar 集成在一個很大的整流罩內。筆者看了很多遍視頻,發現中間那一截并不轉。首先是透明的,其次不轉,那中間必須不是 Lidar。
Lidar 在哪里?應該是在下面,所以 Waymo 設計了這么一個支架。咦?和某網紅廠的產品有點類似。但是就這么點高度,這個 Lidar 多少線?估計線數不會很多,但是探測距離要求遠。
這個多合一的頂 Lidar 里面除了 Lidar,還有一套 360 全景相機。筆者在這輛車的車身上只看到后面有一個環視,視覺應該都在頂上。
Waymo 專利的文章,可參考:
https://www.allaboutcircuits.com/news/waymo-vs.-uber-lidar-tech-at-stake/
320 發射管 330 接收管,16 發 64 收?算個 64 線雷達,btw apd 可以做這么密啊。350 應該是豎著嵌入接收能力板的槽里,而不是這樣躺著放。
這個多合一的總成件里面除了 Lidar,還有一套 360 全景相機。筆者在這輛車的車身上只看到后面有一個環視,視覺應該都在頂上。
3. 毫米波雷達
Waymo 這四個毫米波都是裝在頂上,和車身成 45 度夾角,前后看截面也是一樣的。此外,左右兩側還有兩個毫米波雷達,與車身垂直。這兩個毫米波可以探測十字路口側向來車的情況,也可以探測側向車道的車輛和行人,以便于變道決策。
180 米遠的毫米波,必須裝的高高的,也不像是 24G 看的遠,光束 Beam 必須窄,24G 的 Beam 不好做窄,應該是 77G。筆者也真心不推薦 24G 這種 ADAS 傳感器。
把毫米波裝這么高,絕對是 Waymo 特色:被遮擋的幾率小,改裝也好弄,否則還要拆內外飾,裝支架,多麻煩。不過筆者沒有把毫米波舉這么高看過輸出,不好評價有沒有其他考慮。通用的 Radar,如果探測距離要遠的話,掃描角度要求窄,那就要求前后雷達裝在車體中心,看來 Waymo 的毫米波有點特色。
4. 視覺
Waymo 沒有像其它廠家那樣,頂上是 360 度全景相機,鏡頭推測是廣角的。前面有一組鏡頭,從外觀來看很難區分到底是單目還是雙目,看樣子是個單目。作用是識別標志牌和紅綠燈。雙目似乎更好點。
沒有環視
只有一個倒車的
5. 其他傳感器
其他傳感器(Other)說的是 GPS,寫的很清楚。不過這 GPS 天線位置在哪,是單天線,還是雙天線?
請親們再次注意這玩意。中間是攝像頭,下面是 Lidar,那上面呢?筆者推測,是 GPS 天線,GPS 必須制高點。
好馬配好鞍,好 GPS 配啥?Lidar 伴侶來一個:
他有好幾個型號,10 幾萬到 100 萬,估計 Waymo 會選個便宜的,也不一定會選它家。我們還有更貴的 Trimble。哈哈,但是 IMU 對于激光雷達非常重要,尤其是 Waymo 還用 Lidar 來做定位。大概率估計 Waymo 會配,而且不會配的很差。
Waymo 前面這一組 3 個小孔傳感器是麥克風,有黑白兩種配色,這 3 個小孔曾被誤以為是攝像頭。經過反復觀看照片和視頻,這三個傳感器只有開孔,沒有鏡頭的反光,且開孔較小,只能是麥克風。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0文章
51041瀏覽量
753098 -
谷歌
+關注
關注
27文章
6164瀏覽量
105309 -
waymo
+關注
關注
2文章
312瀏覽量
24670
原文標題:谷歌Waymo的整車傳感器配置方案
文章出處:【微信號:IV_Technology,微信公眾號:智車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